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高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3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摘要:
从廉政文化和高校廉政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及原则,以期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改革创新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要研究廉政文化,首先要明确文化的概念.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在社会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并适应制度和组织,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政治经济社会的反映,是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作用.狭义上说,文化是指由思想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道德、科学技术等.作为文化概念的一个分支,古代和现代,人们从他们的文化观上对廉政文化进行“解读”,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内涵.所谓廉洁文化,是关于廉政建设和廉政文化,是人们对独立知识、信仰、规范和生活方式和社会评价的总和.具体来说,从政治诚信的角度来理解,廉政文化是廉政文化中体现的政治行为,而概念是“廉洁”的特殊性和“文化”一般的有机统一;从廉政文化建设的角度看,廉政文化是以先进的思想为核心,以先进的独立的文艺形式为表现形式的社会思想体系和相应的制度和活动,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政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廉政概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作为一个进步科学的概念,廉政文化的内涵在中国市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长期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廉政文化建设的集中具体体现,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创新.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与先进文化、服务社会的多功能组织,高校是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担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同时也担负着倡导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高校廉政文化的“高校”二字起到了限定、界定的作用,意在表明它是在高校领域内形成、发展和传播的一种廉政文化形态,因而,它既是全社会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特色和行业特色.基于此,高校廉政文化可以定义为:清洁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通过传播廉政知识、弘扬廉政精神,廉政制度的建立,为人们创造教育,教书育人,精致气的积极的教育环境,用廉政信仰陶冶情操,推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2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2.1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加强师生自身廉政素养、培养合格人才、完善高校教育功能的需要
2.1.1构建高校廉政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教师是主角.教师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建设的职责,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与学生的德育发展息息相关,对高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校扩招、扩建工作的深入发展,高校违法违纪案件也时有发生.究其根本,长期以来,科学的廉政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无法得到客观公正的体现和反映,广大教师的头脑中也没有牢固树立起廉政文化建设的科学地位,没有做到真正的深入人心.然而,教师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传播科学文化、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进一步的,其所培养的人才素质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积极培养廉洁的道德品质和诚信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传播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具体来看,通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能够使广大高校教师及行政教辅人员既能从理论上真正了解把握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原理及内容,又能从实践中揭示廉政文化建设的实际价值.这既是从根本上不断加强高校教师自身修养的重要途径,又是从源头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治本之策,对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2.1.2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大学生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受到的廉政文化熏陶对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具有导向、督促和规范作用,对其成长与成才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当前,由于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大学生出现价值观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对于其个人自身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都带来了不利影响.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其未来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积极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廉洁做人的价值观念,增强大学生抵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形成廉洁自律的良好品质,进而提升其明辨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具体而言,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是高校廉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提供持久的内在动力,对培养具有廉政文化素质的高级人才,引领社会廉政风尚、净化社会风气具有重要意义.
2.2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发现高校廉政文化建设问题、加强管理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内,廉政文化建设的诸多方面依然存在问题,例如:缺少廉政文化宣传的环境文化建设,忽略培养师生廉洁自主意识的精神文化建设,尚不健全、监督不力的制度文化建设,这些问题都成为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障碍.通过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的建立,全面收集三类高校主体有关廉政建设的信息,可以发掘具体建设领域存在的不足,进而解决问题,不仅能够预防腐败现象的发生,也能够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并提供相应的决策参考.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管理水平.在建设廉洁廉政文化建设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管理对象不强、方式单一、缺乏说服力和号召力等问题.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管理,就需要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评价结果是高校廉政文化各个层级、各个视角的具体表征,从这个角度来看,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够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还能够提供具体可行的目标,形成廉政文化建设发展的智力支持和外在推动力.
3构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在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设计过程中,应制定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达到科学、有效地调查廉政文化建设的目的.具体而言,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3.1系统性与完整性相结合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看作是一个整体,对其其进行评价应当涉猎廉政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不能仅是考核其某一环节,确保评价的全面性,这也是完整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完整性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全面地反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各方面,避免评价的片面化与局部化.基于上述要求,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应当力求全面、综合,囊括廉政建设的各项主要内容;同时,各评价指标之间应当界限分明,且具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保证不同层次指标能够全面地共同反映廉政文化建设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更好地发挥其导向与诊断作用.
