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经济的市场转型,使我国获得了快速发展,并证明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虽然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但他主张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西方以外国家的重大影响,如对市场的积极作用、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步入社会主义有待占有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等观点、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以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在带领国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意识到苏联模式的弊端,试图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过很多建设性理论。1956年4月,在讨论《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时,提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1956年9月,中共八大正确评估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即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明确了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1956年12月,提出在社会主义经济占优势的条件下,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但总的说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没有跳出传统社会主义的认知框架,社会主义建设一度遭受严重挫折。传统社会主义,即马克思描绘的“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其特征是建立在历经了资本主义(发达阶段),并与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相适应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初期的中国,经济形态主要是封建小农经济,生产力较为低下,按照传统社会主义特征进行建设,追求清一色的公有制,大一统的计划经济,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属于错误地夸大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忽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基础作用,主观上把未来社会发展阶段才能实施的做法运用到前阶段,即是说,针对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我国,对生产关系建设要求过高,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抓住了生产力这个物质基础,把发展生产提升到第一位置,将生产关系降低到适应生产力的要求。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出现曲折,原因是对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完全搞清楚”。“清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追求公有制、计划经济,大搞阶级斗争都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不清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是什么,以此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邓小平于1992年南巡时,将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具体地说,对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我国来说,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当然,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生产力发展与资本主义追求生产力发展是相区别的。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即是说,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达到目标的途径。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实际重新联系起来,曾经把理论联系实际比喻成“有的放矢”,邓小平一度套用,并强调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邓小平正是看准了发展生产力之目的,才有了克服阻力进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胆识,其中一个重要结合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通常被认为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形势,用邓小平的话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实际上“市场经济更为本质的内涵和基础是资本生产方式,……资本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市场经济不自觉地实现着资本生产方式的一般目的和本质趋向。”
结合马克思“跨越”设想和社会主义实践经历,不难看出我国在跨越“卡夫丁峡谷”之时,一度忽视了跨越的局限性,即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部分生产力,却不能跨越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以及文化和人的发展限度。“资本主义后”的社会主义形态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期的我国来说,是不具备物质基础的,也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人为地建构社会关系,势必阻碍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是把双刃剑,既能激发经济发展,亦固有局限。自改革开放、经济市场转型以来,我国在发展中涌现了难以避免,甚至十分严重的问题:人自身的物化,贫富差距、炫富与仇富问题严重,生态遭受破坏。西方国家却通过对所有制、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等改革,实际是用社会主义的一些特征来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使得资本主义呈现出一幅优于社会主义的假象。纵观全球,西欧国家和我国的经济形态都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结合,但是由于所走的道路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着本质区别,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力以及作用和影响的范围是相差别的。中国是从半封建经济历经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优势地位,只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现了大一统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对发展经济的抑制作用,而市场经济能够激发经济的发展,走向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西欧国家历经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商业、高利贷资本转化而导致资本化走向市场经济的,只是在市场失效引发经济危机后的思考,才有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走向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需要警醒的是,我国运用资本发展市场经济目的是为了超越资本,而且运用和超越资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不管是先运用后超越,抑或为了超越而放弃运用资本的思考都是不可取的。
作者:袁罗牙单位:江西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