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讨(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第一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诚信教育
目前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已建立了“奖、贷、助、补、减”的资助系统,有效的帮助了许多贫困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但是我们在给予贫困生经济救助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他们的情感和思想上的救助,导致近年来高校贫困生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现在的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未来发展的重任,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诚信意识的重要责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诚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基石,因此探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阈下开展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贫困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提供虚假证明,夸大贫困程度。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的材料依据主要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开具出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和村里所开的家庭困难证明,但是这些材料的真实性有待我们进一步考证,现实中确实存在有学生为了获得学校资助会通过各种关系拿到这些证明。在学校的评议过程中,这些学生又通过隐瞒自己的家庭收入和家庭成员的工作等情况,通过欺瞒他人的形式通过了班级评议从而实现加入学校贫困生信息库的目的。
(二)拖欠助学贷款。当前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的还款状况不容乐观,部分贫困生存在助学贷款还贷方面的失信问题。这些学生有的不按协议按归时还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故意提供个人和家庭的虚假信息,致使其毕业之后贷款机构很难联系到本人。另外高校贫困生助学贷款存在违约问题是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诚信形象,许多贷款机构出于担心自己利益受损的角度不愿再开展助学贷款工作,致使一些真正需要资助的贫困生失去了贷款助学的机会。
(三)感恩意识缺乏。部分贫困生在拿到奖学金和助学金之后出现了与人攀比的心理,把学校用于资助其基本生活费和顺利完成学业的钱拿来购置高档服饰、外出旅游以及请人吃饭等。他们甚至向自己家里人隐瞒获得了学校资助的事情。部分贫困生甚至把获得资助当做是自己的“特权”,向学校“要”奖学金和助学金。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缺乏,获得资助之后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更别说回报学校、为社会做贡献等。
(四)通过考试作弊获得更多资助机会。现在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也会参考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综测成绩,部分贫困生为了取得更高的分数,获得更多的资助机会,会采用作弊的手段,凭借成绩造假和投机取巧来获得高分数。这种行为一方面影响了贫困生群体的人格形象,另一方面给在贫困生群体中营造诚信的整体氛围带来很大的负面作用。以上分析的贫困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愚弄了社会良知,打击了善心人士的慈善积极性,还增加了人们之间的不信任感,诚信缺失行为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公民的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域下积极探索开展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的路径。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开展高校贫困生诚信行教育的路径
(一)不断发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学内容,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诚信教育进课堂。教育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第一课堂的教育主阵地功能,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我国当下社会发展阶段对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理想目标、价值诉求和道德规范2。首先,在课程设置上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关于诚信的的基础理论纳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的教学大纲中。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消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而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社会信用意识和诚信意识,通过思想的灌输让贫困生自觉践行诚信行为。利用思政课为平台开展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以及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演讲、书写和辩论过程中确立牢固践行诚信的决心。
(二)借力高校书院制平台,在书院内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贫困生进行诚信意识培养。学校为了达到教育均衡的目标而推行了书院制,书院制是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体制。书院是实现文化育人的住宿园区,既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空间又是学生交流思想、培养集体意思、提升精神境界的空间,更是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平台3。书院模式的特点是以文化为支撑,通过学生自治和自我教育(同伴教育),将学校的教育目的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个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培养全面的合格人才的目的。书院的这种“渗透”和“潜移默化”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促使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书院可以利用文化长廊,定期制作更新关于诚信的言语和故事。书院利用讲座和书院导师的指导,在书院独特文化氛围的烘托下,学生自主开展的各种活动,为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促使他们践行诚信行为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书院的阅览室、讨论室、成长成才室等多种设施,以书院的特色文化为支撑,能够培养贫困生的诚信意识,促使贫困生践行诚信行为。
(三)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塑造和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让高校贫困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载体,能够实现大学生诚信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统一,社会实践通过教育客体主观化不断扩大诚信教育的覆盖面4。学校要利用假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高校贫困生乐于参与的社会实践,比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有助于提高贫困生参与诚信文化建设的热情,增强诚信文化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学校还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性,让贫困生走进社区和村镇,开展诚信文化教育,使贫困生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感受到诚信文化带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同时也让他们更积极主动的去践行诚信行为。
