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态经济提升的方式与挑选对策范文

生态经济提升的方式与挑选对策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经济提升的方式与挑选对策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经济提升的方式与挑选对策

生物资源及特色农产品

据不完全统计,黔南州境内有野生植物1700余种,药用植物1000多种。其中,具有重要开发价值的有天麻、杜仲、三七、艾纳香、龙胆草、金银花和刺梨等58种。野生动物400多种,属国家一二三类珍稀动物的有华南虎、云豹、猕猴、麝、大鲵(娃娃鱼)和穿山甲等30余种。其中,药用脊椎动物112种,是医药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基地。州内还盛产桐油、生漆、核桃、香菇和木耳等土特产品,烤烟、黑糯米及其黑糯米酒、都匀毛尖茶、贵定云雾茶、瓮安青山茶、罗甸上隆大叶茶等在国内市场享有盛名,“牛头牌”牛肉干、猕猴桃汁、魔芋粉丝、刺梨饮品、姜粉、百合粉和苦丁茶等多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农副产品加工潜力巨大。

地理环境

黔南州面向南部沿海、背靠西南内陆腹地,是西南地区入海最近通道的必经之地。以黔桂、湘黔铁路和320、321国道线为主构成了便利的交通网络。贵新(贵阳-新寨)高等级公路、株六(湖南株洲-贵州六盘水)铁路复线已建成通车,荔波机场已经建成,黔贵铁路正提速改造,乌江、红水河水运航道正在规划建设,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将对加快黔南州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良好的自然生态适于生态旅游发展

黔南州自然生态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46%以上,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三都瑶人山、瓮安朱家山、独山紫林山和都匀青云湖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级荔波茂兰喀斯特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被喻为“地球同纬度上的绿宝石”,都匀斗蓬山-剑江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等山雄、谷幽、林美、水秀,生态环境良好,是一座巨大的野生植物基因库。随着荔波万亩梅园、贵定音寨“金海雪山”等生态景观的进一步打造,黔南州正由“绿色黔南”向“锦绣黔南”的生态旅游圣地迈进。此外,黔南州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较为完整,集山、水、林、洞、瀑于一体,形成众多的地质奇观,如荔波水上森林、三都“石头下蛋”、独山石盆纪地质剖面、平塘“藏字石”等,是世界上少有的,资源品位属世界级,已被列入“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民族风情

黔南州有汉、布依、苗、水、壮、侗、毛南、仡佬等37个民族,总人口397万人,少数民族占54%。所以,黔南州是一个多民族集居区域。这里民族风情古朴浓郁,不同民族在语言、服饰、民居、饮食、风俗等方面千差万别,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孤岛,构成了黔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布依族文化的典型性、苗族文化的多样性、水族文化的唯一性、瑶族文化的神秘性是黔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布依族“好花红”曾唱响全中国,苗族“芦笙舞”世界闻名,水族多声部无伴奏合唱逐步走出山门。三都“水书”是目前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是中国古文字的“活化石”,它涵盖天文、地理、医疗、风俗和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已被国家推荐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黔南州生态经济发展的缘由与路径依赖

1缘由

黔南州应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原因:首先,黔南州虽然在自然地理和人文等条件上比较优越,但经济大大滞后于其他地区,影响整个黔南州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关系和社会稳定。所以,发展生态经济是构建黔南州和谐社会的需要。其次,由于黔南州经济长期滞后于其他地区,加上对本地自然生态资源的不合理或过度攫取,致使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不但逐渐走向边缘化,而且生态环境变得愈来愈弱,进而成为阻碍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因。黔南州经济社会发展边缘化的现实要求黔南州必须加速发展,以缩小其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同时,黔南州生态环境脆弱的特征使得黔南州现有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样,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共存的现实使得黔南州面临保护生态环境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重任和两难选择,所以黔南州必须选择能够打破生态经济恶性循环,进而促使自身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路径依赖

2.1制度安排长期以来,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采伐,导致黔南州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态保护难度加大,加上黔南州本身制度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进而使黔南州至今只能依靠中央政府和省政府通过强制性权力拨款推进生态保护、发展生态经济。这种目前看来极为有效的制度安排,通过黔南州不断地自我强化,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即黔南州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主要依赖特殊政策制度,依赖于大量的无偿财政投入。

2.2环保扶贫因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黔南州在环保扶贫方面,如改善与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如农村公共卫生,农村道路和能源,农田基建和水利,以及人畜饮水等),扶持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和卫生等,主要甚至全部依靠上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维持。但这种路径依赖的核心应在于全面、不断地提高贫困人口的基本素质,否则只能治标不治本。时间长了,还有可能返贫。所以,要大力扶持黔南州贫困地区的教育,保证适龄儿童9年制义务教育,并经常对贫困农民进行简单的科技文化培训等。

2.3生态保护移民一方面,分布于黔南州各县(市)的山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生态极为脆弱,条件恶劣,已不宜人居住;另一方面,因为各县(市)均有部分生态保存完好,喀斯特岩溶地貌发育完整,非常利于发展生态旅游而必须立即实行生态保护的地区,为了恢复或保护好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不断地分批实施异地人口搬迁。但是,由于黔南州的移民资金至今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加上移民自身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使不少移民还存在不安稳、生活质量下降的情况,这决定了黔南州的生态保护移民尚有一段时间必须依赖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移民选择好开发项目,提高收入,进而实现“安得稳、能致富”的目标。