3.2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要求各高校应当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廉政文化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在同一所高校内,针对行政功能不同的各二级单位也应当进行分别设计,有所差异.与此同时,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指标体系的设计不是一劳永逸的,应当进行阶段性的补充与修改,以适应各高校不同时期的新情况,从而推动高校的快速健康发展.这种针对性的设计也为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提供了保障,由于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涉及内容繁多,覆盖面广泛,需要科学、适用、可操作性强的廉政文化建设指标体系从“听”、“查”、“议”等多角度进行考核评价,以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工作效果的客观与公正.
3.3循序渐进性与可评价性相结合的原则
鉴于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特点,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当立足当前、着眼于未来,增强指标的时效性和循序渐进性.评价指标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实现且与时俱进的,因而应当坚持边制定边修改边完善的原则,力求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另一方面,在建立评价体系时,应当选取可量化的评价指标,细化评价机制、细化评价内容,将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任务具体量化形成评价指标,便于各指标之间的比较,优化评价方法,准确、客观地反映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微.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陈文斌,邹丽梅.建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评价的思考[J].学理论,2014,(7).
[3]许连纯.廉政评价体系及考核机制的创新[J].学习论坛,2009,(3).
[4]阎现章.高等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体系的系统性与创新性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5]夏秀芹.高校廉政建设考核探索———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绩效评价中的作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
[6]王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创新平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作者:张慧一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第二篇: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战略管理能力是提高高校战略管理水平,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开展科学、合理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是提高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手段。以能力结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扎根理论为方法论,提炼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然后将能力结构转化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的方法为评价指标赋权,构建科学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从当前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相关研究来看,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研究还停留在经验研究状态,缺少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研究,缺少战略管理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更加缺少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明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基础上,构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构建可操作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概述
(一)构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1.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丰富高校战略管理理论。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于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特别是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缺乏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评价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为高校综合改革发展提供理论知识。
2.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能够推动高校战略发展与改革。我们以管理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结合若干高校的战略管理实践,在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下,设计完成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高校正确认识自身的战略管理能力提供有效的工具,使高校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分析战略管理过程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合理定位,有利于提升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推动高校的综合改革,全面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
(二)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科学性原则。一是指标体系整体框架能够反映高校战略管理的实施过程;二是体系内各指标间要相互联系,有明确的隶属或并列关系,每个测量项内容清晰,没有歧义。
2.全面性原则。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能力系统,表现在高校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需要全面完整地选择指标,从不同层次与角度来揭示和描述高校战略管理能力,为全面衡量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打下坚实基础,避免因遗漏信息造成指标体系评价结果不科学。
3.简明性原则。在保证指标体系全面性的同时,指标的遴选应突出重点,简洁明了,尽可能地保留那些可以反映战略管理能力的核心指标,使评价简单易行。
4.易于操作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可行性和实用性。遴选的指标一是要立足于高校战略管理的实际工作,数据要易于获得;二是指标含义要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三是指标尤其是测量项要与实际工作相衔接,通俗易懂,易于评估。
