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范文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研究

摘要: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这种发展不只带来了国民收入的急速增长,也将曾经默默无闻的盈余管理带到了国内会计学研究领域。本文以对国内当前经济发展情况下的盈余管理的概念进行概述,从两个方面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并提出相应的四条应对措施,以期可以加快社会对盈余管理认知,引起制度制订者的重视,抑制上市公司对盈余管理的滥用。

关键词:盈余管理;动机;方式;应对措施

一、盈余管理的概念

何谓盈余管理?学术界从始至今都没有对其进行明确统一地定义。但国内外对其理解大多是从“信息观”和“经济收益观”两个维度出发进行理解的。Kathehne.Shipper(1989)提出的“信息观”中如此描述道:“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而具有目的性地披露企业财务报告的过程。”而Scoot(2000)则提出了“经济收益观”。Scoo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管理者在国际公认会计准则(GAAP)所认可的范围内通过变更会计政策使得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最优选择。笔者根据对安徽国通高新管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湘鄂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最终获利的企业的分析,得出盈余管理是是一种披露管理的浅见,即为引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有利于管理层自身利益的判断,管理层通过多种方式来美化财务报表,属于披露管理的一种方式。

二、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目前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分析主要集中于三点:资本市场,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契约签订,和以会计数据为基础的政府监管。由于我国国内的官方监督,市场发展状态等与国外情况存在出入,比如ST机制和IPO规定,我国国内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也与国外存在差异。本文从管理层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来开展分析。

1.管理层自身利益。当代上市公司股权分散程度逐渐加剧,上市公司内部的管理也愈发专业化。而这种环境成为委托模式的摇篮。为了更好的经营,股权激励方案和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Buy-Outs)成为了众多上市公司的选择。在如此背景下,管理层自身利益就与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息息相关。在实行管理层收购的企业中,管理层作为自身公司股份的购买者,有很大可能进行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报告数据,压低每股价格,以较小成本进行管理层收购。

2.企业利益。(1)融资。我国证券制度对企业的上市,配股和保牌等有较国外证券制度更为严格的限制,是由中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和当前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而市场中“壳资源”的短缺所导致的借壳上市成本过大也使众多企业望而却步。在这种的背景下,企业内部盈余管理成为美化财务报表的首选。根据我国《公司法》规定,进行首次公开发行(IPO)的企业须满足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近三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近三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而IPO意味着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运转资金。这时管理层通过盈余管理使企业满足《公司法》对企业上市的要求也就有了很强的动机。此外,作为中国股市独有的ST(SpecialTreatment)机制,也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之一。连续两年经营亏损的上市公司会被冠以ST头衔,“戴帽”对于企业而言意味着很可能流失投资者,这将削弱企业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使公司运转更加困难。为摆脱ST这顶火帽子,企业在优化自身经营之外很大程度上会寄希望于盈余管理,通过盈余管理来消除公司异常状况,恢复正常交易。(2)避税。税款支出作为企业现金流出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影响企业价值和财务政策的主要因素。减少所纳税款,推迟纳税时间都可以对企业承担财务风险能力得到增强,并获取资金的时间价值。因此企业有充分动机通过选择或改变会计处理方法来减少所需缴的税款金额或是改变缴税时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盈余管理方式盈余管理方式

花样百出,现代企业在盈余管理时会将多种方式混合从而达到对财务报告的美化。盈余管理方式主要是通过收入、费用、会计政策变更、资产减值准备、关联方交易这五个方面来进行的。

1.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分为提前确认收入和递延当期收入两种。(1)提前确认收入。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确认收入应在相关业务已经完成之后或是交易已经发生后。但进行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是在收入理应确认完成时点之前进行了此项操作。提前确认收入的手段一般有提前开具发票、在所售物品的风险和所有权并未完全转移时就进行确认收入,尚未提供必须的进一步服务时就确认收入等。(2)递延当期收入。递延当期收入就是在未来的一个会计期间内确认本应属于当期的收入。这种盈余管理的方式常见于当期收益较高而未来收益预计预计会下降的公司和将于不久计划上市的公司。这种方式可以制造出企业收益平稳上升的假象。其手段和提前确认收入截然相反,如推迟开具发票,交易发生或者完成之后迟迟不确认收入等。

