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范文

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普及应用,“三通两平台”的快速发展,区域教育云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高地和新战略。该文根据我国“三通工程”建设进度,以区域为评价范围,以教育云应用情况为评价内容,研制了包含云应用基础能力、云应用工具软件、教育教学方式、云应用覆盖范围四个维度的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测算方法,以期推动全国各地教育云建设与发展的评估。并借“教育云应用示范”课题开展之机进行试测,评估了教育云区域发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的发展状况,建议今后工作重心应放在探索深化的模式和方法上。

关键词:教育云;区域教育云;区域评价指标

一、问题提出

从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到2016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教育信息化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加快推进,各项指标基本实现了翻倍增长,总体上超过了预期目标[1]。特别是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协同发展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的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2]。区域教育云为本地学校、师生、教育机构等提供教育信息化系列公共服务,它以“宽带网络校校通”作为基础,从教师空间建设和应用出发,通过有针对性地提供教学资源和学习工具,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以教师空间的教学应用带动学生学习空间应用,推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各地在教育云区域推进上做出了多种尝试,在探索应用模式的同时,对本地区教育云区域发展特点进行总结,如朱俊等人探讨了武汉市云教育生态的组成结构和教学活动创新、教育治理创新方式[3];李文昊等人收集整理了35个教育信息化示范区及54所教育信息化示范校的资料,从智慧教育发展的视角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教育资源建设和智慧课堂建设等的特征[4]。但是,这些研究还没有涉及较为全面、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以及采用这样的指标体系,准确、客观、清晰地展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厘清制约影响因素,指导各地教育信息化实践和应用。本研究根据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相关要求,以区域(包括市、区、县)为评价对象,以教育云应用情况为评价内容,力图以评价指导国家教育云规模化试点示范地区教育云发展,并且为全国其他地区开展区域教育云建设与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二、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设计原则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应用导向原则,指标体系评价的对象是教育云应用的模式和应用的水平,指标的设计以应用为主,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设计都遵循应用导向的原则,指标指向应用情况和应用水平。二是发展性原则,把发展分为初始、起步、深化、融合四个阶段,评价各项指标在所处阶段的情况,体现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各项指标简单明了,既可以通过实际的观察、测量、评价的方式进行度量,又便于在评价过程中进行操作。

(二)指标体系架构设定根据设计原则,设置指标体系架构为以评价要素指标为纵坐标、发展水平为横坐标。由评价指标的一级指标细化为二级指标,并将二级指标划分为四个发展状态,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亦称维度的设定。国家信息化体系设定了六个一级指标,包括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等,它们构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5]。参考国家信息化体系结构,根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本研究确定了四个一级指标——云应用基础能力、云应用工具/软件、教学方式和云应用覆盖范围。所反映的评价范围一是教育云应用的基础环境、建设情况,二是教育云应用的载体、发展要素,三是教育云应用教育教学呈现方式,四是教育云应用的规模、发展水平。这四个指标前三个指标是信息化发展要素指标,体现了建与用一体化考虑。第四个指标是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效益指标。也可以说,前三个指标是要素性指标,最后一个指标是结果性指标。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充分体现了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方针。在要素性指标中,没有把教育云管理和机制作为一个指标,主要的考虑是操作性不强,管理和机制性指标需要通过人的主观判断来获得,进一步量化的难度较大。笔