5.普适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的评价。选取的指标要尽可能地展现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特征,避免因学校层次、类型、所在地区等外在因素使得指标本身含义发生变化。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1.质性研究的方法。我们利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提炼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范畴和结构模型,以能力结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
2.德尔菲法。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经过反复征询和反馈,使专家组成员的意见趋于集中,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研究方法。本文采取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然后经过几次反复的征询和反馈,使专家的意见区域集中,获得认可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通过定性指标模糊化的方法计算出层次单排序(权重)和总排序,以作为目标、多方案优化决策的系统方法。本论文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体系内各指标项的权重。
(四)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获取过程
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是由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转化而成,结构中第一维度转化为一级指标,子维度转化为二级指标,将二级指标的内涵转化为测量项,根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访谈的内容明确测量项的内容(见图1)。
二、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确定
(一)能力结构理论下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及要素
要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必须明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内涵及结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能力是指个体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对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的评述[1]。借用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将高校的战略管理定义为高校组织为了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而采取的分析、决策和行动的综合过程,该过程包括战略的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高校战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战略制定、实施、控制和评价一系列战略管理活动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能力结构理论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国外能力结构理论比较多,比如,桑代克的能力因素说、斯皮尔曼的能力两因素说、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其中,吉尔福特(J.P.Guilford)提出能力的三维结构模型,即内容、操作和产物,智力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等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是智力活动的过程,是由上述种种材料或对象引起的。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一模型同时考察能力的内容、过程和产品[2]。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理论更符合高校战略管理的结构逻辑,也能够反映战略管理的三个范畴,因而选择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将高校战略管理能力分为能力的内容、过程和产品等三个范畴。结合能力信息加工理论,我们认为战略管理能力就是完成一系列战略管理活动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战略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有一定的资源作为基础,高校开展战略管理活动,展示战略能力的一个重要硬件就是战略管理的资源。在资源的基础上,战略管理活动的成功取决于一系列的完整行为,包括战略制定、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价。而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也就是能够有效完成这一系列活动的知识、技能、素质。高校的战略管理并不是静态不动的,战略管理一成不变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和高校发展的现状。高校必须具备良好的战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通过不断地更新战略管理理念、学习新的战略管理理论和思想,开展高校战略管理研究,从而不断地提升高校的战略管理能力,为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重要的指导。我们将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划分为战略资源储备、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执行、战略评价、战略学习等六个大维度,又将六大维度划分为21个子维度。
(二)扎根理论下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及要素
前面我们在心理学、管理学理论基础下,提出由资源储备、战略规划、战略决策、战略执行、战略评价、战略学习等六个维度构成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为了验证结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我们访谈了一些高校的校长和书记,使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访谈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炼出范畴,进一步佐证并确定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模型。扎根理论是社会学家巴尔•格拉斯(BarneyGlaser)和安赛尔姆•斯特劳斯(AnselmStrauss)最初使用的,是一种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理论的方法[3]。扎根理论就是将所收集或转译的文字资料加以分解、指认现象、将现象概念化,再以适当方式将概念重新抽象、提升和综合为范畴以及核心范畴的操作化过程。扎根理论以经验资料为基础,自下而上,从实践具体的事件中提炼理论,发展概念并建立理论[4]。该理论通过编码进行分析,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开放性编码是将资料逐步概念化和范畴化;主轴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基础上,形成类属、属性和维度;选择性编码是将所有类属选择一个核心范畴,然后通过一个图示将各种理论类属整合起来。我们通过扎根理论,提炼出高校战略管理的范畴,包括资源、战略意识与愿景、战略规划与定位、领导者能力、战略执行与控制、战略研究等六个维度,该六个维度又分为18个子维度。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以心理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假设,又从实践经验角度,使用扎根理论,修正并确认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的范畴,再将这些范畴转化为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我们依据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和简明性等原则,结合专家的意见对高校战略管理结构能力评价指标进行修订(见表1)。