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策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今天是春节后上班第二天,我们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大会,以此作为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举行的第一个专题会议,这充分表明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民营经济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民营经济在浙江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充分表明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清形势、提高认识,肯定成绩、激发干劲,明确任务、狠抓落实,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过一会,夏宝龙同志还要就这项工作作具体部署,各地各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突出贡献
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显著特征和突出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生力军,成为扩大就业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最大来源,成为浙江由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的主体力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浙江改革开放的发展史,就是浙江人民的创业创新史,就是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史。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回顾世纪之交以来,张德江副总理在浙江工作期间,为推进民营经济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赞扬民营经济“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他到中央工作后,还特别强调民营经济一定要“把根留住”,做强实业。副主席在浙江工作期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八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常深入民营企业调查研究,及时为民营经济发展指明方向、排忧解难。特别是2004年2月,习主持召开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作了“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的重要讲话,科学界定民营经济概念的内涵,充分肯定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真分析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飞跃,再创浙江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优势。会后,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民营经济新飞跃的若干意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促进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鼓励民间投资的有关政策意见,研究制定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加大扶持力度,破除体制障碍,营造良好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民营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省民营经济总量预计达到1987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62.1%;限额以上投资8563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9.9%;外贸出口1299亿美元,占全省总量的60%。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实力稳步提升、结构逐渐优化、活力不断增强、开放持续扩大、贡献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工作同步推进、不断加强的良好局面。
第一,民营经济实力稳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积极克服资源要素环境制约,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推动企业生产经营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2004—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从11649亿元增加到27722亿元,增量的60%来自于民营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4115亿元增加到10397亿元,增量的46%来自于民营企业;限额以上投资从5384亿元增加到11542亿元,增量的61%来自于民间投资;外贸出口从581亿美元增加到1800亿美元,增量的66%来自于民营企业。可以说,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始终是拉动我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第二,民营经济结构逐渐优化。近年来,我省广大民营企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决策和部署,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品的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高技术企业有75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19%;民营装备制造企业19000多家,实现增加值占民营工业增加值的42%;在新增服务业企业中民营企业比重超过60%。在所有竞争性行业和许多公共领域,民营经济都有涉足并发挥了主体作用,成长出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涌现出如万向集团、正泰集团、吉利集团、华立集团等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第三,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我省广大民营企业努力克服家族制的局限,积极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大力加强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组改造企业,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和上市步伐,促进了私人资本社会化,使一大批私营企业转化为社会化企业。截止去年底,我省283家上市公司中有232家民营企业,占全省上市公司的82%,累计通过证券市场首发募集资金1483亿元,占全省上市公司首发金额的80%,在全国各省区市遥遥领先。这不仅为民营企业发展募集了资金,更重要的是推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同时,许多民营企业加强与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的互动合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局面。
第四,民营经济对内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近年来,我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号召,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在境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2004—2011年,我省民营企业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7.5%,高于同期全省外贸年均增速7.3个百分点,占全省外贸进出口的比重超过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全省外贸进出口的第一大经营主体。目前,浙商遍布世界各地,在外浙商有750多万人,其中有600多万在全国各地,投资近3万亿元;有150多万人分布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年,我们积极实施“省外浙商回归工程”,鼓励浙商回归创业反哺家乡。去年10月,我们还召开首届世界浙商大会,提出要“创业创新闯天下,合心合力强浙江”,得到广大浙商的积极响应。目前,共吸引省外浙商回乡投资创办企业2630家,为浙江带回了990多亿元的实际投资以及宝贵的智力资源。
