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残疾人救助民间力量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构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的残疾人救助新格局是我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残疾人工作的基本原则。然而,当前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积极性与效果仍不十分理想。影响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民众观念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其中经济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直接、最长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残疾人救助;民间力量;慈善经济学;社会经济因素
在我国残疾人是一支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相比健全人在生存发展上存在着更多的困难,需要国家、社会给予更加多元化、精准化的救助。而民间力量在满足残疾人多样性的需求、弥补政府财力不足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激励、引导、支持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是推进我国助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就目前情况来看,影响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民众观念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其中经济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直接、最长期的影响因素。本文从分析激励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必要性出发,梳理当前影响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社会经济因素,从个人、企业与慈善组织三个视角分析制约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而提出引导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建议。
一、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残疾人数量庞大,据2018年最新统计总人口数已超8500万。据2019年中国残联的调查,其中贫困残疾人数量为169.8万。可见残疾人作为一支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需要国家、社会给予充分的救助。残疾人救助作为公共产品,其提供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与民间力量。其中,政府是残疾人救助的首要提供者,民间力量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特别是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提出了构建“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相结合”残疾人救助新格局的要求,为今后我国的残疾人救助事业指明了方向。因此,充分激励调动广大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残疾人救助,成为了推进我国助残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影响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社会经济因素
总的来看,影响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社会经济因素,既有主观上的观念因素(包括政府对民间力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公众对救助存在认识偏差等),也有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我国民间组织发育不完全、政府与民间欠缺合作等)。但笔者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影响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存在问题的民众观念因素与社会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要追溯到社会经济因素。因此,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最直接、最长期的影响因素。以下,笔者将从个人、企业与慈善组织三个视角分析制约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社会经济因素。
(一)个人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首先是民众个人收入。根据刘凤芹、卢玮静(2013)的研究显示,工作收入与个体的捐款额度呈正相关关系。不难理解,社会公众收入水平不高,则其愿意拿出来救助残疾人的资金与提供残疾人救助志愿服务的时间必然受到限制。其次,慈善经济学与身份经济学还证实通常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进行救助残疾人等慈善行为,但在公开捐赠的情境下男性往往捐赠数额更多(Andreoni,J、A.A.Payne,2011)。
(二)企业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首先是是企业营收状况。企业营收状况是企业捐赠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MarkS.Leclair等,2000),与其捐赠数额呈现正相关关系(McGuire,J.B,1988)。这也与阿奇•卡罗尔提出的“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理论”相一致。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收入还很有限,出于节约成本考虑往往难以拿出有限等的营收用于残疾救助。其次是企业财务治理、资本结构。通常捐赠也被企业视作一种广告效应,可以提升企业声誉(山立威、甘犁、郑涛,2008)。最后是国家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企业会根据相关政策制定捐赠策略,选择最佳的捐赠途径、捐赠形式、捐赠方式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Boatsman,J.R、S.Gupta,1996)。
(三)公益慈善组织参与残疾人救助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根据2000年清华大学NGO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我国41.4%的公益慈善组织调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缺乏问题(邓国胜、王名,2010),这也是困扰我国各类公益慈善组织开展公益活动的首要问题。由于资金问题,我国部分公益慈善组织甚至几年间都没有开展任何实质性的项目与活动(郭剑平,2013)。这严重影响到了公益慈善组织各项目运作能力,自然也包括了其参与残疾人救助的能力。深究下去这与个人捐款比例较低背后的公益慈善组织服务质量、人员素质、绩效和组织形象不甚理想不无关系(石国亮,2015)。
三、完善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的建议
(一)不断解放与发展生产力,提高民众个人救助残疾人的物质基础据林欣(2010)通过对我国各省市的GDP与人均慈善的回归分析发现,表明在我国各省人均GDP每增加10000元,该省人均慈善捐款就会上升27.2%。可见只有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群众有能力拿出一定财富或精力去救助残疾人群体时,残疾人救助的范围和质量才能得以提高。
(二)优化企业参与残疾人救助的政策这就要求我们在出台引导民间力量参与残疾人救助政策时,要充分利用温暖理论及身份经济学相关理论,设计最有助残税收补贴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不到位,还需要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归纳凝练工作。首先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要明确,真正体现“以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理念。旅游管理教育培养能够服务于旅游行业的应用人才,包括导游讲解、旅游线路规划、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品牌营销、旅游市场开拓等旅游服务。其次,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转换自己的角色进入企业,需要培养学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管理的方法及技能,更要求打下坚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现状,在拥有相当的旅游业实践经验后,将理论灵活地运用到实践当中,能够解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再者,培养其相当的管理才能,能够做到科学地分析旅游这个复杂市场的动态,把握市场变化规律,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有效地管理企业和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他们今后能够更快进入企业角色而不与企业相脱节打好基础,为旅游行业培养改革旅游事业和产业的创业者。
(二)培养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培养强调在人才培养中不能局限于单一专业,应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与能力的培养。随着国家旅游业迅猛发展和旅游市场国际化,旅游市场对集知识型、沟通型、协调型于一体,并能站在国际化高度洞察国内外各方面旅游动态的高层次综合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需求更加迫切,以适应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转型发展需求。由于旅游者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国外,他们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和不同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旅游活动中,会呈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性。旅游行业是一门服务性行业,是与人打交道的行业,这样就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还要在实践中保证业务熟练的情况下,能与顾客沟通良好,提高服务质量,又要与同事和领导沟通,以形成具有良好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培养好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
(三)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所具备的素质应该包括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的思维和积极探索的精神。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以更加实践性、个体性和多样性的方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大学生优化知识结构、适应未来不断创新的社会并实现自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个企业想要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就必须有新的血液注入。在传统知识传授的灌输式模式中,只有老师在讲授,同学们倾听,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忽略了学生和老师的能动性,也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评价体系上只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未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全面的水平和能力,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当代的高等教育中,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惟一场所,入学学习阶段也不再是惟一的培训时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从事旅游行业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仲和.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06):7-11.
[2]谢健.地方本科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践,2017,37(36):3-5.
[3]宋志敏.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实证研究———基于开封市应用型人才需求调查[J].中国高校科技,2018(03):58-60.
作者:曾琪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