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人工林改造论文:人工林改造现状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常晖 单位: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大川头镇林业站
1近自然化改造设计
近自然化改造设计主要包括森林发展类型设计和目标树林分作业体系设计2部分。森林发展类型是指在森林多功能可持续经营的上层目标指导、立地群落生境条件和林分当前状态的分析前提下,将社会福利和经济发展目的性与自然特征和演化规律可能性结合制定的具体林分中长期目标模式[11]。而目标树林分作业体系是在发展类型的概念框架指导下,在林分内以单株林木间生态关系和个体差异为依据制定的林分抚育作业法。森林发展类型和目标树林分作业法是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体系中特征明显的技术要素[12]。这2个技术要素在红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中的具体化和适应性运用是该研究的主要目的。
2森林发展类型
森林发展类型是在潜在天然森林植被及其演替进程与森林培育的经济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相结合的一种森林培育的导向模式[13]。
2.1目标林相。为复层异龄混交林,主导树种为红松,混交部分为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紫椴(Tilia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等;次林层也有红松、紫椴、水曲柳;自然出现的伴生树种可能有千金榆(Carpinuscorda-ta)、白牛槭(AcermandshuricumMaxim.)、柠筋槭(Acertriflo-rumKom.)等阔叶树,林分为多层垂直结构,立木有2~3层林冠。
2.2演替地位和近自然程度。由乡土树种混交的适地适树的林分类型,处于由针叶林向原始阔叶红松林过渡的类型,适生于温带山区森林立地,土壤为典型暗棕壤,在演替阶段晚期可表现出红松占优势的林相。
3红松人工林森林发展类型的实施方法
3.1现有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方法。
(1)林龄30a以上的纯林,按目标树林分作业体系经营林分,确定目标树后进行强度间伐,然后在林下栽植红松、紫杉、红皮云杉、沙松等针叶树及黄菠萝、水曲柳、蒙古栎、紫椴等阔叶树,目标林相为针阔混交林。
(2)林龄30a以下的纯林,按目标树林分作业体系经营林分,确定目标树后进行中度间伐,促进红松和阔叶树的天然更新,目标林相为阔叶红松林。
(3)红松阔叶混交林,按照目标树林分作业体系经营林分,确定目标树后对林分进行中度间伐,目标林相为阔叶红松林。
3.2新植林近自然经营技术。
(1)红松可与色赤杨、刺楸、水曲柳、紫椴等阔叶树种以行状或块状混交造林,按目标树林分作业体系经营林分,目标林相为阔叶红松林。
(2)营造红松纯林,最后一次幼林抚育时,选择有培育价值的阔叶树作为潜在目标树加以保护,按照目标树林分作业体系经营林分,目标林相为阔叶红松林。
4目标树经营措施
单株林木个体质量的差异总是存在的,这些差异必须在森林经营的作业中加以利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林学效果。目标树作业体系的合理性就是在于考虑了个体差异并提出了规范化和量化差异的作业体系而成为近自然经营的基本技术,这个体系根据林木个体差异和竞争关系把作业林分中的所有林木分类为以下4个大类[13]。
4.1目标树。目标树是长期保留、完成天然下种更新并达到目标直径后才采伐利用的林木,记为“Z”类;是生活力旺盛(有良好生长趋势的冠型)、干形通直完满、没有明显的损伤和病虫害痕迹(特别是在树干的基部不能出现各种因素导致的损伤情况等)的优势个体林木。可见目标树就是指近自然森林中代表着主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少数优势单株林木。即在林分的一定面积内选出最好的林木,之后森林经营过程就主要以之为核心进行,定期确定并伐除与其形成竞争的干扰树木,直到达到其目标直径后才采伐利用。在红松人工林中应选择树干通直饱满(不少于8m的通直干材)、树冠枝叶健康冠型饱满且呈倒锥形(冠长至少占1/4全高)、生活力强、根部无损伤的红松作为目标树。
4.2干扰树。干扰树是直接影响目标树生长的、需要在此次经理计划期内采伐利用的林木,记为“B”类。干扰树一般是生长势头较强的林木,也可以是生长衰弱或者木材性质不良的林木,作为抚育采伐的对象,使得在抚育经营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木材收获。在红松人工林中,选择对目标树生长有负面影响(树冠受到挤压的)、相对劣质的林木个体作为干扰树,不是针对每棵目标树必须选择干扰树,而是根据实际的林木生长关系确定,可以没有或者可能在1株目标树周围有不只1株干扰树。
4.3特殊目标树。特殊目标树又叫生态目标树,是为增加混交树种、保持林分结构或生物多样性、保持鸟类和动物生境等目标服务的林木,记为“S”类。在国家和地方保护树种名录上的树木、上有鸟类窝巢或重要昆虫群集巢穴、下有动物洞穴等多样性保持价值的林木个体(或群体)一定要列为特殊目标树加以保护。在红松人工林中,花曲柳、水曲柳、黄菠萝等树种应作为特殊目标树加以保留,红松古树、树冠上有鸟类窝巢或重要昆虫群集巢穴树干基部有动物洞4株鉴定为Arthrobacter属,分别为2、11、21和22号菌株;4、13、15、20、24号菌株经鉴定分别为Bacillus属、Ochrobactrum属、Microbacterium属、Amycolatopsis属、Pusillimonas属。目前,在Arthrobacter属、Bacillus属、Ochrobactrum属、Microbacte-rium属、Amycolatopsis属中均有耐Cr(VI)菌株的报道,这些属中的部分菌株具有还原Cr(VI)的能力,如Arthrobactersp.SUK1201,Microbacteriumsp.MP30等[8-11]。因此,在该研究中筛选出来的相类似菌株可能具有还原Cr(VI)的能力,在Cr(VI)污染生境的修复中存在潜在的应用价值。该研究分离得到的24号Pusillimonassp.菌株能够耐受400mg/L的Cr(VI),说明该属中存在耐受高浓度Cr(VI)能力的菌株。Pusillimonas为2005年新鉴定属,目前尚未有该属中的菌株能够耐受Cr(VI)的报道[12],证明土壤中仍存在着大量耐受Cr(VI)的细菌需要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有研究证实,微生物菌株对Cr(VI)的耐受性和对Cr(Ⅵ)的去除能力之间没有相关性,对Cr(VI)的耐受性高的菌株并不一定就具有较好的去除Cr(VI)的能力[13]。因此,笔者下一步将对分离得到的9株耐高浓度Cr(VI)的细菌菌株进行Cr(VI)还原能力的测定,以筛选出同时具备耐高浓度Cr(VI)和较好Cr(VI)还原能力的菌株,为Cr(VI)污染生境修复提供优良的微生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