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生态经济型流域的实行与优势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创立了小流域“多级网络式”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体系
项目开展抓住影响流域生态建设的主要矛盾--水土流失与干旱缺水并存,植物生长可利用水严重不足,以径流资源的合理调控为核心,实行治理措施网络化布局,依据小流域各景观斑块异质性,布设陡坡地“槽带式”、缓坡地“网格式”、坡耕地“宽带式”、沟壑“全方位式”、河道“双龙”式相互连接、网络化治理体系,形成了一个高效、多层次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系统,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群体功能,为水土流失区的生态重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创造出诸多有推广价值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业化建设模式
本项目在对小流域进行治理的同时,将其作为基本开发单元纳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业建设(见图2)。在实践中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创造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小流域高效开发模式,为本项治理开发建设树立了样板,典型模式有:1)以经济林、果为主导产业的建设模式;2)农、果结合型建设模式;3)资源高效利用型建设模式;4)农、林、牧、副综合发展型建设模式等,这些模式为今后我国北方地区小流域水土保持产业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区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与管理决策系统”,实现了水土流失治理的信息化管理。
为适应新时期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FoxPro)、灰色系统和动态规划等先进信息科技理论和方法,以“流域动态监测系统”和“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理论为指导,按照信息系统设计流程研制,建立了“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并在治理区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高标准、高起点、高效率完成大凌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工程提供了先进的、系统化决策和管理技术,促进了水土保持技术水平的整体跃升。
1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
辽宁省大凌河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工程开展20年来,对该流域中下游水土流失严重的凌源市、喀左县、朝阳县、北票市、阜蒙县、义县六个行政区县200余条小流域展开连片治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0.00多km2,年拦蓄地表径流量达16231.79万m3,占年径流总量的75.1%,土壤侵蚀模数由3410t/km2.a下降到720t/km2.a,保土效率提高到79.5%,年保土量605.07万t。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旱、洪灾害明显减轻,为植被恢复创造了良好的立地条件,林草覆盖率由16.3%提升到40.9%,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改善了农业基础条件,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
项目开展以来共修建梯田25946.01hm2,保土耕作5842.2hm2;挖环山水平槽142607.58hm2;修建土石谷坊29376座,建塘坝25座,小河道治理457.26km,修作业路1354.25km,农业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生产率提高到10.13万元/km2,粮食总产量由治理前的53914.13万kg增加到现在的78044.01万kg,人均粮食增加468kg。
3农业生态产业基本形成,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结合环境治理大力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了如朝阳县大枣、喀左县保护地蔬菜、食用菌、凌源市花卉、畜牧、北票市辣椒、保护地蔬菜等星罗棋布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形成一条横贯辽西北的水土保持产业开发带,促进了辽西北地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林素兰 袁立新谢立亚单位:辽宁省水土保持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