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税收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范文

税收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税收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税收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分析

摘要:税收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经济决定税收,税收反作用于经济。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对政府职能的顺利履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才能深入分析和挖掘税收与经济不能同步增长的根源,进而为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提出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是税收的源泉,经济决定税收,而税收又反作用于经济。从理论上看,如果不考虑税收使用,只考虑税收汲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其影响方向一定为负。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对经济增长和投资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如果考虑到税收收入的使用,税收又会促进经济增长。可见,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双向的,这是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一般原理。税收效应理论表明,政府通过征税,可以影响纳税人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使其作出一种使自己获得最大化效用的理性选择,进而影响资源配置。而宏观税负理论、税收弹性理论和平衡预算理论有助于阐明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

一、税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一)税收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理论

从财政收入角度看,政府向私人部门征税,减少了私人用于投资的可支配资源,对投资和经济增长具有负面影响。但从财政支出角度看,税收用于提供公共产品,产生了正外部性,或者改善了私人部门的投资环境,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见,从税收汲取角度,抑制私人部门投资,对经济增长负激励;从税收收入使用角度对经济增长存在正激励,其净效应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大小。这说明,经济增长是税收规模的函数,但不是单调函数,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当政府税收规模和公共支出水平较低时,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短缺,增加税收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正效应大于增加税收的边际负激励效应。而且,此时税收的收入效应一般大于替代效应,即征税使投资的收益降低,而投资者要维持相同的净收入,必须增加投资数量。因此,提高宏观税负总体上有利于扩大投资和经济增长。但在税收规模和成本已偏大时,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增税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正效应将不能弥补税收的边际负效应。而且,税收的替代效应将大于收入效应,从而负效应占主导,继续提高宏观税率总体上将不利于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因此,税收与经济增长及投资是一种非线性的、非单调的关系,投资和经济增长应是税收规模因素的凹函数。

(二)宏观税负理论

税收的快速增长主要取决于宏观税负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宏观税负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的税收收入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即T/GDP,也称宏观税率。决定税收收入总额不仅要看税负水平还要看税基的大小。提高税负水平不一定都会增加税收收入,有时反而会减少税收收入。因为税负水平过高,会削弱工作和投资的积极性,产生无谓损失(如图1中的a幅),从而削减了税基使得税收收入减少。美国供应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通过拉弗曲线解释了税负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见图1中的b幅)。根据b幅所示,t表示税率,T表示税收收入,在税率为0时,税收收入为0;如果税率为100%时,无人选择工作,生产停止,也没有税收收入。t0点右方区域被视为“禁区”,因为在取得等量税收收入的情况下,该区域的税率要比左方区域税率高得多。可产生最大生产量和税收收入的点是t0点,超过t0点(此时,t0不一定等于50%),生产和税收都会下降。拉弗曲线表明,宏观税负与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该存在一种最佳的宏观税负水平,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

(三)税收弹性理论

研究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离不开对税收弹性的分析。税收弹性反映的是税收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其基本表达式为:E=(△T/T)/(△GDP/GDP),其中,E为税收弹性,T为税收收入总量,△T为税收收入增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GDP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一般而言,当E<1时为缺乏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小于经济增长速度;当E=1时,表示二者同步增长;当E>1时为富有弹性,税收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

在一国财政收入主要依赖税收收入的情况下,为保证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税制设计应使税收增长速度略快于经济增长速度。只有在与GDP同步或快于GDP增长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政府顺利履行职能,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而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税收收入增长较快的现象。短期内,税收收入的增长一方面源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取决于前期税收规模的大小,即虽然总体上经济增长决定税收收入增长,但是由于税收收入计划具有刚性,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税收增长。据统计分析,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宏观税率的最佳区间应该在20%~30%之间。为了接近这一区间,我国宏观税率将会逐渐上升。

(四)平衡预算原理

根据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假设社会的经济活动是由家庭(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组成。如用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T为政府税收总额,G为政府支出总额。以收入法核算国民收入,有:Y=C+S+T(1),以支出法核算国民收入,则有:Y=C+I+G(2),以上两式结合起来则得到新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C+S+T=Y=C+I+G,即S+T=I+G(3),如果把消费C看成是收入的函数,并假定在没有收入时消费量为C0,可支配收入为Yd,边际消费倾向为d,则有:C=C0+dYd(4),假定税收收入总额为T,于是,可支配收入Yd=Y-T,将此式代入(2),有:Y=C0+d(Y-T)+I+G,即(l-d)Y=C0-dT+I+G(8)。分别求Y对T的导数和Y对G的导数,得:dY/dT=-d/(1-d)(5),dY/dG=1/(1-d)(6)。(5)式表明了税收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通常称之为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负值,说明国民收入变动与税收变动的方向相反。(6)式表明了政府支出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程度,称之为政府支出乘数。政府支出乘数为正值,这表明国民收入的变动与政府支出变动的方向相同。

