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红层浅井区域经济社会意义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对水库村小流域地区3~7组居民红层浅井的利用情况以及红层打井前后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走访及问卷抽样调查。调查分析结果显示:“红层打井”工程后,当地居民生活、健康等诸多方面得到改善,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在今后红层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若能将红层小流域地区水文地质单元进一步细划,充分研究其富水特征,因地制宜,可收到更好效果。
关键词:红层;问卷调查;经济社会意义
1研究区概况
红层是指侏罗纪、白垩纪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砂岩为主并夹石膏及岩盐的陆相沉积物,因其呈现红色而得名,形成于古盆地或湖泊环境[1]。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位于成都平原北部和川中丘陵区西北缘,水库村位于旌阳区丘陵区西部边缘,为宽谷中丘地貌,出露地层主要为白垩系古店组(K1g),为土红、棕红色泥岩、砂质泥岩。研究区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种养结合的典型农业区。粮食以水稻、玉米、红苕、小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蔬菜为主。据多年气象资料统计[2]:调查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8℃;区内降雨量少于平坝,且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干旱四季存在,如表1所示,以夏旱最多,危害最大。红层找水打井工程前农村生活用水多取自自行开挖的浅井,普遍存在量少质差,抗旱能力弱的问题。
受地理、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红层丘陵山区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改善红层丘陵区农村人畜饮用水存在的困难状况已成为红层丘陵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与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方面。
3调查内容及经济社会意义分析
本文结合陈方[3]等对于某一地区社会经济情况的调查研究方法,采用问卷及访问调查方式,对水库村现有3~7组居民红层打井前后的经济社会状况作如下调查分析。
3.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年龄分布
接受本次问卷调查的受访者共有50名,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分别占受访者总数的50%。其中27~40岁的调查对象4名,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40~60岁的受访者25名,占调查对象的50%;60岁以上的调查对象21名,占总数的42%。
2.家庭人口状况
在50名受访者中,家庭人口4人以上的访问对象比率最高,占全部受访者的80%,家庭人口为2人及2人以下的受访者所占比率最小,仅1位,占2%;家庭人口为3人的受访者有9位,所占比重为18%。
3.受教育状况
受访者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在50名受访者中,识字很少或不识字的受访对象15名,占受访者总数的30%;小学文化程度的受访者有23名,占总数的4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9名,占受访者总数的18%;高中文化程度的有3名,占受访者总数的6%。
4.受访者的经济状况
东湖乡(旌阳乡)水库村2005年贫困状况为:特困户数3户,人数为8人;一般贫困户数160户,人数748人[2]。在本次调查中,村内年龄在30~50岁者大部分靠在外打工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年龄在50岁以上者大多为社保户;家中如有无工作收入来源的未成年人还享有低保。据统计,社保户33户,占调查问卷总数的66%;低保户29户,占调查问卷总数的58%;同时享有社保和低保的有12户,占调查问卷总数的24%。
3.2社会效益浅析
1.基本解决了家庭饮水难用水难的问题
红层打井前,居民多以挑、担为主要取水方式,约2~17户共用一口民井。受访者中距民井最远路程可达1里左右,由于山路难走,不仅取水次数受到一定限制,而且每次取水往返要花费一定时间。在50位受访者当中,打井前农户两次取水的时间间隔总范围在半天~3天,88%的受访者两次取水的时间间隔在半天~1天;两次取水的时间间隔在2~3天的人数较少,仅占受访者总数的12%。每次取水往返花费的时间总范围在5~30分钟之内,其中5~10分钟及10~20分钟的人数较多,共占受访者总数的86%,每次取水往返花费时间在20~30分钟内的农户仅占受访者总数的14%。按统计所得,平均每户两次取水的时间间隔约0.93天,平均每户每次取水往返时间约12.95分钟,平均每户每年取水的劳动时间约84.7小时。
据了解,红层浅井工程实施后,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井。三组现有居民约100户,红层浅井约40~50口;四组现有70余户,红层浅井约60余口;六组约40余户,红层浅井约30余口;七组约60余户,红层浅井约30余口。若按一口井解决一户居民取水问题计算,相当于每组农户每年节约了5505.5小时。这样,农户们将节约下来的取水花费的往返时间和体力用于耕种、养殖、探亲访友等,既增加其经济收入又丰富了其社会生活。
2改善了农户家庭环境、增加了农户发家致富动力
红层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农民家庭环境及生活条件差。在50名受访者中,有29人认为红层浅井工程实施后,家庭环境变干净、漂亮了,占受访者总数的58%;认为没有变化的受访者有10位,占总数的20%;表示说不清的受访者有11位,占受访者总数的22%。对生活现状表示一般或不太满意的人数较多,说明了红层打井后农户具有很大的发家致富的动力。
3改善了饮水卫生条件状况
红层打井前,居民大多从民井取水吃用,但由于一些民井开挖简陋,井深过浅,大部分位于沟内田间较低洼处。雨水较多时,农作灌溉水、生活污水等易渗入使井水遭受污染。位于六组田间一处民井,井深约2.7m,水位埋深0.75m,井水浑浊中且漂浮垃圾物。据了解,红层打井前,此井已遭受污染,但附近居民别无他处取水只能仍从此井取水吃用,红层打井后已被废弃。位于三组田间的一处民井,井深约10m,水位埋深0.7m。据了解,此井已打十余年,红层打井前供方圆2~3里居民吃用,但雨量大时井水浑浊容易遭受污染,对当地居民用水极为不利,红层打井后已被废弃。由此可见,红层打井使一定数量居民避免使用污染井水,饮水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3.3经济效益浅析
1农户家庭收入增加
据50份问卷显示,44位调查对象表示红层打井后“家庭收入增加了”,占受访者总数的88%;只有6位受访者认为打井前后家庭收入没有变,占受访者总数的12%;没有人认为打井后收入减少了。其中,收入明显增加的有30户,占被访者总数的60%,年收入平均增加量约9216元;年收入增加上万元的有14户,占被访者总数的28%。
2外出打工人数增多
调查问卷50位受访者所反映的家中285口人中,红层打井前后外出打工人数变化明显。红层打井前打工人数为49,占受访者家中总人数的17%;红层打井后打工人数为89,在受访者家中总人数的比例为31%,红层打井后,受访者家中总人数的14%又成为外出打工者,红层打井后打工人数较打井前增加了近一倍。打工人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取水劳动力的释放,节省的劳动力增加了流动就业,促进了家庭增产增收,为农村带来了经济收益。
4结论与思考
据本次调查,研究区内丘间洼地是地下水的主要储集带,红层井位多分布于此。井深20~25米,单井供水量一般大于0.3m/d。红层打井前农户自行开挖的民井水位埋深不规律,几米到几十米不等。较浅民井井水大多遭受农灌水、生活污水等污染,红层打井后普遍废弃。“红层打井”工程从红层地区水文地质条件角度普遍选择宜井区,水质较好。通过调查,农户居民在饮水条件、家庭环境、家庭收入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农村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研究区丘坡地势较高地带,红层井抽水量小,甚至旱季枯水。一些水井水量虽不是很充裕,但相比饮用水源特别贫瘠的地方已然是十分宝贵的。此类问题的亦存在与红层区民众生活、健康等社会经济各方面密切相关。从生态学的角度讲,一条水系、一个流域都有其自身的生态环境特定的自然规律[4]。如若能在今后红层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将红层小流域地区水文地质单元进一步细划,充分研究其富水特征,因地制宜,可收到更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