一级指标“规划能力”包括“机构与队伍”“战略定位”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机构与队伍”包括“机构建设”“队伍建设”两个测量项。“机构建设”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有高效的职能机构来组织实施战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决策机制和运行机制;“队伍建设”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有高效的职能机构来组织实施战略管理,是否有健全的决策制度和运行机制来保障。二级指标“战略定位”包括“确定内部优势”“挖掘外部机遇”“愿景目标陈述”等三个测量项。“确定内部优势”的评价标准主要体现在高校内部课程设置情况、师资、财政经费、传统优势、自身特色等;“挖掘外部机遇”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对外部的宏观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研判,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挖掘自身外在的发展机遇;“愿景目标陈述”的评价标准是在确定内部优势以及外部机遇的基础上,是否能结合高校自身使命,确定高校发展愿景使命。一级指标“决策能力”包括“决策者素养”“决策机制”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决策者素养”包括“决策意识”“决策担当”两个测量项。“决策意识”的评价标准包括决策者做决策时候的认知和理解;“决策担当”的评价标准包括决策者的决策素质,果断,有魄力,敢于担当,有责任心。二级指标“决策机制”包括“制度体系完善”“决策流程科学”。“制度体系完善”的评价标准包括是否有相对完善的制度来保障决策实施;“决策流程科学”的测量项包括决策是否科学合理、流程简化且衔接紧密。一级指标“执行与控制能力”包括“组织沟通协调”“评价调整”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组织沟通协调”包括“任务分配”“信息传递渠道”两个测量项。“任务分配”的评价标准包括学校是否能将战略规划转化成详细的任务书,并加以细化;“信息传递渠道”的评价标准包括学校信息传递渠道是否畅通,是否能够保障信息及时、高效的双向传递。“评价调整”包括“改进措施”这个测量项,该评价标准包括考查学校能否对发现的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并予以纠正,保障战略执行的顺利进行。一级指标“学习能力”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学习动机”包括“主动、明确”一个测量项,主要是考查学校学习目标是否明确,态度是否积极主动。二级指标“学习方法”包括“总结归纳”“交流共享”两个测量项。“总结归纳”的评价标准包括高校内部是否能够营造一种主动学习战略管理、提升能力的氛围;“交流共享”的测量项评价标准主要是考查学校能否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进行战略管理经验交流。
三、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赋权
本研究主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权,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经典的科学赋权方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学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且能把多目标、多准则又难以全部量化处理的决策问题转化为多层次单目标问题。
(一)构建评价矩阵
根据重要性程度先为各指标设定五级重要性程度标度(见表2)。我们请专家根据重要性程度标度对各指标进行赋值,专家根据他们对一级指标重要性的理解在对比矩阵中赋值(见表3)。然后再按照指标重要性依次对规划能力、决策能力、执行与控制能力、学习能力等四个一级指标以及二级指标构成的对比矩阵进行赋值(见表4)。
(二)根据赋值进行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一是计算最大特征值λmax=1nΣni=1Aωiω()i;二是计算CI,CI=λmax-nn-1;计算CR,CR=CIRI,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标准值,是固定值。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出各矩阵的层次单排序与检验结果。再根据一级指标层次单排序、检验结果和二级指标层次单排序、检验结果,再次进行层次总排序与检验,其步骤同层次单排序。经过上述计算可获得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如表5所示。各测量项设定评分标准,以1、3、5作为分值,形成完整的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试评价。我们选择三所战略管理能力不同的地方本科院校,隐匿高校的名称,向专家提供这三所高校的材料以及相关信息,委托专家对三所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测量结果分别为4.379分、2.9249分、1.5491分。这个结果与三所高校的战略管理现实比较吻合,验证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初步设定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标准的区间,5-4分为优良,4-2.5分为中等,2.5分以下为差。将2.5分设定为地方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的预警值,一旦低于此值,高校必须提高战略管理能力,防止高校战略方向错位,教育质量下滑。本论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管理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探索性地构建一个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性地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三种类型高校进行阐释性评价,既对这些学校战略管理能力做出评价,也验证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还提出高校战略管理能力评价标准的预警区间。该指标体系既可以为高校提供比较科学的战略管理能力评价工具,也可以为地方部门提供评价和预警高校战略管理能力水平的有效工具,有助于最终实现地方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楚旋,冯瑞华,吴宏元.高校战略管理能力结构研究———基于能力结构理论[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1-5.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7.
[3][英]凯西•卡麦兹(KathyCharmaz).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7.
作者:楚旋 吴宏元 王永军 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第三篇:高校竞争性录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
高校招生的公平性问题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针对美国高校竞争性录取制度在录取比例和学生家庭收入方面产生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制订配额制招生计划,实行早期干预计划并完善大学奖、助、贷制度,是完善美国高校竞争性录取制度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
美国高校;竞争性;录取制度;评价体系
教育公平历来都是人们倡导和追求的,竞争性录取制度是美国高校招生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其担负着为美国顶尖高校选拔人才的重大任务,是实现美国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教育公平的视角对美国高校竞争性录取制度展开探究。
一、竞争性录取制度的界定
