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正反梯度: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之抉择范文

正反梯度: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之抉择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正反梯度: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之抉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正反梯度: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之抉择

摘 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畸形的区域发展格局督促着社会各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区域经济发展思想也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衡发展思想、改革开放初期的非均衡发展思想、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统筹发展思想的嬗变,这其中,梯度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区域发展指导理论,在我国区域战略探索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对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演进进行梳理,总结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为我国未来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梯度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

一、梯度理论:从引进到兴起

梯度理论的思想内涵最早来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坦•弗农等人提出的工业生产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等人将这一理论引入区域经济学中,便产生了区域经济技术梯度转移理论。其基本观点可以大致概括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本身是不平衡的,客观上会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并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依次向低梯度地区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推移的速度会逐步加快,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各梯度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梯度理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被正式引入我国,经过国内学者的研究创新后用于我国经济总体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彼时国内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这一客观规律,已经逐步摒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全面均衡发展思想,开始积极吸纳借鉴西方区域经济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实践,并诞生出诸多理论学说。梯度理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1982 年,何钟秀在《论国内技术的梯度转递》一文中首先系统提出了国内技术转移的梯度推移规律理论,简称梯度理论,将这一理论呈现在国内大众视野中。文章提出,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会在客观上形成经济、技术的梯度,文章将之具体区分为“先进技术”“中间技术”“传统技术”,而生产技术则会通过“梯度”由高梯度向中低梯度进行转移,从而带动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差距,是一条“多快好省”的路线。另外,文章也从实践出发,针对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分布的不平衡性,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前均衡发展思想指导下的区域经济建设教训,提出在新背景下根据梯度理论对我国地域进行重新划分并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构想。梯度理论契合当时主流的非均衡发展思想,逐步确立了在我国区域发展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在梯度理论的巨大影响之下,学术界将“技术”梯度的定义扩展至国内生产力布局梯度,并据此讨论了我国大范围的地域划分问题,主要目的是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沿海与内地的两分法,重新确定地域关系的基本格局,为地域开发与生产力推移提供基础依据。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划分上。七五计划提出按东中西部地区划分的经济地带,按这一划分展开经济布局的梯度推移战略逐渐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与实践的主流。21世纪初国家又在这一划分的基础上加上东北地区,从而在区域划分上形成了四大板块。从这个角度说,梯度理论直接重塑了我国的经济地理。此外,以梯度理论为指导依据的东南沿海率先发展战略也得以顺利实施,这一时期国家设立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开放区等全部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南沿海地区也不负众望,经济持续稳健地高速增长。而被划分到中低梯度的中西部地区,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才逐渐享受到开放和优惠政策。

二、反梯度理论:对梯度理论的不完全否定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在梯度理论指导下的各种区域发展战略必然形成的不均衡区域发展格局,无疑使西部地区的政界及理论界难以接受。从梯度理论出现一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学术界对于该理论的批判质疑之声就从未停止。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渗透了利益和情感因素的声音,不过也存在一些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1984 年,康荣平等学者提出技术转移中的梯度和跳跃问题,质疑梯度理论中的核心观点:技术按梯度转移规律。康荣平等学者认为,梯度转移规律在不同技术领域下也会呈现不同状态,如“第一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受梯度规律的影响就明显小于“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另外,人类科技技术的进步,各种信息传输工具的广泛应用,交通的日益便捷,都会有意无意地打破原有梯度的桎梏,从而使技术转移不再单纯地按照梯度规律发挥作用,“低梯度”地区也能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接受技术的“跳跃转移” 在这一论调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梯度推移理论及战略进行思考与批判,其中具有西部背景的学者对梯度理论的反对之声较大,部分学者逐渐形成了反梯度推移理论(简称反梯度理论)的共识:尽管技术按照梯度转移是国内主流的技术转移方式,但绝对不是唯一方式,部分产业不通过梯度转移也能发展为高梯度地区。另外,反梯度理论并不是对梯度理论的绝对否定,事实上,反梯度理论也遵循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所以,反梯度理论主张的最优解其实是正反梯度相结合论。

