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生活方式范文

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生活方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生活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生活方式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城市化模式的转变

城市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伴随着20世纪前半叶工业化的完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基本完成,而支撑现在和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联合国《世界城市化展望》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超过50%;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将增加31亿,达到64亿。其中,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增长数字最大,仅在亚洲就将新增18亿人。2008年10月30日,联合国人居署的《世界城市状况报告(2008—2009)》指出,2l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在未来的20年中,60%的世界人口将居住在城市空间中。工业生产活动和服务业大都集中在城市。据估计,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80%都来自城市。①市人口膨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能源短缺等“城市病”已不断恶化。“城市病”几乎成为各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种难以医治的顽疾。资料显示,2008年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全世界的城市正在消耗全球75%的能源,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的80%。可以说,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同步增长(见图1)[1]。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1992年以后,城市化率每年提高1.19%,相当于同期世界平均速度的3倍。中国的城市化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与规模进入加速阶段。目前,中国城市化的目标已经确定“,十二五”期末将突破50%,2030年将达到65%左右,到2050年之前,城市化率将提高到70%左右,这就意味着,城市化率平均每年约增加1个百分点,每年约有1200万人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截至2009年,全国共有城市655个,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包括超大城市共122个。2009年,中国有约46.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二氧化碳当量(CO2)排放占全国排放总量的90%。城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活动的中心,能源消耗量占全国消耗总量的60%,城市人均能源消耗为农村人均能源消耗的3倍左右。中国在快速城市化的同时,空间冲突、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也在蔓延。目前,日益突出的能源危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温室效应、自然灾害频发等环境生态问题对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城市化模式(笔者称之为“高碳城市化”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走低碳城市化的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化模式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化战略无疑是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低碳城市化的内涵与界定

近年来,“低碳”一词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公认的时髦语,“低碳技术”、“低碳生活”、“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也应运而生,政府官员、普通民众、专家学者都已从自己的视角对这些概念进行了诠释,其答案可谓五花八门,在此无法一一列出。本文的“低碳城市化”这一概念与以上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有根本的区别。

(一)“低碳城市化”相对于“高碳城市化”

何为“城市化”?不同学科的学者的界定各不相同。人口学把“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地理学把“城市化”定义为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或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社会学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生活方式的过程。笔者从经济学视角界定的“城市化”就是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化、农村向城市转化、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城乡这两大区域在产业、空间、人口、资源,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流动、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城市化是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纵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过程,虽然他们在时间长短、发展模式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差不多都是走了一条“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高碳城市化道路。这种高碳城市化道路以对资源的掠夺性消耗、生态环境的掠夺性破坏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道路。本文提出的“低碳城市化”就是区别于传统的“高碳城市化”模式,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为特征的城市化模式。这种“低碳城市化”模式就是要根本改变传统“高碳城市化”模式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寻找一条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化道路。

(二)“低碳城市化”不等于“低碳城市”

以往的城市化是城乡分割的城市化,城乡发展相互隔离[2]。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加速、碳排放日益增加时期,低碳城市规划则是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3]。近年来,随着“低碳经济”热的逐渐兴起“,低碳城市”这一术语以及相关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低碳城市”的定义、内涵、衡量标准、低碳城市规划、低碳城市技术开发等方面,但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城市”这一区域,而忽视了“农村”这一巨大区域的低碳发展道路。“城市”与“农村”在空间、产业、人口等方面既有差异、又相互影响和制约,二者本不可分。城市化就是城乡互动的过程,因此“低碳城市化”必须从城乡统筹的角度寻找“城市”与“农村”的低碳化发展模式。切不可将“低碳城市化”简单地等同于“低碳城市”或“低碳城市规划”。如果只注重“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将“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产业从城市转移到农村,这无疑是将城市的高碳发展模式转移到了农村,就可能出现规划设计的“低碳城市”建成的同时,又新增了许多高碳发展的农村,这不符合“低碳城市化”发展模式。“低碳城市化”是城乡统筹的低碳化发展模式。

(三)“低碳城市化”是以“低碳经济”理念引领的城市化

“低碳城市化”是低碳经济时代的城市化模式,是用低碳经济理念来引领的城市化,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高产出为特征的城市化。“低碳城市化”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首先,城乡生产方式(包括产业结构、生产结构、资源配置结构等)的低碳化;其次,城乡生活方式(包括交通、建筑、消费等)的低碳化;最后,低碳城市化的价值观念(包括低碳经济理念、政府管理体制、城乡规划编制等)。“低碳城市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核心内容。

