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及技术创新存在着重要的影响,但其中的内在机理尚不明确。本文基于长三角各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对各市的创意产业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度并基于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创意产业集聚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长三角创意产业已经出现一定的集聚现象但不是很明显;同时,集聚的确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不同集聚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程度不同。
关键词:创意产业;长三角;集聚;区位熵
一、引言
“创意产业之父”JohnHowkins(2001)[1]从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认为商标、专利、版权和设计这四大部分构成了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厉无畏(2005)[2]指出创意产业的特征在于其高附加值、渗透性和知识产权性,理论上对于其他行业具有一定带动性。关于集聚的成因,国外理论大多从要素资源禀赋和成本优势的角度进行阐述,例如马歇尔是从外部经济的角度出发解释形成集聚的原因,克鲁格曼则认为是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引起。我国学者也针对区域性产业集聚做了众多研究,王洁(2007)[3]指出我国创意产业集聚呈现“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集聚为主且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最高,中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布模式。肖竞(2016)[4]通过对我国创意产业的研究指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区域性发展和不均衡发展的特征。郑洪涛(2008)[5]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互动的分析框架,从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区域竞争力提升和创意产业空间集聚,解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本文采用区位熵—LQ来衡量长三角创意产业的集聚度,计算公式如下:本文中,代表长三角某城市的创意产业就业人数,指长三角创意产业就业人数,长三角某城市的所有产业就业人数,为长三角当年所有产业的就业人数。区位熵值越大代表该地区的创意产业集聚度越高。从上图可看出,长三角创意产业的集聚基本上集中于省会城市,三省省会及上海的集聚水平都很良好,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创意产业集聚水平也较高。整体上来看,长三角区域的区位熵指数差距较大。数值上的差异说明低集聚度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除去省会城市的其他城市的区位熵指数差异不大,但数值都基本低于0.5,说明长三角区域当下创意产业集聚水平还较低。
三、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
1.被解释变量。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最直观且恰当的即以地区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GDP)2.解释变量。本文采用区位熵—LQ表示长三角创意产业的集聚度(JJD)。3.控制变量。在控制变量的选取上,本文选取创意产业资本投入(GZTZ)、人力资本(JYRS)、技术创新能力(JSCX)、科技支出(JSZC)、金融深化(FIN)作为控制变量。根据3T理论,技术是“3T”的中心要素,人才是第二个“T”。故本文用每个城市的专利授权数量来衡量每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人力资本选取长三角各个城市在过去的5年里每年的全部就业人数作为劳动力投入的表征指标;与人才相对应的是资本投入为对创意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各个城市的R&D内部支出经费表示科技支出。最后,本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来表示金融深化。综上,本文的初始模型如下:
(二)假设提出
H1:创意产业集聚可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激励作用。H2:创意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依地区而异,集聚水平较高的地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三)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就业人数、技术创新、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深化以及科学技术支出都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推动效应”。创意产业集聚水平指标集聚度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创意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正向作用,此处证明假设H1成立,即创意产业集聚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分地区回归结果显示创意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但不同于人们的共识,目前相比于高集聚度地区,长三角城市群中低集聚度地区创意产业集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更明显。这主要由于低集聚度地区由于其相对较低的创意产业水平和集聚度,其增加一个单位所带来的经济增长量要高于高集聚度地区。
四、结束语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发现长三角城市群的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城市之间的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和集聚程度都相差悬殊。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经济协同发展,应从每个城市的优势领域出发,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长三角地区应依托长三角城市群优势,协调区域协同发展,加大科技投入和产权保护力度并积极促进创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为长三角创意产业集聚建立良好的环境和基础。
参考文献:
[1]HawkinsJ.Thecreativeeconomy,howpeoplemakemoneyfromideas[M].London:thePenguinPress,2001:12-20.
[2]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006(11):5-13.
[3]王洁.产业集聚理论与应用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7.
[4]肖竞.我国创意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比较及其实施策略[J].商业经济研究,2016(1):183-184.
[5]郑洪涛.基于区域视角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D].洛阳:河南大学,2008.
[6]姜长宝.论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动因及其培育[J].商业时代,2009(2):100-101.
[7]李义杰.文化创意产业集聚的传播学机制和动因[J].当代传播,2011(2):80-82.
[8]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8):3-9.
[9]李世忠.正确理解“文化创意产业”[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11):150-152.
作者:高长春 孙媛媛 单位: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