根据不同的录取形式,美国的高校招生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需要的注册性录取制度;一种是基于精英文化的竞争性录取制度。注册性录取制度的实行主体主要是社区学院,学制为两年,教育质量比其他高校要低,学生通过注册的方式就可以进入学校进行学习,学费由学生自己承担。实行该项录取制度的学院几乎不设门槛,申请者只需要高中毕业,就可以注册入学。竞争性录取制度是美国高校招生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该录取制度的主要实施主体是四年制大学,其制度的核心是综合评价体系。关于综合评价体系,学术成就是核心部分,学术成就的评价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中学成绩(GPA)、标准化测验的成绩(SAT或ACT)、学术荣誉。
二、美国高校竞争性录取制度产生的问题
1.录取比例问题。数据显示,印第安人、亚洲人、黑人、西班牙语人在大学中所占的相应比例是15.1%、24.4%、13.3%、13.3%,而白人的相应比例为24.6%,只有亚洲人(24.4%)接近白人的比例,其他人种的比例明显少于白人。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这种录取制度实现了招生多元化,体现了公平观念,与以往直接剥夺其他种族大学入学的权利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各个种族之间的大学入学比例存在明显差距,也就是说竞争性的录取制度并没有实现笔者所认同的教育公平,弱势群体通过竞争性录取制度进入大学的比例明显低于白人的比例,这对于实现社会整体的一致性极为不利。
2.家庭收入问题。相关数据显示,家庭收入在12500美元以上的学生大部分就读于公立或者私立大学,家庭收入在12500美元以下的学生大部分就读于二年制的社区学院或四年制学院。那些公立或者私立的大学的教学质量高、师资力量雄厚。也就是说家庭收入对于学生的进入何种类型的高校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竞争性录取制度的核心,就其本身而言,是一个极为多元、合理以及公正的体系,但是通过综合评价而被录取的学生群体仍然出现了如此极端的现象,以下将分析其原因。
三、原因分析
1.纵向上的原因。第一种不公平现象是竞争性录取制度和纵向上的历史因素相结合造成的。殖民时期,高等院校招生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社会地位的白人子弟以及宗教子弟,平民、妇女以及奴隶被大学拒之门外,更不用提及此时仍处于被猎杀状态的印第安人各部。由于此时的美国实行黑人、白人隔离上学的政策,高质量的高校一般都不招收黑人子弟,黑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以及妇女运动风起云涌,黑人、妇女以及少数民族都拥有了进入高等院校进修的机会。在这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黑人、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一直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而竞争性录取制度没有考虑到这种历史因素,只是单纯地将不同种类的人至于同等的竞争平台上,从某种程度上这种竞争性的制度把弱势群体的弱势“暴露”了出来,而白人却借助这种历史遗留下来的优势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说竞争性的录取制度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弱势群体进入高质量的大学,这对于实现社会整体的一致性极为不利。
2.横向上的原因。第二种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是综合评价体系所评价的内容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横向上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家庭收入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家庭收入的差距会导致学生个人素质产生差距,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往往就读于教学水平较高的小学和中学,在课外活动中也会获得更多的锻炼的机会,而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则只能就读于一般的学校,这就直接影响了其课外活动的评价;另一方面这种差距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选择,家庭收入高的学生往往不会考虑大学的费用,而家庭收入低的学生往往会选择一些学费低、奖助学金高的院校。综合评价体系使得弱势群体在社会因素方面的缺陷更为明显地表现出来,从而使弱势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外部因素具有优势的学生更容易通过竞争性的录取制度进入质量高的大学。
四、应对措施
1.实行配额制招生计划。配额制招生计划是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在教育领域的一个具体体现,肯定性行动计划是美国肯尼迪发起的专门针对黑人以及少数民族的补偿性计划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其措施包含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配额招生计划是指大学通过为黑人及少数民族学生预留一定的入学名额,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标准,来增加黑人以及少数民族的比例。为促进该项计划的落实,联邦出巨资对实行该计划的大学予以资助。因此,大学为了获得联邦的资助,纷纷开始实行该计划,为黑人以及少数民族预留一定的入学名额,这为黑人以及少数民族进入高等教育提供了捷径,使得黑人以及少数民族的接受高等教育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因历史上教育不公平带的竞争弱势有所消减。基于社会群体的角度,配额制招生计划对于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交流具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没有降低高等教育的质量,相反其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文化更加多元化。因此,配额制招生计划是一项能使弱势群体与社会整体素质相融的政策,这对于实现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实行早期干预计划并完善大学奖、助、贷制度。针对以上家庭收入对于学生的影响,联邦和州以及一些社会组织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解决。第一,实行早期干预计划。第二,完善大学奖、助、贷制度。早期干预计划的实施主体主要是美国和民间组织,其主要是针对因为各种因素影响而处于弱势的学生群体,其中家庭收入低的学生是其资助的主要组成部分。该项计划主要从三个方面提高弱势群体的竞争力。其一,通过课外辅导的方式提高其学术水平。其二,资助其参加相关课外活动以提高其综合素质。其三,提供大学入学前辅导,帮助其树立信心,以提高弱势群体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该项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果,削弱了经济因素对教育公平的影响,使一部分弱势学生进入著名大学。
五、结语
为了削弱家庭收入对于学生入学选择的影响,美国联邦、州、大学以及跟教育相关的社会组织建立了完善的奖助学金和入学贷款制度。对于弱势群体学生的资助其主要是通过直接资助、勤工俭学以及入学贷款等方式进行,通过这些形式减少了弱势群体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学生不再过分考虑家庭收入的现实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天赋从现实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教育朝着更为科学和公平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美]鲍尔斯.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M].王佩雄,译.上海:上海出版社,1900.
[3]唐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旭,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5]郑若玲.我们能从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借鉴什么[J].东南学术,2007(3).
[6]张玉.美国高等教育“肯定性行动计划”政策价值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6).
作者:王鑫 马广超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