三、梯度理论与反梯度理论:一个无关对错的评价

所有对梯度理论的批判之声中,反梯度理论可以说是最为中肯和精确的,所以后来研究每当提及梯度理论时也总要对反梯度理论进行一番讨论。梯度理论中提出的国内技术按照梯度转移确实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以梯度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三大经济地带也太过粗犷,这一划分相当于间接扼杀了这些地区自身的发展优势。不过,以梯度理论为依据指导的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却是毫无疑问符合中国当时国情的。梯度理论作为一个“不太成熟”的区域发展理论,其内在逻辑是先通过区域非均衡发展实现经济的快速飞跃,然后试图将已发展地区的“成果”通过梯度转移的方式过渡到不发达地区,最终实现区域均衡。彼时中国改革开放,最紧迫的任务并不是解决区域差异问题,而是解决整体发展过于落后的问题,即优先考虑怎样将蛋糕做大,从这点上看,梯度理论的前期愿景是完美契合彼时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而且,从结果上看,尽管牺牲了中西部地区人民的利益,在梯度理论指导下的我国整体经济建设确实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同时期与之针锋相对的反梯度理论,即使指出了原梯度理论的种种缺陷不足,但其发展模式并不契合彼时国内的发展条件。再言之,一个国家的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原则上只能以一种理论为基础,其他理论模式只能作为战术性补充,所以在梯度理论确实成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之后,学术界关于反梯度理论的讨论就逐渐没有热度了。当然这并不能否定支持反梯度理论的学者的努力,反梯度理论的功绩,主要在于肯定了西部地区不甘落后的超越意识,在于提出“超越现有格局”发展的可能性,提醒人们注意西部地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在 2000 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王育宝(2006 年)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梯度理论进行讨论,提出广义梯度理论,其思想其实就来自反梯度理论。另外,从当时的实践角度来看,尽管反梯度理论并未成为那一时期国家区域战略的主流发展理论,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西部各省区也能开拓直接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的渠道,在某些资源密集型加工工业方面东西部差距迅速缩小,甚至有些方面西部地区已明显超过了东部,这也说明反梯度理论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从整体上看,缺乏国家政策倾斜的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异还是迅速扩大了。理论界逐渐放弃了对梯度理论、反梯度理论的讨论,转而引入一些其他西方区域经济理论,如发展极增长点理论、大推动理论等。梯度理论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关于梯度理论的争论在20 世纪 90 年代终于趋于沉寂。

四、梯度理论主导地位形成缘由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主流区域经济思想几经蜕变,在非均衡发展思想—协调发展思想—统筹发展思想的演变框架下衍生出多种理论和学说,但至今没有哪一种理论能像梯度理论那样起到对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主导作用,这其中深层次的原因是值得探讨的。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中心开花论”“东部决战论”等论调尽管都契合了彼时的非均衡发展潮流,但大部分言论缺乏深刻的理论支撑依据。并且,一些学者兼既得利益者,在提出自己对于未来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时,会有意无意地渗透利益与情感的因素,进而为自己所处的区域站队,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这些论调停留在报刊书籍上还好,但党和国家就有必要在诸多论调中甄选出一个最合适的区域发展理论以指导当前实践。当时国内的重点经济问题并不是区域发展不均衡,而是整体发展过于落后,所以当务之急是优先发展部分地区。尽管梯度理论在国内一开始强调的是技术层面的梯度转移,但这个概念在实践中逐渐扩大到地理范围上,让先天拥有先进技术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再将发展成果进行梯度转移,综上,对梯度理论的应用也是在发展中逐渐符合当时主流发展规划的。刘秉镰等(2020 年)提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演进呈现出“引进—吸收—消化—创新”的发展模式,而梯度理论便是这一发展模式的先驱实践者了,后来国内盛行的区域经济理论如点轴开发理论、网络开发理论也大抵是在这一发展模式中逐渐发展成熟的。从这一点上看,梯度理论也算是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发展开了个好头。前文提到,我国的区域经济理论演进呈现出明显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特征,那么当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至出现单纯的梯度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之时,梯度理论的指导地位自然而然被其他更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所取代。在20 世纪 90 年代,由梯度理论指导下的区域发展战略带来的东西部巨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已经开始制约我国经济稳健发展,理论界的关注焦点也逐渐转移至区域协调发展思想。

参考文献:

[1] 李具恒 . 广义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视角 [J]. 社会科学研究,2004(6):21-25.

[2] 李国平,许扬 .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J].经济学家,2002(4):69-75.

作者:郭思嘉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