三、低碳城市化:四川省的机遇与挑战

实现“低碳城市化”不仅是我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后危机时代提升综合竞争力和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四川省在低碳城市化的新征程中将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也是即将迈入“十二五”门槛的四川省必须首先要解决的课题。

(一)挑战

1.城市化滞后的工业化模式面临挑战。一方面,四川省的城市化水平仍然较低,加速城市化进程面临挑战。2009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185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47万人,增长了0.6%。全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3168万人,乡村人口5017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38.7%,比2008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4]。但四川省城市化率仍然比全国平均数46.6%低7.9个百分点,位列全国26位。另一方面,各市、县城市化率差距较大,城市布局及规模很不合理(见表1)。86同时,四川省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高碳城市化模式转变面临挑战。2008年末,四川省工业化率为46%,四川省城市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进程8个百分点以上。2008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9、46.3、34.8。产业结构仍然呈现出明显的工业主导特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四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36.5%,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0.5%。重化工业特征明显,而且部分行业工艺装备水平低、资源利用率不高“,两高一低”(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挑战。转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低碳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传统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化主要是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来推动,表现为高碳城市化特征。近年来,四川省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开始发生改变。2008年,四川GDP单位能耗为1.381(吨标准煤/万元),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72(吨标准煤/万元);比2007年下降3.55%,而全国平均下降值为5.25%[6]。可见,四川经济增长的高能耗特征依然明显,四川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碳”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挑战。

3.能源消耗和开发结构的调整面临挑战。当前四川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都对重化工产品形成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煤炭消费所占比重过高,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短期内难以成为能源供给主力。煤电属于“高碳”能源,其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41%。2008年,四川煤电装机容量为1274.1万千瓦,煤电发电量超过383.2亿千瓦时,是能耗大户和主要的碳排放源。由于风能资源贫乏,以及大部分市州属于日照五类地区,四川新能源开发一直以材料设备制造为主,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明显滞后。面对减少碳排放和弥补能源供求缺口的迫切要求,以材料设备生产为主的新能源开发格局需要重新调整。

4.对低碳经济资金投入不足瓶颈难以解决。低碳经济引发的是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国际上碳减排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技术:第一是替代技术,用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燃料,即新能源技术;第二是节能技术,如整体联合气化循环发电技术(IGCC);第三是碳捕获和碳存储(CCS)技术,包括燃烧后和燃烧前对二氧化碳的捕获。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低碳技术的支撑,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利用必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传统高耗能产业的改造、转型同样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四川省发展低碳经济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低碳技术研发和节能支撑项目的政府投入特别是市县政府投入严重不足,金融系统对低碳项目支持也不够,还未形成有效的全社会共推低碳产业的投融资机制。对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二)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难得的契机;以低碳经济的理念引领我国城市化模式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走“低碳城市化”道路也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难得的机遇。低碳城市化转型同样也给四川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带来新的机遇。成都作为全国首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城乡统筹规划、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走在了全国城乡统筹的前列。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选择中国具有代表性的50个主要城市进行了新型城市化水平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由“城乡发展动力系统”、“城乡发展质量系统”和“城乡发展公平系统”综合评估而出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水平排序中,成都的总体评价列全国第五位[7]。成都在三年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中积累的经验为四川省其他市县的城乡统筹和新型城市化提供了有益的示范,为四川省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战略,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在低碳经济的的背景下,走新型化城市化的低碳发展道路必然为推进四川省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带来新的机遇。

2.为优化四川省经济布局带来良好机遇。发展低碳经济,客观上要求开展排污权和用能权交易,这样有利于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生产要素的跨区域流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方面,低碳城市化有利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以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城镇化,需要对传统“三高”产业进行改造,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同时也需要加快高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服务业等低能耗产业的发展,这必然为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带来良好机遇。另一方面,低碳城市化有利于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以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城镇化,需要对四川省城市规模、城市布局、城乡规划、区域经济规划等进行重新审视,以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为基本原则,以低碳发展为核心理念,这必然为四川走低碳发展的新型城市化道路带来新的机遇。

