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产业结构下的县域经济差异探讨范文

产业结构下的县域经济差异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产业结构下的县域经济差异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产业结构下的县域经济差异探讨

摘要:为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不断推进供给侧改革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该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异严重制约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此,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入手,对产业结构下我国县域经济演变进行分析,最后以偏离-份额分析法作为基础,以1990—2015年的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对县域经济效应进行测度,进而得到当前我国中西部和东部地区在产业结构方面发展的差异。通过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中部地区还需要加强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对均衡。

关键词:产业结构;县域经济;发展差异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特征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从整体上来看呈现出典型的空间发展不均衡的特点。这种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从宏观角度来讲,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差异;从微观角度看,不同县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而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政策导向因素,也有历史方面的原因。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率先在东部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此后开始实行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正是这种历史和政策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以及不同县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差异。当前,我国总共有2070多个县,县域地区面积占到全国面积的94%,县域人均GDP却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0%。在全国生产总值方面,2014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33.87万亿元,占到全国生产总值的53.8%。通过这组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占据全国面积94%的县域经济,在经济发展方面只占到全国生产总值的一半多,从而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发展在未来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这种强烈的反差,造成我国经济在县域经济方面形成巨大的差异,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产业结构演变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不均衡,从产业结构来看,可以从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和质量结构三个方面去测度。其中,从数量结构来讲,以1990—2015年的全国产业发展数据为例,我国县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从原来的“一、二、三”模式,逐步演变为现在“三、二、一”模式,即在产业发展中,第三产业的比例逐步扩大,并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这种数量上的差异,可以将全国县域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结构稳定型。对该发展模式来讲,主要是“二、三、一”的发展模式。在该模式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升,并且水平较高。而该模式主要集中在广西、福建、海南、浙江、山西等区域。第二,结构成长型。该模式中,整体发展层次较低,但还是以“一、二、三”产业模式为主。在该模式中,第一产业占绝对主导地位,但是第二和第三产业逐步提升,并且数量逐步增加,但差距不大。这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江西、辽宁、安徽、甘肃等省。第三,结构提升型。该部分是从传统的“一、二、三”转变为“二、三、一”发展模式,并主要集中在山东、湖南、广东、重庆、四川等省市。

三、产业结构下的县域经济效应测度

为更好评价产业结构下的县域经济差异,以东部、中部、西部以及东北部作为测度对象,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产业结构下的县域经济效应以及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这个分析法主要应用了三个指标。第一,总偏离率。资料中表明,我国河北、山西、山东、内蒙、辽宁等省区11个县域的总偏移为正。这说明这些县域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而其他区域的总偏移则为负,说明这些县域经济增长的速度比全国平均经济增长速度还要低。第二,结构偏离率。在全国范围内,结构偏离率为正的区域包含有山西、河北、山东、广东等省。这些区域属于稳定型的“二、三、一”结构,并且也属于从“二、一、三”到“二、三、一”的提升型结构状态。第三,竞争力偏移率。其中河北、山西、内蒙、山东、重庆等11个区域的总偏离率为正的省份的竞争力偏移率也为正。第四,总偏移主要指的是结构偏移和竞争力偏移的总和。通过二者对于总偏移的作用,其中有17个区域的竞争力偏移要高于结构偏移。如果竞争力偏移为正,那么总偏移为正。如果竞争力偏移为负,那么总偏移为负。从这可以看出,如果县域的产业结构非常相似,那么县域产业结构产生总偏差的原因则是竞争力偏移。第五,三次产业竞争力指数的大小能够表明不同省份产业发展的程度。河北、内蒙古等11个省份的竞争力指数大于1,那么这些省份产业发展的比较快。而如果省份竞争力指数小于1,则说明该省份实际生产总值增量不能够达到全国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通过对东部、西部、东北部以及中部三次产业的竞争力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出西部竞争力指数要大于东部,而东北部要大于中部。

四、结论

通过上述的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的结论。第一,县域产业结构并没有较高的层次,并且结构也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和状态,说明产业结构并没有较大的差异。每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变都是通过三次产业的结构转变来实现的。对于我国而言,我国县域经济并没较快的发展。当前,“二、三、一”是层次比较高的产业。不同县域的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有的县域会将第一产业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有的是第二产业,而有的是第三产业。和大城市经济相比,县域经济的实际问题是应当将第二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结构,从而能够实现三次产业的共同发展。从整体上来说,县域经济主要靠农业来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却不尽人意,大部分县域财力有限,非农产业也没有较快的发展。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产业结构得不到很大的提升。第二,各个县域之间产业结构下的经济差异并不是非常明显。县域经济总偏移为负的主要原因是竞争力偏移为负。这主要说明了县域产业结构差异的偏离对于总偏离并没有产生多大的作用。从这也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差异和产业层次有着非常大的联系。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对于各个县域之间的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第三,我国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要高于东部和东北部。西部各个省份三次产业的竞争力指数都比较高,这表明了这些区域的产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中部各个区域的主导产业并没有预计中的较快发展,并且三次产业都缺乏一定的竞争力。而中部也成为了经济发展中需要不断改善提升的区域。

参考文献:

[1]郑永琴.青海省产业结构优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7,(1).

[2]文荣光,颜冬.贸易开放和产业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3]林树山,李普亮.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税收增长的动态影响[J].税务与经济,2017,(3).

[4]周红波,刘娜.浙江省县域经济差异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4,(33).

[5]任凤,李豫新,付金存.产业结构视角下的新疆区域经济差异分解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1).

[6]朱苏加,吴建民.县域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及结构特征分析———以河北省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5,(6).

作者:马宁 单位:陕西省行政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