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科技人才队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环境的支持,通过对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进行了深入地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人才队伍环境问题与对策
近几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不断地改善,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快速扩张,素质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欧美一些比较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科技环境方面,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应该勇敢面对,深入研究,尽快出台各种有利于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环境的政策,使科教兴国战略落到实处,科技队伍和谐发展。
一、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的环境状况
1.研发经费状况。我国的R&D总经费2003年已增至1539.6亿元,经费规模继2001年超过意大利之后,2002年又超过了加拿大而位居世界第六。仅就R&D的规模而言,与已经跨入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是十分巨大的。在R&D总经费的强度对比中,高于印度、巴西而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2001年~2003年,我国R&D总经费保持着年均18.6%的高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4%的增长速度,已经进入R&D总经费高速增长国家的行列。2003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为87.7亿元,应用研究经费为311.4亿元,试验发展经费为1140.5亿元。三者占R&D总经费的比重分别为5.7%、20.2%和74.1%。其中,基础与应用研究经费在R&D总经费中所占比重仅为25.9%,而很多发达国家都在40%左右。可见,我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在R&D总经费中的比重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从R&D资金投入结构上看,投入主体已经开始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企业双主导型过渡。在政府R&D资金投入中,中央政府的主导型地位突出。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形成,政府R&D资金进一步向研发机构和高校倾斜。地区R&D资金投入总量不均衡,除了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外,还有一个客观因素,即R&D活动的集群分布的不均衡,形成的在争取政府R&D资金上的区域优势。
2.科技人才流动状况。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公布的2003年度留学人员情况统计结果指出:从1978年~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回国人员只占24.7%,超过75%留学人员尚未回国。科技人才从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流向外资企业是流失的另一方面。据北京市经贸委对工业系统的150户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调查显示,这些国有企业自1982年以后引进的、具有大学以上学历人员的流失率高达64%,大多数流向外资、合资企业。
近些年来中国流失的人才回流的也逐渐增多,这同国际上出现的人才回流趋势是一致的,且中国留学回国创业人数稳步增长。2003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比2002年增长12.3%。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度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2万人。此外,中国近些年吸引的来华留学生人数也明显上升。
3.教育环境状况。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2002年全国教育经费为5480.03亿元,比上年的4637.66亿元增长18.16%。但教育支出量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GDP的百分比却不高,低于相同经济发展条件下3.8%的平均值,投入强度仍不足。在高等学校研发经费的投入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是近十余年来世界上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特别是2000年~2002年期间,R&D经费的年均实际增长率高达30%。但我国高等学校R&D经费占本国R&D总经费的比例却仅略高于10%,占GDP的比例为0.14%(2003),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表明我国对高等学校R&D活动的投资力度与我国经济规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
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高等学校每年都培养出大量的科技后备人才,已经有效地缓解了目前我国一般性科技人才短缺的状况。但高层次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仍然十分短缺,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同时还存在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的相对不足,能力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创新教育薄弱,导致我国高素质科技人才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差距十分明显。
4.科技活动环境状况。就现状来看,我国科技人才的人均劳务费偏低,科技人才的预期寿命低于全国平均预期寿命。就科研评价体系来看,尚存在一定短视行为。就我国科技创新法律制度而言,一是没有科技创新的基本法律,《科学技术进步法》的法律位阶不高。二是科技创新法律体系不完整,存在立法空白。三是法律规定操作性不强。四是法律实施的力度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
在肯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提高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从总体上讲,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总量虽然不断增长,但与国际竞争对手相比,不管是投入的总量,还是投入强度都还很低。而且不论是企业平均投入强度、项目平均投入强度,还是技术开发人员的平均投入强度,都还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从这个角度讲我国企业还不是真正的技术创新的主体,甚至地位还有下降趋势。
二、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发展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研发经费投入的强度及配置有待提高和完善。虽然我国R&D总经费的投入逐年增加,2003年已增至1539.6亿元,但与GDP之比仍低于1.6%的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2.2%的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基础研究活动的投入力度还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基础研究在整个研发经费中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上下。而从大部分OECD成员国家及其他6个观察员国家的数据看,基础研究经费在R&D经费总额的比重最低也在10%以上,大多数国家在20%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的不足,在研发活动中的比重得不到根本性的提升,这将制约我国实现科技的长期持续发展。
2.科技人才外流严重。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在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差距以及发达国家实施的人才引进战略,使得我国每年有大量科技人才流向发达或较发达国家,而每年从海外学成归国的科技人才却比出国的人数少得多。有统计数字显示,近几年我国归国的留学生与出国留学的研究生数量之比1996年为31.4%,1997年为31.8%,1998年为41.8%,1999年为32.6%,2000年为23.3%,学成归国的人数相对于出国的人数是越来越低。从绝对数量上看,也是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流向海外,并且有继续加重的趋势。
3.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突出表现在为减少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不重视新人的原始性创新,这些都很容易导致创新思想受到扼制,使得优秀创新人才特别是处于创新思维最活跃时期的年轻人往往难以脱颖而出。对创新性强的小项目、非共识项目,以及学科交叉项目没有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对高技术研究成果的评价,还是主要以数量和水平为主,没有转变为以获得发明专利为主,鼓励科技人员在市场中实现其价值和取得相应回报;科技界普遍存在一定的学术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倾向,以及科技评价中急于求成的短期行为。
三、对策与建议
1.完善法律法规。可借鉴发达国家在科技人才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定相应的科技人才交流、交互培养、聘请及合作的法律法规制度,同时完善我国现行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使之确立为科技领域的基本法律,并以此为龙头形成相对完备的科技法律体系,以保证科技人才的地位、作用和活动形式。
2.推进科研评价机制和环境建设。树立正确导向,建立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与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公正、公平、公开地进行人才评价。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政府支持科学技术发展、扩大公共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着力于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并为各类人才特别是那些“小人物们”提供更多公平参与的机会。
3.构建科技人才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在一些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中,结合其自身研究的优势,成立相应的高级科技人才培养中心并制订培养计划,为来自各个尖端科研领域的科技人才搭建相互学习与交流的平台,以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才在尖端科研领域的创新能力。从国际角度来说,可制定与国外的一些知名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优秀科技人才的交互培养,以及科研项目合作的计划,使双方的科技人才都能接受科技前沿领域的最新知识,以达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4.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在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及规范教育资金使用的前提下,改变目前只重视学校硬件建设,而忽视学校软件建设的状况;同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继续教育,以保证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备;在支持普通高等学校发展的同时,扩大科技人才的培养路径,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培养科技人才,以满足国家科技人才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