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进入21世纪,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出现了RCEP和TPP两种路径的选择。无论选择哪一种路径都要基于东亚各国间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一现实。《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一书运用生物生态•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共进化的理论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东亚各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视角独特,具有较好的创新性;研究主题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问题导向入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东亚;差异性;共进化;RCEP
一、《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写作背景
(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过去20年是全球在世界贸易组织(WTO)框架之外加快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的年代,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趋势。在这一大的背景下,东亚地区也掀起了缔结自由贸易协定(FreeTradeAgree-ment,FTA)的热潮。1999年东盟提出要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启了东亚区域内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进程,之后中日韩三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纷纷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2012年11月20日,东盟10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领导人共同《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正式启动了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覆盖16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可称作泛东亚地区)。同日,中日韩三国的经贸部长宣布启动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目前,中韩FTA已经在2016年12月20日正式生效,从总体上来看,中日韩三国间FTA的签订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条以RCEP为主线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其实,在20世纪末之前,东亚国家主要是在WTO制度安排框架下发展经贸关系,并随WTO的多轮谈判逐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这一过程中,东亚采取的是先签订和执行早期收割计划(如中国—东盟农产品早期收割计划等),然后进行平等协商和谈判,签订初级版的自由贸易协议,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再启动自由贸易协定升级版的谈判(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等),进一步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将自由化措施逐步扩展至服务贸易和直接投资等领域。从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一直走的是一条兼顾成员国差异性的包容性和渐进式的一体化道路。在东亚推进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以美国为首的亚太12个国家在亚太地区推进了一项《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合作机制,也称TPP(Trans-Pacif-icPartnershipAgreement),并于2016年2月4日在新西兰的奥克兰市正式签署协议。TPP意图打造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下一代贸易协定的蓝本”,协议内容覆盖领域广泛,包含了知识产权、劳工、环境、临时入境、国有企业、政府采购、金融、发展、能力建设、监管一致性、透明度和反腐败等亚太地区绝大多数FTA尚未涉及或较少涉及的领域。此外,协议主张成员国之间市场全面准入———涉及所有商品的关税减让,并要求最终实现零关税,其中包括各成员在WTO中有所保留的敏感领域,如日本的农产品、新西兰的乳制品及牛羊肉、越南的渔业产品和纺织品等。
(二)问题的提出
对于亚太或东亚地区的经济体而言,事实上存在着RCEP或TPP的选择,或两者兼顾。无论是RCEP,还是TPP,在东亚地区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不能脱离东亚地区的发展现状。与欧盟、北美等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地区的最显著特征是巨大的发展差异性。无论在政治、文化、宗教、社会制度,还是在人均收入、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阶段等方面,东亚各国间的差异性十分明显。按照经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阻碍因素,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TPP成员内部发展跨度巨大,发展落后的成员国利益难以得到保护,介入其中,则有可能以丧失自身利益去满足“自由化”的标准。TPP的这种制度安排和东亚地区正在推进的以包容性和渐进式为特征的RCEP制度安排形成了对比。虽然,TPP因美国的退出而暂时停摆,但是仍然有继续推进下去的可能。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东亚地区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宝库。从西伯利亚开始,经中国,到东南亚,跨越赤道,再到东澳大利亚,直至新西兰,一直绵延着一条绿色地带。这样的一条贯穿南北的绿色地带在世界其他地区绝无仅有(其他地区的绿色地带往往被沙漠所隔断)。这样的一条绿色地带孕育和繁衍着丰富多样的生物,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我进化的生物生态系统。从生物•生态学中的多样性理论来看,多样性是促进自然界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反之,就像生物在沙漠里,因为沙漠里的物种太少而很难实现生物的进化。与东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一样,第二次大战以后,在WTO制度框架下和双边和多边贸易制度安排下,东亚地区的贸易依存度、贸易紧密性和产业内贸易指数逐步提高,区域内产业分工逐步深化,在东亚地区逐步形成了一个与东亚地区丰富的生物生态系统一样的经济上的生态系统。那么,东亚地区的多样性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能否像生物生态系统的共进化一样实现了成员国的共同发展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也是经济一体化能否继续顺利推进的根本性问题。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淮海工学院商学院宣昌勇教授所著的《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一书,尝试以生物•生态学中的生物共进化机理来探讨基于巨大差异性(具体研究时以多样性来代替差异性这个概念)背景下东亚包容性和渐进式经济一体化路径所产生的影响,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选择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二、《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的显著特点
通过阅读《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这本专著,笔者认为该书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的特点。
(一)研究视角独特,具有较好的创新性
在《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中,创新性地将生物生态•生态学中的生物多样性促进生物共进化的理论运用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分析中。在经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阻碍因素,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但是,从生物•生态学的理论出发,生物生态系统内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共同进化。因此,该书以东亚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背景,在借鉴和吸收现有关于生物共进化和经济增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将生物•生态学中的“多样性”“自组织化”和“共进化”等生物进化的机理实质性地运用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之中,特别是以多样性为中心对东亚区域内贸易关系和技术转移进行实证分析。无论是空间经济学,还是复杂系统理论,虽然对多样性的重要性都给与了足够的重视,但是在实证分析方面,以多样性为重点进行的研究很少。近年来,关于东亚产业内贸易的研究中,虽然把多样性视为产业内贸易扩大的原因,但是把东亚地区的多样性与贸易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无论从研究视角还是从分析方法上来说,该书都具有较好的创新性。