第五,民营经济社会贡献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省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充分发挥增加就业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踊跃参与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光彩事业和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等活动,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为我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2004—2010年,全省新增民营经济就业人员474万人,占全部新增总量的66%。“十一五”以来,浙江各类慈善组织筹募善款超过100多亿元,其中80%来自于民营企业。浙江率先制定下发了《关于深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第六,民营经济党建工作全面加强。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特别是去年省委专门成立“两新”工委,全面开展“双强争先”活动和“活力和谐先锋”行动,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切实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围绕中心发挥带头作用。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组建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突破19万家,党组织组建率达到56.4%,极大提高了党组织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发挥了有效保障作用。回顾近年来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践,有许多认识和体会值得我们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深化发展。一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贯彻“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紧密结合浙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坚持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鼓励支持创业创新,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三是坚持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帮扶,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积极转变政府职能,鼓励民营经济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坚持世界眼光、开放发展,遵循经济规律,尊重企业选择,真心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真情感召浙商回归投资兴业,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的开放发展水平。五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为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家的引领作用,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吸纳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鼓励民营企业家和各类人才适应新形势、学习新本领、开拓新境界、再创新业绩。
二、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进入了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要求,我省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
第一,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带来的机遇。持续多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造成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经营困难甚至破产倒闭,这为我省民营企业“走出去”并购企业、收购品牌、招揽人才、建立营销网络等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发达国家为防止经济萧条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宽高技术出口限制,一些一流人才也会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这为我省民营企业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引进高端技术、高端装备和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新兴市场国家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且与我省经济存在较大的互补性,这为我省民营企业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加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第二,发展阶段变化带来的机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趋于同步、快速推进的时期;我省人均GDP已超过9000美元,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入了全面提升的时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都将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这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也为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商机。
第三,实施“三大国家战略”和“四大建设”带来的机遇。去年,我们谋划和争取国家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和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先后得到国务院批复。这是中央基于全国区域发展总体布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十二五”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同时,我省还在2009年作出扎实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重点推动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42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扶持146家工业龙头企业、建设14个产业集聚区和40个服务业集聚区,推进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等重大平台建设。这些战略举措的深入实施,将为民营经济提供新的发展空间。
第四,贯彻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机遇。这几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两个政策性文件,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专门用一个章节阐述如何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明确提出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文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去年,国务院针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出台了9项金融财税措施;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新36条”意见,抓紧出台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等领域。同时,我省也先后制定出台了扶持中小微企业、支持浙商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和实施办法。这些导向明确、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举措,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省民营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宏观形势严峻复杂带来的挑战。当前,国际市场低迷、贸易摩擦加剧,欧美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加深,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节能减排形势更趋严峻,特别是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将长期并存。这使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更趋严峻。二是资源要素约束加大和成本快速上升带来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和节能减排硬约束的强化,我省民营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遇到了用地难、用电难、用工难、融资难,以及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等问题,使那些靠“拼资源、拼环境、拼价格”的民营企业面临生存的考验,迫切要求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中求生存、谋发展。三是民营经济先发优势弱化带来的挑战。近年来,兄弟省市都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力度很大的政策举措,在一些领域抢占民营经济发展先机,特别是在大力扶持本省市民营企业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举措吸引一大批浙商落户当地投资兴业,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尤其是这几年,同处长三角地区的江苏、上海的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江苏省民营经济总量、民间投资总额、民营经济上缴税收等指标均超过浙江。在“2011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上,浙江虽说有144家民营企业入围,连续第13年居全国省区市首位,但入围企业数量近年来持续下降,已由2006年的203家下降到2010年的144家。四是民营经济结构调整缓慢带来的挑战。从产业层次看,我省多数民营企业从事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长期处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从企业结构看,民营企业中大企业数量偏少、体量偏轻,对广大中小企业带动性不强。从治理结构看,不少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管理模式、营销方式、激励机制等与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企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总之,我们要正确分析和把握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有利条件,增强信心,抢抓机遇,又要看到不利因素,自加压力,加快转型,妥善应对各方面挑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推动民营企业大发展大提升。