当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的数额为税收增量的d/(1-d)倍,反之亦然。当政府支出增加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额相当于政府支出数量的1/(1-d)倍,反之亦然。如果同时考虑这两个因素,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在税收增加的同时,增加相等数额的政府支出,则有:-d/(1-d)+1/(1-d)=1。这说明数额较大的税收和政府支出,即使保持相等,也会产生扩张效应,而且GDP的增加额正好等于二者的增加额,这就是平衡预算原理。在预算平衡条件下,预算规模具有扩张效应是由于税收乘数小于支出乘数,即增加税收的收缩效应小于增加等量政府支出(购买支出)的扩张效应。因此,研究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必须看到政府支出的作用。

二、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同步增长的因素分析

从历年实现的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中不难发现,税收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密切,有时甚至是弱相关非确定性的关系。影响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步增长的可能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结构变动因素

税收收入的结构变化和总量的增减,影响税收与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增长的比率。这是因为:总体上来看,三大产业的增值额相加,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在三大产业中,第二、第三产业增长较快,而第一产业增长较慢。由于我国税收收入以流转税为主,流转税又主要来自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又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值近几年递增均在20%以上,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因而形成了税收收入的增长快于GDP的增长。可见,当经济性质结构或产品结构发生变动时,会导致税收收入的结构变化并引起税收增长数量的变化,最终影响两个增长的比率。

2.税制变动因素

一定时期内的同一税制下,经济发展比较稳定,税收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是相关的。如果税制变动,比如增减税种、调整税率等,则会改变税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分配比例,从而破坏税收增长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最近几年,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消费税的征收范围总体上扩大,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统一,税收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如果在选取的分析时间跨度里包含有税制变动的时间点,就必定对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产生影响。

3.税收征管因素

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得以实施的环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税收征管水平直接决定税收数量。高效的税收征管和社会成员较强的纳税意识是税收收入得以实现的保证。一国税收征管条件和效率主要表现在对基础资料的掌握程度、稽查水平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税收负担较高的西方国家在纳税人资料的掌握、稽查的技术条件和稽查人员素质以及税收征管的效率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目前,每年的税收大检查之所以收效不佳,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税务机关重检查而不重处罚,不能触动违规企业的切身利益。

三、促进税收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着眼点和政策建议

(一)理论着眼点——弹性与税收的归宿

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的买者与卖者分摊税收负担。但税收负担实际上只有极少数情况是平均分摊的。分析图2中两个市场的税收影响,在这两种情况下,该图表示了最初的需求曲线、最初的供给曲线和打入买者支付的量与卖者得到的量之间的楔子。这两幅图的差别是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

图2中,P1表示买者支付的价格,P0表示没有税收的价格,P2表示卖者得到的价格。

a幅表示供给非常富有弹性而需求较为缺乏弹性市场上的税收。这就是说,买者对某种物品的价格非常敏感(供给曲线较为平坦),而卖者非常不敏感(需求曲线较为陡峭)。当对有这种弹性的市场征税时,卖者得到的价格并没有下降多少,因此,卖者只承担了一小部分负担。与此相比,买者支付的价格大幅度上升,表示买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b幅表示供给较为缺乏弹性而需求非常富有弹性的市场上的税收。在这种情况下,卖者对价格不十分敏感(因此,供给曲线较为陡峭),而买者非常敏感(需求曲线较为平坦)。当征税时,买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并不多,而卖者得到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卖者承担了大部分的税收负担。可见,税收负担更多地落在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身上。

基于弹性与税收的理论关系,政府在考虑调整税制结构时,应首先通过市场调查得知应税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弹性,然后再确定如何调整税收规模。

(二)政策建议

1.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一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行为正逐步得到纠正,经济环境向着文明高效的方向转变。但我们仍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非均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经济体制改革还面临诸多阻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政府应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质量,特别是应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投资经济的发展,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税源潜力,为我国税收收入的稳步增长奠定基础。

2.推进税制改革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目前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减税的目的,在于将企业的税收负担降下来,增强企业发展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目前,我国的主体税种法定税率高,税收优惠措施多,税收征管的潜力依然很大。但同时也要注意减税并不意味着全面削减税种、下调税率,而是结合税制改革,将一些主体税种的法定税率适度降低,适当扩大一些税种的税基,并开征一些新税种,调高部分具有特定调节功能税种的税率,分步实施税制改革,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最终为税收收入的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3.加强税源管理

加强税源管理,不仅要把纳税人管好,准确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而且要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征管人员的税收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加强对重点税源的分析,通过对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等反映税源情况的指标增长速度快,而实现税收的各项指标增长缓慢的异常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加强对商业企业的分析,通过审查企业的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调查分析用水、用电情况,控制投入产出。要深入分析中小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对税收分析中发现的异常企业,要及时进行评估检查,涉嫌偷骗税的要及时移交稽查部门处理。积极发挥税收政策的调控功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