者认为,通过结果性指标可以客观地反映教育云管理和机制方面的情况。通常情况下,管理和机制与发展水平正相关,管理强、机制创新好的区域,发展水平则高。因此,这里去掉一个要素性指标,不仅不会总体上影响发展状况的正确反映,还会因为减少了指标数,提高了可操作性。在指标评估调研中,一些专家还提出,加入师生应用能力的相关指标。笔者认为,这些指标固然重要,但一方面指标数据获取需要大量的问卷或访谈,不直接设立单独指标,既可以通过结果性指标反映这些内容,又可以减少测评工作量。另一方面,从覆盖情况指标看,教师和学生应用能力不足与覆盖情况下降成正相关。因此,在研制过程中,最终没有选取这类指标,既减少了一级指标的数量,也坚持了简明和可操作的原则。发展水平的划分。发展水平被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初始阶段、起步阶段、深化阶段和融合阶段。教育云作为信息化的新领域和新战略,近年来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总体上还不够普及,应用也还不够广泛和深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2005年的《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下的教师发展区域指南》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过程的四阶段理论,包括“起步”(Emerging)阶段、“应用”(Applying)阶段、“融合”(Infusing)阶段、“变革”(Transforming)阶段[6]。笔者面向未来3-5年,结合教育云发展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教育云的四阶段划分法。保留了其中的融合阶段,把应用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包括初始、起步和深化。初始指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数字化阶段,但不具备泛在网络环境,没有或很少应用“云”。起始是指已经开始云应用,而深化是在初步的云应用基础上,从应用技术范围和水平上,特别是从技术与教育教学结合的角度得到了深化。对上述一级指标进行细化,确定出评价区域教育云应用模式和水平的35个二级评价指标,从而形成如下页图1所示的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三)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共有四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具体内容如下:

1.云应用基础能力“三通工程”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建设核心。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中,云应用基础能力是“三通工程”的重要支撑部分[7],是考察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环境服务能力的基础性指标。该维度主要考察区域教育云建设情况、网络接入覆盖情况及学校终端配置情况。内容包括区域教育云平台应用情况、区域教育云平台与国家平台互联互通程度、学校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教室联网情况、学校无线覆盖情况、教育资源公共服务质量、网络空间建设情况、教师使用计算机/智能终端比例和学生使用计算机/智能终端比例,共9个二级指标。

2.云应用工具/软件云应用工具/软件,即运用云计算技术开发设计的教育类工具/软件,是教育云应用的重要发展要素和重要载体。分析云应用工具/软件使用情况,可以了解到区域内教育教学活动使用各类应用/软件的情况,判断该区域教育云发展水平。该维度主要考察云平台上的消息中心功能以及利用教育云平台使用数字图书、多媒体资源、网络课程、同步课堂和专递课堂、互动课堂、学科工具、协作工具、学习检测与分析工具、虚拟和增强现实等10种应用工具的使用情况。3.教育教学方式教育教学方式是区域教育云应用最直观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折射出不同的教育云应用模式和水平。通过对每种教育教学模式的考察,了解所处于的阶段情况,评价区域教育云应用模式和水平。教育教学方式按照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STEM/STEAM、非正式学习等模式。该维度主要考察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情况和师生信息素养状况。4.云应用覆盖范围该维度主要考察区域教育云服务人群覆盖程度,操作性强且直观地反映了区域教育云应用的服务水平及影响范围,包括学段、学校、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和民族语言8个二级指标,其中民族语言为可选指标,用于民族地区的评估。

三、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的测算方法

(一)研究方法为增加指标赋值的科学性,降低主观成分,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来确定体系中二级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基本思想是把组成复杂问题的多个元素权重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些元素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些元素的整体权重进行排序判断,最后确立各元素的权重。笔者针对图1所建立的评价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构造层次模型、建立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一致性检验等步骤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

(二)指标权重区域教育云应用模式和水平评价设四项等比重的一级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指标权重。

(三)测算公式首先对发展水平进行赋值。各项二级指标分为初始、起步、深化、融合四个发展阶段。指标选择初始阶段所对应的选项时,选项值记为1分;指标选择发展阶段所对应的选项时,选项值记为2分;指标选择深化阶段所对应的选项时,选项值记为3分;指标选择融合阶段所对应的选项时,选项值记为4分。四、运用教育云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试测及结论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教育云应用示范”课题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每个地区选择1个市县,作为教育云区域发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开展应用示范试验,探索教学应用示范和模式。本研究借课题之机,采用网络发放问卷的形式,针对教育云区域发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的各级管理员、部分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31个省份的21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数量为208份。问卷填写者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涉及到所有教育云区域发展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教育云区域发展模式和水平评估测算方法采取权重测算。通过SPSS计算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α值),试点地区的评价测试结果可靠度为0.924,α系数>0.8,说明信度非常好。通过SPSS计算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值,KMO值为0.896,大于0.8,效度很高,说明本套指标体系经试点检验可以试用。

分析试点地区教育云发展水平得到以下结论:

(一)整体已经完成初始阶段,开始从起步阶段向深化阶段发展参与调查的教育云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发展模式和水平评估通过加权测算后的各一级指标值分别为:A能力=60.45、A工具=42.2、A方式=52.85、A范围=49.025,如下页图2所示。通过公式计算得到教育云区域发展模式和水平评估参考值E=51.131,说明目前整体上看已经完成初始阶段向起步阶段的发展,刚刚开始从起步阶段向深化阶段发展,但各维度发展却不在同一水平,其中云应用基础设施能力水平最高,云应用工具和软件是短板,尚未到达起步阶段,说明在教育云发展中,软件硬件协调发展,促进深度融合的任务仍然需要继续强调。

(二)试点地区东中西部教育云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东部和中部在四个维度方面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教育云区域发展是四个维度协同发展的结果通过SPSS对四个维度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总体来说四个维度间都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如表3所示。其中云应用基础能力与云应用工具软件、云应用覆盖范围强相关(相关值0.6-0.8),这说明云应用基础能力是区域教育云发展的基础,为教育教学云应用给予强有力的助力,并推动云应用工具的深化使用和扩大云应用的覆盖范围,牵头带动其他方面发展。而教育教学方法与云应用基础能力、云应用工具软件、云应用覆盖范围成中等程度相关(相关值0.4-0.6),需要着力发展。因此在进行教育云区域发展顶层设计时,应建立整体观,系统、全面地开展教育云区域发展工作,加强不同维度工作之间的有机联系。特别是关注教育教学方法对教育云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真正落实“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四)教育云区域发展基础环境初步建成学校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教室联网、学校无线覆盖指标发展水平校高,而学生用计算机/智能终端成为短板。目前,教育云规模化应用试点地区在云应用基础能力方面的9个二级指标均已经进入起步阶段,向深化阶段发展,特别是学校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教室联网、学校无线覆盖三个指标的中位数已达到75,达到深化阶段的门槛。而学生用计算机/智能终端指标的中位数为25,仍处于初始阶段,成为云应用基础能力的短板。面对我国学生学习终端不足这一现状,教育云空间将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规模化经常化应用的创新载体。

(五)教育教学方法整体需要深化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相关指标中位数是75,都属于起步阶段向深化阶段发展的过程中;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相关指标中位数是50,刚刚达到起步阶段的门槛;STEM/STEAM、非正式学习相关指标中位数是25,还处于初始阶段向起步阶段发展的过程中;讲授式教学属于经常使用的阶段。这些调查情况,与本课题在试点示范地区推动所反映的难点一致。而经验表明,不改变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所以,还需要在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下大功夫。

(六)云应用工具/软件整体使用情况仍属于较低水平在云应用工具/软件维度中,即时通讯类工具相关指标中位数是50,即达到了起步阶段;内容资源类工具/软件相关指标中位数平均为30,利用教育云平台使用数字图书、同步课堂和专递课堂、互动课堂资源的发展水平仍处于起始阶段;智能类工具/软件相关指标中位数平均为37.5,其中协作工具、学习检测与分析工具使用情况最好,但也仅达到起步阶段。

(七)云应用覆盖范围整体还需要加大应用推广力度云应用对于学段、学校和学科的覆盖情况较好,处于起步阶段;在教师、学生、家长中的覆盖范围接近起步阶段;对于社会人士的覆盖情况较低,仍处于初始阶段。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帮助中、西部试点地区从初始阶段走入了教育云起步阶段,东部试点地区刚刚开始从起步阶段向深化阶段发展。此外,教育云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虽然有必然联系,但在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个别中西部地区,如黑龙江省鸡西市,通过自身紧抓机制创新、应用驱动,使得教育信息化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了全国的先进典型。

笔者认为,教育云区域发展今后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探索深化的模式和方法上。试点地区应着力从云应用工具的使用、教育教学方法上创新,进而不断扩大云应用的覆盖范围,逐步迈入深化阶段,带动其他地区发展,实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形成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局面,学习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明显增强”的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目标。全国范围内推进教育云发展还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可以充分运用课题实施在试点示范地区形成的基地和团队、骨干专业人员,充分宣传和推广试点示范地区的经验和典型案例,对教育云全面推进发挥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刘学;沈芸;王珠珠 单位:中央电化教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