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刺激计划之可行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对于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不仅国内各界振奋,国际社会更是好评如潮,对“货币和黄金贵重”的信心之提振自不待言。尽管就目前而言,这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方案,不要说实施细则,甚至连粗略性的支出计划都尚付阙如,但各地政府、企业已经闻风而动,纷纷进京,以期在国家未来的四万亿巨额支票上争取更多的签字权。特别是,10日,国家发改委紧急会议决定安排四季度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工作后,令掌管投资大权的国家发改委门前更是“人头攒动”,交通堵塞。
其实,中国民众对这样的风景并不陌生,“跑部钱进”一直是中国政经生态的必然逻辑,其中的诸多问题虽为各界屡屡诟病,在投融资和审批体制彻底转型之前,恐怕一时难以改观。但这次“人头攒动”瞄准的是国家用于振兴经济的4万亿公共支出,攸关经济振兴之大局,让人无疑对这种中国特色的“院外游说”活动引发诸多的忧虑。我们认为,除了投融资体制决定的政府权力之大和约束之小的痼疾之外,公共政策决策过程的失范和公共精神的缺失无疑成为“人头攒动”的最大助力。
显然,四万亿投资计划的本质是在内需难振,出口受困的情况下,重新祭起政府投资的大旗,这是各届政府刺激经济的必杀技,政府重新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体。从改革的路径而言,我们更希望这只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道,并不构成对中国30年改革共识的颠覆。但政府一旦成为投资中心,围绕政府的寻租活动自会不期而至,而这或多或少都会使公共政策脱离原来的目标,刺激经济计划不仅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契机,反而成为各个群体分利的工具,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投资灾难,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殷鉴,不胜枚举。各地政府和企业在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的具体操作细则尚未出台之前,打马进京,用意极为明显,无非是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具体支出方案决议之前,影响中央的决策。各地站在一隅思维的游说行为一旦成功,显然会削弱该计划振兴经济的功力,打乱全局的部署。而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过程的仓促和缺乏公共过程显然又为这样的行为提供了腾挪的空间。
公共选择学派一直强调,评估公共政策是否良治的最重要标准就是察看公共精神在该过程中占多大的优势。的确,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民众的讨论,没有人大的批准,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可以全权决定了如此巨额的公共支出,更不可想象,一个国务院的部门——国家发改委权力大全国人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尚未就上述方案进行公议和决断,国家发改委随之安排在第四季度新增1000亿的政府资金,没有相关的制衡和约束,这和美国救市计划出台前复杂的博弈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和现代政治的基本理念确实有点不相符的。一方面,公众一无所知,另一方面,代表全国人民意志的全国人大未就如此巨额的决策开展公共辩论的情况下,国家发改委就开始实施该计划,这意味着,占GDP近20%的公共支出在合法性上都留有悬疑,更不用说在公共精神方面明显的缺失了。
非常时期,确需非常之举。形势确实危急,但没有危急到连起码的民主决策程序于不顾。我们看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为该项巨额支出也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出手快,出拳重容易,但“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显然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和保障。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安排如此庞大的公共支出的同时,并没有为资金的安全提供一套制度的保证,决策风险不言而喻。
我们看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将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定位于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这些都是确保中国经济度过难关,长治久安的全局之举,应该站在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去优化资源的配置,合理安排资金。但在程序正义缺乏和公共精神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一旦通过游说获得投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为了追求政绩,他们很可能将资金用于短期见效快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对真正的民生产生挤出效应,走上世纪90年代重复建设和豆腐渣工程的老路。如此,则4万亿的投入不仅不能带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增长,不能确保民生,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反而会引发投资灾难,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周期中贻误经济转型的大局。
由是观之,为避免政绩工程对民生的挤出效应,为巨额公共支出的使用、监管建立一套相对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增加公共智慧和民众的话语权,扩大经济民主,显然成为决定该项计划成败的制度性前提和必备要素。在目前的政治框架下,一方面,应该倡导经济民主,广开言路,让民众参与公共政策细节的讨论,形成与利益集团足以对抗的公共机制。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公开透明的公共决策过程,为四万亿投资建立一个安全的框架和制度保证。我建议叫停已经提前实施的投资计划,如果形势急迫,可以召开人大特别会议,就该刺激计划公开辩论和完善,这在中国都是再简单不过的政治程序,难在不为而已。在人大公开审议的同时,为该计划配套实施细则,建立全程跟踪审计制度,并将实施情况定期向人大代表报告,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决策和风险防范体系。
无民声,则无民生,这是中国政治的博弈过程告诉我的微言大义。只有公共政策的程序正义得到确保,公共精神充满决策全程,民众的话语和参与的权利得到保障,我们才可以对发改委门前攒动的人头不再心存恐惧。否则,风里传播的将不仅仅是赞歌和鸟语花香,更可能是血腥和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