2.对费用进行盈余管理。对费用进行盈余管理主要分为提前和延期确认费用两种方式。(1)提前确认费用。《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当期收入和费用需要进行配比,以确定当期收入和与此项收入有关的费用。然而事实上,一项费用的受益期其实是很难进行清晰地界定的,这就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切入口。上市公司在收益较为丰裕的期间会将未来预计的费用确认在本期或是在本期摊销以后年度的费用以求保证未来年度财务报表所体现的盈利水平较为平稳。(2)递延确认费用。递延确认费用和提前确认费用截然相反:将当期应当确认的费用不予确认,或是当期应当摊销的费用不予摊销,推迟到未来某些会计期间再予以确认,或是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来予以摊销。

3.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的方式主要有如下三种。(1)变更资产折旧政策。这种手段主要着手点在变更折旧政策。企业在收益较为充裕的会计期间使用加速折旧法,在收益下降时转而使用直线折旧法;或是将平均年限法改为总工作量法以及私自延长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等方式来减少盈利微薄期间的折旧额,以调高当期利润额,美化财务报表。(2)变更合计财务报表的范围。企业通过将子公司整体出售或者通过出售部分股份的方式将子公司排除在当期合并财务报表范围之外;或是通过增加所持股份的方式将本不属于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这种手段被称为变更合计财务报表的范围。通过此手段,可以使当年的利润增加或减少,以使自身财务报表上所体现的增长较平稳。(3)变更存货计价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移动加权平均法这四种,而且这些方法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往往存在着很大差异。于是企业可以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的方式,来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4.通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企业在收益较为丰裕的会计年度多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在收益不乐观的会计年度少提甚至不提资产减值准备,这种手段可以在很多企业看到。另外,也存在经营举步维艰的企业在困境年里多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殊死一搏”,譬如北京湘鄂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在2013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87,437,903.24元,是2012年计提的3,680,174,07元的24倍左右,而2014年上半年报告中显示该会计期间投资收益为65,267,276.95元,营业外收入为17,281,610.68元,并且此会计期间中资产减值准备为-363,079.07元。该公司在完成了这一系列的盈余管理后于2014年6月30日改名为中科云网,转战网络技术行业。

5.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貌似早已成为多数公司的必然选择。企业通过与关联方进行资产出售或是提供劳务等来调整自身的收益情况。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关联方交易价格可不公允,使得美化后的企业财务报告变得看似更加合理。

四、应对措施

1.完善会计准则和建设会计制度。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层根据自身需要在会计准则规范内做出的最优选择。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现版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已经运行的有些吃力。经济发展势必会带出新的问题,可见会计准则和制度的编写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持续不断的完善和建设,减少模糊的定义,尽量减少可以选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完善体系,才能压缩盈余管理的空间,才能与经济发展相匹配。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大会对企业经营权的丧失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管理层以自身利益为目的的盈余管理。合理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促进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管,削弱管理层的权利。这需要对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在独立董事中加重财务董事的比例等措施。

3.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提高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职能的要求以及对审计工作的质量要求,并加大外部审计的法律风险和违规风险。审计时需要对异常损益项目刨根问底。

4.健全关联交易法律制度,压缩盈余管理生存空间。关联交易作为盈余管理最常用的手段值得多方特别关注。关联交易这一区域的监管缺失很大程度纵容了盈余管理。应该不断完善关联交易披露要求,改善资本监管规则,减少企业为美化财务报告而进行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应越.我国中小型企业盈余管理手段及对策研究[J].经管空间,2017(2).

[2]吕奕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J].经济师,2016(1).

[3]高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2011(3).

[4]刘海英.浅析企业盈余管理动机及盈余管理方式[J].学术纵横,2016(3).

作者:乔璐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