(四)发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诚信模范的引领作用。从外部条件来说,教育就是一种师范和引导,因此我们的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过程中要利用榜样和典型的力量带动广大贫困生践行诚信行为。教育者要利用各种资源,借助榜样和典型的力量传递诚信正能量,进而引导和推动其他贫困生树立诚信意识,做一名守诚信、行诚信大学生。学校通过培养树立榜样,例如开展“自强之星”和“我身边的诚信榜样”等先进典型的评选和表彰活动,利用培训班、报告会等形式让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可以实践的方式和方法。通过这些榜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变得生动和现实,从而促进高校贫困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培养和树立诚信的榜样,榜样们能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诚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始终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始终自觉的把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我国优良的传统思想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能够激励其他贫困生以这些榜样的行为为标杆,让这些贫困生自觉维护诚信的良好风气。
(五)高校教师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身作则,带动贫困生诚信素质的提高。高校做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教课的专业老师以及领导干部等更要以身作则,牢记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教育者要切实发挥自身的领头羊作用,做到努力践行诚信行为,由点到面的开展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全体高校教师要做践行诚信行为的道德典范,努力改造自身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接受大学生的监督,用自身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去赢得学生的肯定和信任。只有高校教师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高校在教师招聘的时候要严格审核程序,尤其对于高校德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要将诚信作为其重要内容,并且在教师考核的时候作为其考核的依据之一,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才能以此带动贫困生的诚信素质的提高。
(六)建立贫困生“诚信档案”数据库。高校可以建立起贫困生诚信档案数据库,在贫困生的资格认定申请、学业考试、助学贷款以及学杂费缴纳等方面的在校诚信行为进行记录,建立起贫困生的诚信档案数据库并作为其后期资助的重要依据。诚信档案数据库中记录的贫困生在校期间的行为,可以放入贫困生的人事档案中作为其毕业后就业单位招聘的依据,资料显示,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非常看中应聘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尤其是诚信素质。贫困生诚信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可以将贫困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社会信用体系之中,有利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探索高校贫困生的诚信教育路径,就要创新高校贫困生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升贫困生对“诚信”的理解,提高他们践行诚信行为的意识,加强他们做诚信公民的意志,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切实把大学生培养成为高质量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吕艳艳 单位:浙江省丽水市丽水学院
第二篇:新媒体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别于传统“纸媒体”的“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力度持续增强,其负面影响不容小觑。高校作为面向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不能无视新媒体这一重要平台和抓手。如何利用新媒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发挥正能量,消减负能量,是高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媒体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深化和拓展,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高校肩负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如何积极发挥新媒体的正面作用,减少其负面影响,是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分析
近年来,高校推行“因材施教”的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教育基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大学生在课堂内外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肯定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绩的同时,我么也应注意到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定位问题:部分高校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没能做到以生为本,没有将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被动接收方,教育还停留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层面。大学生基本是“95后”乃至“00后”,价值观教育如果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就无法很好地消除大学生的疑惑,就不能激发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活动设计往往方式单一、形式守旧、缺乏创新,难以调动大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2.队伍问题:辅导员作为当前最能贴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着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任务。目前仍存在辅导员配备不到位的问题,辅导员教育对象过多,承担超负荷工作量,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较大。个别教师自身媒介素养不够,无法辨别良莠不齐的新媒体信息,不能准确把握媒介的价值功能,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3.载体问题:尽管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发展迅猛,但由于经费、技术、经验等因素影响,部分高校没能很好地运用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无法借助新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导致教育载体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如果无法紧跟信息技术步伐,不能构建“全方位、无缝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主学习系统,宣传教育空间就会大大压缩,无法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4.大学生的自身问题: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社会思潮尤其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断冲击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世俗化、主体化等特征逐步显现。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如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缺乏理想和追求、诚信观念淡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导致在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被动、消极乃至抵制的问题。