2.4外来人才据笔者实地调查,黔南州各县市均有省外人员参与开发生态经济项目,而且人数高达539人,而本地人却只有103人。外来人员中,有的甚至举家来到黔南州,主要是受政府聘请指导当地人或直接独立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或加工等项目。例如,江苏人在都匀市甘塘镇种植观赏石榴和蝴蝶兰,浙江人在都匀市大坪镇种草莓,福建人在长顺县墩操乡种麻山核桃,河南人在平塘县苗二河乡新寨村种葡萄,广东人在三都县大河镇养猪,山西人在三都县九阡镇种植中草药,河北人在独山县下司镇种蘑菇等。可见,在开发生态经济项目上黔南州过度依靠外来人才,缺乏自身乡土人才和现代科技人才,致使某些特色生态经济项目因缺乏人才而使其产品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如泽泻因缺乏种植技术人才而被迫中断生产。

超越路径依赖的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从长期来看,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依赖不但缺乏可持续性,而且由于路径依赖的惯性思维,弱化了市场制度的作用,地方政府对于生态经济的发展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和能力。笔者认为,要加快发展黔南州生态经济,必须超越路径依赖,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路径选择,避免被锁定。

1营造生态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为了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步伐,全社会必须认识到生态经济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宏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使经济活动生态化,坚持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的必然和最终选择。笔者认为,依赖形成的惯性强化这种经济活动行为毕竟主动居少,甚至完全处于被动,其自然不可能获得持续的较高效率。所以,应通过在全社会进行必要的培训,加强宣传教育,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树立新观念,形成综合力等方式在黔南州营造发展生态经济的良好社会环境。

2规划并制定生态经济发展的目标制度

生态经济模式是一种涉及经济、社会、生态和区域经济协调等多种因索的发展模式。政府作为制度的主要提供者,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从长期来看,要加快黔南州生态经济的发展,不可能永远依赖中央政府和省政府的财政支持,最终必须完全靠黔南州自身发展。所以,只有黔南州各级政府积极地进行制度创新,详细制定发展生态经济的制度目标和整体规划,主导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避免一哄而上和急功近利行为,才能保证黔南州实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黔南州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目标应以“三保持三提高”为基本方向。“三保持”即保持黔南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族人民之间和谐相处,保持黔南州生态建设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保持黔南州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三提高”即提高生态产业发展水平,提高黔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提高黔南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在整体规划上,应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保护生态系统,其次是发展生态产业,最后是形成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体系。这三个阶段是辩证统一的,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是进一步发展生态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没有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物质保障,生态产业的发展将寸步难行,而由各类具有关联的生态产业发展起来的生态产业链和生态产业体系必将为自然生态系统的良好保护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只要把每个阶段的目标都落实到位,必能实现黔南州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根据黔南州所拥有的特色自然资源优势定位

特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黔南州经济的优势特征之一。笔者认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当然是优势,但只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必要条件,非充要条件。若要加快并日后实现黔南州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根据黔南州所拥有的特色自然资源定位特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因为黔南州周边也不乏个别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这些地区也在从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入手打造特色生态经济,而特色生态经济是在整体综合上的比较优势经济,所以黔南州在定位特色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时,一方面要在特色资源定位上下功夫,着力培育出人无我有的生态产业,打造生态产品,并进行产权定位,如注册有关特色资源开发产品的商标或申请地理标志等;另一方面,要对与周边地区相同或相似的资源通过保护性的特色加工或特色营销等方式打造特色生态经济。

4根据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定位发展特色生态经济

因为黔南州各民族对于同一生态产品的加工和利用方法奇特各异,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或反映出黔南州少数民族在环境恶劣、科学不发达、生产生活资料极其匮乏情况下,主动适应外界条件的结果。比如,三都县水族风味的独特名菜“韭菜包鱼”,既营养,又有“久久有余”的文化内涵,荔波县布依族的“酥肉”则是该民族在猎物过剩,缺乏储藏条件而又不愿扔掉的聪明智慧的反映。众多实践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生态工业产品如民族加工产品等效益一直被看好,所以黔南州根据其民族文化定位发展特色生态经济是行之有效的。调查发现,黔南州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生产加工方法加工的生态产品因数量极少,市场供不应求,根本谈不上形成特色生态经济。所以,黔南州各级政府在进行特色生态经济定位时,要将自身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注入其中,以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在生产加工领域,要发掘民族特色生态加工工艺,应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民族生态加工的生产效率,加大扶持资金,注入相应的民族文化内涵,扩大规模,使其逐渐成为自身的特色生态经济模式。

5重视乡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现代科技人才的培养

一个地区的经济是否能快速、持续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发展黔南州生态经济需要两类人才,即乡土人才和现代科技人才。乡土人才是近年来在黔南州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各类人才,包括种田能手、养殖状元和各类能工巧匠、优秀村组干部、乡镇企业优秀管理人员等。他们通过自学成才,活跃在黔南州生态经济发展的第一线,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并在自己从事的行业中做出一定的成绩。他们不仅能够勤劳致富,而且能够带动一片、示范一方,已成为推动黔南州生态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因而通常被誉为“土专家”、“田秀才”等。笔者认为,根据乡土人才的特殊性,黔南州党政和人事部门应在充分掌握所在地乡土人才情况的基础上,对乡土人才进行优化组合,把乡土人才的潜在能量进一步发挥出来,让他们在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调查中发现,黔南州大部分乡镇非常缺乏既懂技术和管理而又敬业的现代科技人才。这无疑是目前黔南州特色生态经济发展中的一大瓶颈。笔者认为,为了超越黔南州发展生态经济的路径依赖,除了要重视乡土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外,还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入现代科技人才,并加强现有科技人才的培养。

作者:肖国学郭治友黄明辉李永波莫光友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命科学系政法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