3.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带来良好机遇。四川省各类自然资源丰富,不仅具有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优势,也是一个庞大的碳减排市场,具有极大的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四川省拥有丰富的水能和光能资源,充分挖掘二者潜能,将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整个产业链条低能耗、低污染,这有利于加快第二代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在国家通过“金太阳工程”和“屋顶计划”提供高额资金补助,以及按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收购太阳能发电量的背景下,四川省初露端倪的新一代太阳能光伏产业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为抑制汽车这个重要的碳排放源,国家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这对四川省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借助新能源汽车的研制,实现弯道赶超,四川省相对落后的汽车工业也有可能实现突破性发展。

4.为生态农业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四川省是农业大省,也是较早接受低碳概念并探索碳汇交易的省份,具有发展低碳农业的巨大潜力。以低碳经济理念推进四川新型城市化,不仅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也有利于推动四川农业内部结构优化和低碳农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既满足了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又能够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加快不用化肥和农药的种植业发展,以及增加碳汇收入的林业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据估算,开发我国林业吸收二氧化碳潜力的50%,可以减排15亿吨以上的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全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量的4倍以上。这为四川省通过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加快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提供了重要机遇。

四、四川省实施低碳城市化的战略选择

“低碳城市化”是四川省“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笔者以为,“十二五”期间四川省低碳城市化战略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低碳化为导向加快全省新型城市化进程

从四川省城市化现状看,城市化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各市、县城市化率差距较大,城市布局及规模很不合理。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市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将是未来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与传统城市化不同,新型城市化是“坚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位一体的互相协调,坚持实现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质化,以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攫取财富和分享财富的机会平等为标志,逐步达到减缓和解消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社会和谐的城市化之路。”[8]新型城市化就是走低碳发展道路的城乡一体化。作为四川省会城市的成都在近几年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建设世界性田园城市的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不仅为推进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四川省走低碳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但是,四川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只是省会城市的发展,而是全省18个市、3个民族自治州、43个市辖区、134个县的共同发展。世界各国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特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极易带来“城市病”,也违背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走低碳城市化道路才是未来城市化模式的必然选择。低碳城市化模式需要我们从全省大局出发,对城市布局、城市规模、城市生产和生活进行重新定位和规划。笔者以为,四川省未来城市规划的思路应该是重点扶持和发展县级城市。基于此,就需要对全省各县(县级市)的资源禀赋、人口、自然条件、产业特色等比较优势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低碳发展为导向,从产业、人口、市民生活等方面对城市功能进行定位和规划。

(二)以低碳化为导向优化四川省区域经济布局

以低碳化为发展导向,从功能区规划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布局入手,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低碳技术为手段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实现四川省“低碳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各类自然资源也较为丰富。四川省各地区地理环境、人口、交通、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就需要以低碳发展理念为导向,针对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对特色产业、城市规模、城乡经济结构、人民生活、居住环境、生态保护区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基于此,可将四川全省经济区域大致划分为:成都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

(三)以低碳化为导向促进四川省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碳城市化要求以低碳发展理念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四川省要抓住低碳城市化带来的机遇,优化全省产业结构。一是在增量上,提高“高碳”产业准入门槛,加强集成创新与关键技术突破,推进大企业大集团和中小企业集聚,以重点装备、重点产品和重点工程为载体,深入实施“7+3”产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和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以及新材料等潜力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优势产业(钒钛钢铁、汽车、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振兴计划,规划和引导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低碳产业发展。二是在存量上,用高新技术改造钢铁、水泥等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三是大力发展和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进而打造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基地,使之成为拉动四川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四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四)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低碳生活方式

一方面,各地各级政府要注重培育低碳消费市场,优先采购低碳技术和产品,鼓励各类消费群体使用低碳节能产品和技术。另一方面,以多种宣传方式,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号召居民自觉从节电、节气、废物再利用等细节着手,逐步转变消费观念,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要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低碳生活的支持体系,帮助人们正确选择和顺利实现低碳生活方式。如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提供城乡建筑节能模板,为建筑节能改造提供技术指导,加大LED等节能民用照明产品的推广力度,在城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建设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五、结语低碳城市化是以低碳经济理念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城乡统筹的新型城市化。低碳城市化是未来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是四川省实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大战略。四川省低碳城市化的战略重点主要是以低碳化为导向加快全省新型城市化进程;以低碳化为导向优化全省区域经济布局;以低碳化为导向促进全省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培育低碳消费市场和低碳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