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黑龙江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也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该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全省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结合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对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做了相关研究。
关键词: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实证分析
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当地的经济状况,影响着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省内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我国其他农业和工业地区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县域经济基本理论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基本单位,将各个地区划分成单独的经济体,以县级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以市场需求为经济发展的导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制定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经济发展计划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发展模式。国家经济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各个地区的县域经济,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国民经济整体。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政策、地理环境、资源、交通等因素的差异,各个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的侧重点也不同。比如,在沿海地区,主要发展进出口经济,在东北地区,主要发展工业和农业经济。我国的县域经济自秦朝以来就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到了后期,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单一,甚至逐渐走向衰败。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县域经济得到了解放,第一次是在建国初期,这一时期的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经济实现了翻倍增长;第二次是在“”时期,由于政策的失误,导致县域经济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可见,县域经济的发展确实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但是,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对策,要有可行的发展思路,一旦政策失误,便可能阻碍县域经济的发展。
2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县域经济体共68个,主要分为山区经济、郊区经济等。山区经济是黑龙江主要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一般要求当地要有丰富的资源,并且要有便利的交通。郊区经济是黑龙江市区与农村过渡地区的经济,它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市区的经济水平,也取决于本地的地理位置、生产状况等。省内的各个县域经济体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一般来说,发展较好的主要有绥化、阿城、呼兰、肇东等市(县级市),而友谊县、林甸县、方正县、延寿县等地区的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为了发展,部分县区开始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而拜泉县便成为了这次发展中的代表。拜泉县的地理位置不佳,地势起伏较大,在前期发展中,县内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并且成为了黑龙江省的重点扶贫县之一。为了改变现状,县级领导班子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之路,并决定走生态发展之路。在12年的时间内,该县先后遏制住了雪灾、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县里的生态环境,多村实现了绿化。除了拜泉县,很多县级经济体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并且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但是,目前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发展资金不足。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是很多县区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导致当地的经济状况难以得到改善;第二,各个县域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差距很大。黑龙江省各个县区的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速度也有明显差距;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来看,各个县级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大,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第四,人口素质总体不高。县级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导致人口的素质普遍不高,是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目前,很多区县的经济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们的受教育程度低,没有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只能守在自己的土地上,以种地为生,但是由于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导致投入的成本较高而产出较少。
3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
展的思路与对策要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找出发展的思路,根据思路制定发展的计划。具体来说,在发展中,必须要坚持以下几点:第一,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地制宜。每个地区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本土资源的支持,黑龙江省也不例外。要想促进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非自然资源。举例来说,密山、鸡东、东宁等县区的交通非常便利,且农田大都位于第二、三积温带,不仅可以种植旱地作物,也可以种植水田作物。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在现实中,这些县区的发展也确实利用了这些资源,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仅1990-1995年间,当地经济总收入已经翻了一番,为全省经济的增长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第二,调整产业比重。黑龙江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和工业大省,在后期的发展中,必然也离不开这两种产业的发展。因此,各个县区必须要结合自身实际,统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尤其是农村地区,除了发展第一产业外,更要努力引进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让农民们也能够在发展中得到实惠,这样才能够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
4促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
4.1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县区经济发展模式各个县区经济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策略,选择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要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对全县的经济进行规划,制定县域发展目标;其次,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比如在城区,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如商业、饮食、科技产业等等;在郊区,可以发展第一、第二产业,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建设郊区公路,加强郊区和乡村交通建设,只有交通便利了,农村经济才能得到发展。在离城区较近的郊区,可以发展“菜篮子工程”,将郊区变成城区的菜篮子,变成蔬菜、水果供应基地,同时还可以发展生态蔬菜种植旅游业,或者将土地出租给市民,让他们享受自己种植蔬菜的乐趣。在离城区较远的农村,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建设文化村,并根据自身实际发展乡村旅游业,建设度假村、农家乐等,吸引城区居民前来旅游,进而带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土地、人力资源等优势,引入外地商人的投资,设立工厂,进而带动当地农民就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2调整产业结构
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各个县域经济体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首先,需要政府做好引导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政府政策,并通过资金支持、减免税收、无息创业贷款等方式鼓励当地群众自主创业,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其次,结合当地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在发展农业、畜牧业的基础上,发展农业产品加工业,同时要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保证当地发展的农产品与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显著的优势,这样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第三,发展生态农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农业发展,对当地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必须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尽量使用农家肥,减少化肥、氮肥等对土地的污染,同时,还要做好农村绿化建设,避免过度垦荒;第四,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民将东西生产出来,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产品卖不出去,当地政府要加强引导,建立和完善市场流通体系,解决农产品入市难的问题。具体来说,需要提高当地农产品的质量,形成规模化生产,同时建立生产收购一体化制度,农民在种植时与政府或者其他企业签订协议,建立特有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4.3打开国内、国际市场
要促进黑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当地的地理位置优势,打开国内、国际市场。各县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单纯依靠本地市场是难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只有打开了国内、国际市场,才能真正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各县需要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发展策略,打开本地市场,并通过水运、陆运打开县区周边市场,扩大影响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进而打开国内市场。但是,由于黑龙江地处东北,要打开国内市场,相对比较困难,而如果可以打开俄罗斯市场,便能够弥补国内市场不足的缺陷。因此,各县可以打开以俄罗斯为首的国际市场。黑龙江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林业、黄金、煤矿等,而俄罗斯国内也具有这些产业,因此,要打开俄罗斯市场,各个县区必须要找到自身的优势,如利用劳动力成本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发展其他具有优势的产业。
4.4加强县政府的引导作用
县政府作为政府的职能机构,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要发展县域经济,县政府需要加强引导,做好规划,将发展本地经济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来说,政府需要从政策鼓励、财政支持、税收减免、无息贷款、引进外资等方式,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政府应当切实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的出路,并为当地群众指出一条可行的发展之路。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政企分开机制,政府主要发挥引导作用,但不可过多干预,甚至利用权力干涉、阻碍企业的发展。
5结语
总之,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和老工业基地,它的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黑龙江省需要发展县域经济,建立县域经济体,在具体的发展中,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县区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打开国内、国际市场;同时,还需要加强县政府的引导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改变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永亮.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4(9)
2钟一民,孙雨南.黑龙江省区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反贫困对策[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0(9)
作者:陈思函 刘强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