二、新媒体对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之所以称之为新媒体,只是相对于传统媒体。目前新媒体的即时性、互换性、超媒体性、虚拟化、海量化、多元化的特征愈发明显。新媒体成为大学生接收信息、表达感情、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和精神世界。但是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意义重大。
1.新媒体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丰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模式。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更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渠道呈现多样化。由于新媒体的即时性、互换性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局限,得以直接深入广大高校师生。以微信为例,微信在中国手机用户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月活动用户超过6亿,而高校师生占据部分规模,大部分高校均开通微博、微信官方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覆盖到全校师生。以今年国庆为例,很多高校都借助微信开展建国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升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此外,海量资讯通过新媒体得以迅速推广,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得信息并参与互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参与性。同时,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交流、分享、记录,不仅可以在课堂内教学,课外时间也可以进行,教育模式进一步丰富。
(2)充实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伴随传播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介质与终端不断涌现,造就了新媒体类型的多样化,如播放器媒体、阅读器媒体等。新媒体技术融合声、文、图、像等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海量的网络信息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大量新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内容。大学生作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丰富的想象力的群体,可借助新媒体技术搜集学习素材,在生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升化个人思想。此外,新媒体平台具有海量的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信息,能帮助大学生在愉快的视听体验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3)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育实效。由于新媒体的应用,教育模式由单向灌输转向互动交流。由于新媒体的虚拟性等特征,大学生可以改变与教师“不敢说”的现象,可以充分表达个人观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潜移默化地进行。同时,教师可以在某种意义上和大学生“平起平坐”,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此外,借助新媒体,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一改花费大、时间久、人数多等弊端,大学生甚至足不出户就可以接受教育。
2.新媒体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消极影响
(1)新媒体信息的监督难度增加。新媒体的无界性、自由性、无屏障性等特点导致信息来源多样、内容真假难辨、筛选难度增大、监督力度不够。虚假信息、黄色信息、暴力信息等负面信息往往会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大学生由于年龄、阅历等因素影响往往难以明辨。“爆炸”的信息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产生了波动,大学生往往陷入迷茫和困惑,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社会责任感不断弱化,疏远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加了难度。
(2)使高校教育环境变得复杂。以课堂教学为例,在传统的教育环境中,教育者主要依托课堂教学完成知识传授,大学生可以在相对平静的环境中接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主流文化。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可以淡化不同国家文化的界限,不同的社会意识都可以借助新媒体进行宣传,各种文化思潮能轻易涌入校园,原本单纯的高校教育环境变得复杂,给学生的价值观选择产生复杂影响。
(3)欠缺对新媒体的管理和规范。作为一个相对新兴的事物,新媒体发展到手机媒体第五阶段还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它的规范应用和管理监督仍有所欠缺。目前,校园BBS、社交网络等成为吸引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载体,如果校园不能掌控新媒体,不能通过新媒体普及网络法律和道德问题,不能对海量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不仅会伤害受教育者,还会对施教者产生消极影响。部分高校对新媒体仍停留在技术上的使用阶段,并没有进展到出台针对新媒体行为规范的管理制度的管理阶段,从长远角度考虑,将会影响高校利用新媒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持续性、有效性、规范性。
三、高校利用新媒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途径