三、明确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突出“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按照“调结构、抓转型,重投入、兴实体,强改革、优环境,惠民生、促和谐”的总体思路,着力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增强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我省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省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主要任务是:
第一,着力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发展。民营经济是我省经济的主体。加快民营经济结构调整,是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对民营经济自身来说,解决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根本在于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转型升级。要着力优化民营经济产业结构,更加注重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优势产业融合互动、创新发展,加快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抗风险、稳增长、强实力。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坚守实体经济,进一步夯实实体经济基础。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民营骨干企业,引导其走高端化、品牌化和国际化之路,形成一批带动力大、辐射面广、国际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扶持和发展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做精做强,尽快形成大中小企业梯次结构、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三大国家战略”和“四大建设”,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资本优势和机制优势,不断拓展民营经济发展新空间。
第二,着力在增强内生动力和提高素质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破解资源要素和环境制约、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我省必须长期坚持的核心战略,也是民营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参与组织实施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和关键领域联合攻关,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各类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向民营企业开放,推动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共同建立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加大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构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数据库和公共科技服务系统。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强化民营企业质量、标准化和计量等基础管理工作,积极培育和发展区域品牌,推动企业由无牌、贴牌向有牌,由有牌向名牌转变。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探索创新商业模式,着力培育一批以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为依托的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推进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建设。要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制度创新,建立健全“决策科学、公开透明、产权清晰、自我约束”的内部治理结构。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治理结构和决策管理机制。积极培育和规范发展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产权和股权交易提供服务,推动民营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企业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家素质的提升。当前,我省许多民营企业已进入“掌舵人”代际传承、新老更替的重要阶段。要加快培养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鼓励新生代民营企业经营者加强学习、开阔视野、提高能力,并在实践中磨练和积累才干,建设一支具有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能力的“创二代”企业家队伍。
第三,着力在“走出去”、“引进来”互动融合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开放发展。当前,世界经济治理机制面临重大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孕育重大突破,国际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我们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积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实施更加主动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要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化背景下优化配置生产要素,不断拓宽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走出去”步伐。加强新兴市场的拓展,调整外贸结构,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保持我省民营企业出口的稳定增长。要抓住当前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新机遇,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重点加强品牌收购、研发中心、营销网络和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强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经营的咨询、指导和信息服务等,帮助民营企业防范投资经营风险。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内区域交流与合作,有序“走出去”到省外建设经贸合作区和产业园区,并鼓励把研发机构、高端制造、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留在省内。要进一步加强“引进来”工作,大力引进我省亟需的新兴产业项目、高端技术和装备以及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和鼓励省外浙商回归创业、投资兴业,努力实现“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第四,着力在节约集约和绿色发展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集约发展。推进民营经济集聚集约发展,是破解资源要素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块状经济是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形态,是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方式。要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按照高水平开发、高强度投入、高密度产出的要求规划建设好各类园区,使之成为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核心区。大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加强专业化配套协作,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提升集群品牌竞争力。资源节约、生态环保是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内在要求。要按照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生态浙江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不断增强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鼓励应用节能新技术新产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绿色企业创建行动,继续深化结构减排、科技减排等措施,有序推进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加快解决行业性、结构性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停劣上优”、“腾笼换鸟”,鼓励民营企业发展“优、新、高、特”产业。坚持“以亩产论英雄”,鼓励民营企业强化土地节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第五,着力在提升质量诚信和强化社会责任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和谐发展。注重质量、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民营企业要把追求经济效益和实现社会效益结合起来,坚持质量立业、诚实经营、公平竞争,走敬业、诚信、守法的发展道路。要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基础工作,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等法定义务。要完善企业质量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记录,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民营企业还要有履行社会责任更高的追求。总书记在2004年全国工商联的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希望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以强国富民为己任,坚持勤劳致富和依法经营,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指明了方向。民营企业要积极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自觉维护劳动者权益,落实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集体协商机制。切实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慈善公益事业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加强和改进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