(二)研究主题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一书对经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经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认为,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阻碍因素,不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但是,东亚地区一开始就选择了充分重视成员国之间的差异性而走的是一条包容性和渐进式的经济一体化道路。这条路径有效化解或规避了这种差异性给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不利影响。从生物•生态系统的共进化机理来看,生物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实现系统内物种之间的平衡和生物功能的进化。从生物•生态学的复杂系统理论解释中可以看出,生物•生态系统的进化受到系统的自组织化能力的影响,但自组织化能力的发挥或实现需要系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当外部冲击超过系统的承受能力时,有可能会破坏系统的平衡,甚至会造成系统的崩溃,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共进化。因此,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能否实现成员国的共同发展要取决于一体化过程中能否有一套保证东亚经济系统相对稳定,从而促进成员国共同发展的机制和政策设计。区域经济一体化实质上是一种通过区域性制度安排来促进成员国国内的制度变迁的过程。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看,包容性制度安排尊重各经济主体的意愿,在进行制度安排时照顾彼此的利益关切,制度的变迁具有渐进性,从长远来看容易激发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协调发展和长久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汲取性制度安排是少数垄断势力利用控制力量掌握规则的制定权,无视各经济主体的差异性,采取统一的标准和进度安排。这种制度变迁具有激进性,虽然有时会取得短期的经济成长,但是从长远来看会挫伤各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和长久发展。从上文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道路从制度变迁和制度安排的角度来看选择的是一条包容性的制度安排和渐进式的制度变迁之路。这条路径是否有利于东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呢?该书分别对东亚收入的多样性、技术的多样性、产品出口的多样性和制度的多样性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收入的收敛实证分析表明,东亚地区的人均收入呈现收敛的态势,说明东区地区的人均收入差距正在缩小;根据比较制度优势理论,东亚制度的多样性在东亚地区形成了技术层级的差异性和不同类型的创新型国家。通过贸易和投资,带动技术在区域内梯度转移,这样不仅实现了东亚地区整体上的技术进步,而且部分国家还实现了技术上的赶超和“逆袭”;东亚区域内的贸易依存度和紧密度逐步上升,贸易模式从原先的以产业间贸易为主逐步转变为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相互交融的局面;一般机械、电器产品、化学工业类产品和IT产品等产业的区域内分工逐步深化,初步形成了区域内产业网络化分工的格局。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亚地区的经济正如东亚地区特有的丰富的生态宝库一样,只要遵循与生物•生态系统共进化同样的规律,基于对东亚多样性这一基本事实的认知,采用包容性和渐进式的经济一体化路径有利于东亚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和技术的共同进步,特别是后发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追赶。这一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坚定以RCEP为主线,持续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而实现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依据。与此相对应,TPP所奉行的是一条汲取性的制度安排和激进式的制度变迁。这条路径有可能打破东亚区域内经济体统的平衡,破坏东亚的经济生态系统,使得具有“垄断权”和“控制权”的少数发达国家独享其利,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深陷“近邻贫困化”的陷阱。因此,这些研究结论对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给出了一个明确答案,也是对经典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一个有益补充。
(三)问题导向入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区域经济一体化谈判实质上是各成员国间相互博弈的过程,几乎每一个成员国都希望最大限度地保护本国的弱势产业,而希望对方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这往往造成经济一体化协议谈判久拖不决,有时还会不欢而散。但是在哪些国家对哪些产业需要真正进行保护这个问题上国内外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实证分析的文献更少。其实,无论从国际贸易学理论,还是从空间经济学理论来看,产品多样性、市场规模和关税保护作用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该书尝试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在该书中,将描述生物•生态学中物种丰富性程度的多样性指数运用到东亚区域内贸易的分析中,采用了使用比较广泛的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的指数)对东亚区域内的产品多样性与区域内贸易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不同市场规模的国家、不同产品的多样性对不同市场规模国家的出口贸易影响不同。同时,该书还运用空间经济学模型对产品差异性、市场规模和关税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模拟分析。分析结果也表明产品差异性和市场规模不同,关税保护的效果也不同。这证明了不加区别地一味地对本国弱势产业进行关税保护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拖延谈判的进程。这些研究结论在目前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策略研究的文献中几乎很难见到。这为区域经济一体化自由化谈判中不同的国家针对不同的产业采取不同的策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的依据,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此外,《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一书的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在国内比较有学术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如《FTA背景下市场规模、产品差异与关税保护———基于空间经济学模型的解析》发表在《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8期;《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亚经济增长———基于经济收敛效应的解析》发表在《江海学刊》2017年第7期上。文章的刊发为该书扩大社会影响,发挥应用价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需要继续研究之处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虽然不是一个新话题,但却是一个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永恒话题,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研究下去。《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虽然从生物•生态学多样性促进生物共进化的机理对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行了分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仍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是否可以将制度的多样性与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之间的关系采用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如是否可以对RCEP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与TPP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进行更深入和更明确的对比分析等。笔者也希望作者认真总结,继续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并借简要书评的机会向学术界推荐此书。
参考文献:
[1]宣昌勇.多样性视阈下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7.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3]陈平.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动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E•拉兹洛.进化—广义综合理论[M].闵家胤,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
[5]魏宏森.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人与自然的新对话[M].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作者:宋则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