1.以生为本,创新价值观教育模式高校应当认识到新媒体只是一种手段,新媒体运用应该回到服务大学生的立足点上来。高校需要转变观念,利用新媒体应做到以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不断优化新媒体传播环境,创新传播手段和内容;探索运用新媒体平台改革本科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将内容单元化、模块化,压缩课堂教学,让大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运用新媒体手段交流,在网上单元测试;专业教师改变传统的说教模式,自己制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动画、视频等,使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微信等新媒体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学业困惑、情感困惑,解决大学生的问题,让大学生真正感受到关心,这样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健全机制,加大对新媒体信息的监督和管理新媒体之所“新”,一方面是指其更新换代较快,另外一方面是指其作为新生事物还不够成熟,这就意味着需要健全的机制监督它的发展,需要根据新媒体的特征建立灵活、完善的机制。高校应肩负“信息过滤者”和“正能量信息引导者”的责任,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新媒体道德建设,对学生使用的主流新媒体进行技术监管,及时掌握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情况;创办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及时专业、权威咨询,同时更新校园动态,服务大学生信息查询,拉近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针对大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及时予以解答,形成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的媒介素养,成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路人;建立专业技术队伍的同时,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让大学生参与净化网络环境工作中,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创新载体,将新媒体应用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应及时抢占网络教育新阵地,及时关注大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并进行互动,如2015年高校官方微博之间的“南山南”互动,吸引了数千万大学生的关注,激发了大学生的爱校热情;通过大学生社团建设打造一批学习型、学术科研型、兴趣爱好型社团,开展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竞赛、演朗比赛等受大学生欢迎的活动,提高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通过建立红色教育基地,用红色文化熏陶、感染大学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发挥公益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道德情操;加强与大学生家庭互动,形成教育合力,将家庭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正确对待外来文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结束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只有以开放的态度接纳新媒体并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负面影响,才能促使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规范和精神主导,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中国青年报,2014
[2]童兵.新闻传播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3]苏顺峰.浅谈如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学大众,2008
[4]车桂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理论观察,2015
[5]李海朋.利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创业人才与教育,2016
[6]杨卫琴.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7]李文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作者:胡凤飞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第三篇: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高校作为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试验田和智慧象牙塔,在大学生主流道德观念形成及价值观的选择方面承担重要教育责任。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之一,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关键环节,在高校全面宣传、引导和践行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健康成长,更关乎着国家前途命运。本文对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和定义及其必要性进行深入剖析,阐述了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四个途径。
关键词:高校;核心价值观;经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2007年,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三)三个倡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指出,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当中如何实践,针对这一命题做了重要的阐述和指示。的讲话有如一盏明灯,为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点亮了前方的道路。中共中央办公厅2013年12月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强调,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核心价值观进高校,是时代的召唤,更是主流大势所趋,为全民普及主流思想文化做好后方培育的工作。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自改革开放至今,科技创新、国力增强,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精神追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外界思想的入侵也导致人们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思想。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塑造三观世界成长的摇篮,也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示范场所。大学校园里有树下郎朗书声、图书馆静静埋头的身影、还有那实验室专注的眼神,美好的大学校园令人神往,但那里也充斥着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于是出现了“赚钱比学习更重要”的价值观,“找个有钱人嫁了吧”的择偶观,以及沉湎于吃喝玩乐的享乐主义思潮。面对这些错误价值取向的侵袭,高校应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这个时候,核心价值观的“矫正”作用将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学四年是学生成长成熟的最重要阶段,必须要充分发挥课上课下双重作用,加强校园人文关怀的同时要付诸行动,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去传递爱心,用自己的双手去给予温暖。传播中国主流思想,传承民族主流文化,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任务亦是挑战。
(二)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要着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
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是传播主流思想的前线阵地,加强主流思想的引导和传播有助于高校学生正确三观的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贯穿大学四年学习之中,更应根植于大学生头脑当中,将其作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标准,做一名勤奋笃实、正直无私、严于律己的当代青年。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与否取决于他的青年人优劣。倘若,青年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好学,发奋图强,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也就大有希望。