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级各部门要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狠抓落实,切实把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开创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新局面。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对于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实现“十二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里要建立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新情况,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考核督查,加强统计分析,适时研究出台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总结推广民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各地要按照中央和省里的有关决策和部署,及时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抓好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各项政策的落实。省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二要切实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精神,进一步清理限制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消除体制性障碍,做到“非禁即入”。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引导扶持作用,重点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制定标准、创建品牌,以及面向民营企业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平台与载体建设。建立健全地方金融支持体系,以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民营企业贷款难和贷款成本高为重点,积极推进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在我省形成金融创新能力强、融资便利、金融产品交易活跃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以及财富管理机构全、投融资渠道多、财富管理服务优的“民间财富管理中心”,为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人才保障,加快培养和引进适应民营经济发展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提高民营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和整体素质。统筹解决民营企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用水等问题,优先保障产业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和节能环保型的企业需求。三要切实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深化审批制度改革,继续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时间,建立健全“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优化商务环境,降低企业商务成本,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政策,修订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地方性法规,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司法公正,切实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市场经营秩序,坚决制止各种不正当竞争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违法经营活动。进一步优化舆论环境,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大力营造尊商、亲商、兴商的浓厚氛围,形成各方共同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的良好环境。四要切实加强民营经济党建工作。要加强民营企业党组织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努力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面,更好地发挥党组织在推动企业发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和谐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深化“双强争先”活动,全面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标准化,深入开展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展评活动,积极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群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工会、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利。要从政治上关心爱护民营企业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民营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努力开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新局面。最后,我再部署一下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工作。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关于“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有关要求,省委、省政府决定今年上半年采取省市县乡四级联动方式,在全省开展以“进村入企、助推发展、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大走访活动,以此进一步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兴起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访民情、办实事、抓落实的高潮。通过“进村入企”大走访这个载体,统筹推进今年深化作风建设各项工作,包括以“三实三强”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示范行动”、各级领导干部大接访工作、党政机关“比学赶创”活动和“百组”调研服务活动等。这项工作已经省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和省委常委会议讨论,近日将正式下发文件,全面启动这项工作。为了精简会议、提高效率,借今天这个大会,我就开展这项工作谈三点意见。
第一,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开展以“进村入企、助推发展、强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大走访活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要求,按照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和全国政法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围绕深化创先争优活动,以“进村入企、助推发展、强化服务”来体现“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示范行动”,巩固和发展深化作风建设活动成果,着力摸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强责任、强服务、强效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努力解决基层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全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做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决策在一线落实,努力把中央的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为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的召开营造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必然要求;是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基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确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多年来我省在作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使之制度化、系统化、长效化的必然要求。