(三)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客观要求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提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历史鉴证了青年一代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则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就会提高,从而实现中国梦的理想就会更快实现。青年是国家之未来、民族之希望。当代大学生处在三观塑造的关键阶段,高校承担着传递大学生科学技术知识和培育高尚思想道德的重要责任。大学生在高校这片智慧田地里接受着主流文化思潮的熏陶,没有正确“三观”的引导,大学生未来的道路就会迷茫的没有方向。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大学生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主动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各方面能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教职工发挥“立德树人”的榜样作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受感染
“立德树人”就是用实际行动,在品德上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树立榜样,培养人才。德乃人之本,想培养人才,首先要培养德行。“立德树人”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教育工作者,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辅导员等行政岗位,都要明确自己的义务和责任,诚信做人,以德服人,弘扬正气,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来,全国高校将“立德树人”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教育主线,“立德树人”要求教师认真践行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只有高校教师坚守职业道德,重视师德师风,才能真正为学生做好榜样,学生也会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树立正确的三观。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多给学生讲解更多名人事迹,使学生树正德、立志向。高校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坚持德育教育优先原则。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往往是学生的榜样,自己要开朗乐观,学生才能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与此同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总而言之,在学生成长成才的道路上,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让学生在理论教学中受教育
“教”与“学”的模式是小、初、高阶段的重点授课形式。高校在倾向自学的同时不可忽视“教”与“学”的影响力。课堂授课方式及内容的确定,是人才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高校课堂现状如何,决定着国家人才培养的成败。现如今的课堂教学,教师们更多地关注书本知识,重视专业知识的理论说教,课堂往往有些枯燥。想要学生对目标课程感兴趣,理论讲授是必要的,适当地引入人文科学教育也是不可缺的。将当今社会最主流的思想贯穿教学当中,将核心价值观的理念融入专业知识中去。高校应研究灵活有效的方式,主动将核心价值观纳入思政理论课讲授内容当中。高校还应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气息,更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对思想道德和正确价值观的理解。多引导学生参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走出校园、走进社区、到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福利院探望孤儿等。
(三)高校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营造校园文化让学生听到主流声音
高校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种种渠道去宣传、去实践,一方面推动了师生群体对其内容精髓的认知;另一方面,社会上也会形成学价值观的良好风气。现在是网络时代、信息时代,高校可以在开设相关的传统媒介平台的同时,建设拓展网络平台、微信平台,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覆盖范围。高校可以邀请相关理论学术大家、教学名师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站论坛的建设与问答,让学生在线上了解其深意的同时遇到相关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答,并能够第一时间观看或倾听教学名家的相关讲座。高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学习主流思想文化的平台,让校园充满正能量。高校都有自己的校训,校训是激励学生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或者说能够让学生在其熏陶下,能够带有一种共同的气质,一种与外界有所不同的特性。高校在专攻科研与教学的同时,更要重视校园的“文化”。每个高校都有其办学特色,其历史沿革轨迹也给高校特色办学锦上添花。高校需结合自身特长,并挖掘本校的文化底蕴,充分利用其内在的历史厚重感来感染学生。一些大学生社团、红色网站、校史馆及具有文化特色的图书馆等独特的人文资源能够使大学生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全方位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目前,多数高校将志愿活动作为开展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实践活动中将主流思潮转化为真正的道德准则、正确的价值观念。实践活动丰富了高校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让他们从“知”到“行”的过程中体会到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道”在行动中得以升华,“德”在实践中知行合一。
四、结束语
探讨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高校需关注其理论引导的重要性,又要重视其特殊的实践性。理论支撑、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总结规律这四点是决定高校践行核心价值观途径的根本主线。它需要高校不断的尝试、不断的积累经验,找到适合本校的特色实践方式。通过凝练办学特质、强化“立德树人”、开展特色文化教育、调查数据分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推动高校内涵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方面更好地发挥长效机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欢欢.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意义研究[J].学理论,2015(20):191-192
[2].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06-26(1).
[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2)
[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1-20(1).
[6].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3-5-5(1).
作者:王化思1;刘灿瑶2 单位:1.辽宁工业大学团委,2.辽宁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