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目标要求是:在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前,集中5个月左右的时间,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组织各级干部深入到全省3万个行政村和上万家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做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两深入”,所有行政村和困难企业“两覆盖”,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双服务”。在此基础上,摸清情况、汇总分析,发现典型、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增进感情,从而建立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联系基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强化群众观念、增强服务意识,通过点上“解剖麻雀”来研究面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努力在实践中提高直接联系群众、服务基层的能力,提高发现问题、解决矛盾的能力,提高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民风聚民心。
第二,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总体安排和重点内容围绕“进村入企、助推发展、强化服务”,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具体工作:一是进万村、访农家。省市县乡四级领导干部和所属机关部门干部整体联动,把全省3万个行政村都走一遍,县乡两级特别是驻村干部要对所有农户都走访一遍。通过走村入户,体察民情、记好民情日记,掌握当前“三农”工作情况,做好信访接访和服务基层群众工作。每位省领导主要到个人联系的县(市、区)去,走访当地2个以上的行政村。市县领导一般走访2—3个村,乡镇干部按分工走访所属所有行政村。各级干部走村入户必须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吃住不要求在村里,做到为民不扰民。二是进万企、解难题。主要是省市县各级领导干部带队走访上万家有关企业,与上半年的“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有机结合,重点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登门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要重点走访目前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的企业,了解企业克服困难的思路、举措和对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尽力帮助企业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同时适当走访一些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具有特色优势的企业,以及生产经营好、转型升级取得突出成效的企业,“解剖麻雀”,总结经验,实打实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原则上每位省市县领导干部走访2户以上企业,也可以结合到个人所联系的企业进行走访调研。三是建立省市县三级领导直接联系产业集聚区、年度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制度。其中,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由省领导负责联系,了解开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意见,推进工作落实。建立“联系领导检查督促,牵头联系单位负责,有关单位合力推进”的省领导联系省重大项目(重点产业)机制。初步考虑今年先选择45个省重点项目,每个项目由1位省领导联系,由1个省级单位具体负责协调,配备精干工作班子,抓好项目推进的指导、协调和督促工作。市县两级也要从实际出发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四是开展领导干部下访接访活动。根据中央关于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具体部署,重点抓好全国“两会”、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和党的十八大这3个重要时间节点的信访工作。上半年省级领导干部的下访接访工作结合“进村入企”一并进行,当面听取基层群众的诉求。下半年适当时候再专门安排省级领导干部集中下访接访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积极参加接访群众工作,切实承担领导责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五是开展“两排查一促进”专项活动。以行政村和困难企业为重点,组织开展“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和公共安全突出问题,促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完善落实”活动,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政治性事件、非法聚集事件、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和暴力恐怖事件。这项工作由省委政法委负责作专题部署。六是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专项行动。这项工作我们已经开展几年,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上半年,省级机关的“双服务”活动主要结合“进村入企”一并进行。各市县对此也要作出具体安排,努力形成三级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七是开展省级机关“改善发展环境”百组调研活动。由省政府各部门组成上百个调研组,厅局领导带队,抽调精干力量,深入基层重点调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务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商务环境、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建设情况,研究提出促进发展环境改善的对策建议和工作举措,努力巩固和发展鼓励创业创新、推进科学发展的良好局面。八是在宣传文化系统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推动“走转改”常态化。围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牢牢把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及时宣传来自基层的鲜活经验和先进典型,切实加强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正确引导,弘扬主旋律,把握主导权,占领主阵地。
第三,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工作要求开展这次“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联动性强、覆盖面广、时间段比较集中,涉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个部门,调动了全省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一定要深入谋划、精心组织,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真正做到领导带头、广泛参与,求真务实、解决问题,统筹兼顾、搞好结合,建章立制、巩固成果。省委常委会议和省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在对这项活动进行研究和讨论时强调,省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帮扶企业、解决难题,建立相关联系和责任制度,推进重点工作的落实。各市县乡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从实际出发制定工作方案,有效整合工作力量,有效整合类似活动,有效整合相关工作,切实避免扰民和增加基层负担,力戒形式主义和做表面文章。要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分工负责、联络沟通、信息报送、情况汇总和分析研究以及问题处理等方面工作制度。省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和汇总分析,切实抓好专项督促检查,力求大走访活动取得实际成效。各有关部门要注重结合,把“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与“领导干部创先争优示范行动”、“千局万站优环境促发展落实年”活动、党政机关“比学赶创”活动、“对标创标”行动、“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年”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深化作风建设各项主题活动、各个方面工作的强大合力与浓厚氛围,切实避免各项活动的简单叠加和重复进行。各有关部门还要联系各自职能,积极参与大走访活动,把这项活动与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各项工作在基层的全面落实。要严格工作纪律。各级干部“进村入企”必须直接到点,不搞层层陪同,不干扰地方工作,不给基层添麻烦,不干预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同时还要做到“五不准”:不准接受所走访村和企业的吃请和报销开支,不准收受所走访村和企业馈赠的有价证券或礼品(包括土特产),不准参与公款娱乐消费,不准做违背群众意愿、侵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不准搞层层陪同和迎送。要进一步加强对“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的舆论宣传,积极宣传来自基层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宣传“服务企业、服务基层”取得的实际成效,努力营造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创先争优、真抓实干,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