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两岸农产品贸易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指数选择巴拉萨(Balassa,1965)[7]最早提出用RCA来衡量一国在某产业或产品贸易上具有的比较优势,其公式为。式中,Xia是国家i在产品a上的出口,Xwa是a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由于本文只考察农产品,这里把Xit定义为i国在t时期的农产品总出口,Xwt为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农产品总出口。该指标反映了一国对某一产品的出口相对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比较优势,剔除了国家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能很好地反映产品的相对优势。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广泛采用。一般认为,RCA大于2.5表示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1.25~2.5之间表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0.8~1.25之间表示具有中度的比较优势,小于0.8表示不具备比较优势,处于比较劣势状态。RCA指数的取值介于(0,Xw/Xi),[8]其上限值Xw/Xi随行业和国家的不同而不同,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RCA指数的分界值为1,其上下限关于分界值是不对称的,且其均值要比中位数大,于是在分析动态比较优势时,相对于极小值,RCA指数的极大值会被赋予更大权重。为此经济学家尝试多种方法对RCA指数进行改善,Fagerberg(1995)[9]建议调整RCA指数,以使之具有对称性。Dalum和Laursen(1998)[10]提出用数值1来做调整,得到对称的显示性比较优势(RSCA)指数。根据(2)式算出来的RSCAia指数取值为[-1,1],如果RSCA>0,则表明i国a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若RSCA<0,则表明i国在a产品上不具比较优势。RSCA指数既保留了RCA的经济含义,又与RCA指数具有一致的比较优势测度效果,故本文将采用RSCA指数。
(二)研究方法1.散点图散点图可以粗略地判断出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是否转移,直观地做出比较优势变化的判断。何树全(2008)和向艾(2012)用此方法对中国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做了分析,得出中国农产品贸易模式较稳定的结论。2.非参数核密度估计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由ProudmanandRedding(1997)[11]首次应用于贸易模式动态研究中,该方法不利用数据分布的先验知识,不作任何假定,是从数据本身出发对其密度进行估计。因此核密度曲线描述变量数据自身的数字特征和分布情况,可以更细致地分析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在总体上对比较优势动态进行考察。
(三)数据说明现有对农产品贸易动态比较优势的研究中,多以SITC二分位、三分位数据为基础,局限于产业层次,未能深入到产品层次。本文以高度分解的HS四分位数据为基础,将对农产品贸易的研究细化到产品层次上,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的专业化指数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进而更好地反映所需研究的问题。对于贸易模式动态的研究,一般至少要选取10年以上的贸易数据,因为贸易模式结构在短时间内会有延续性,短期内变化不明显,故研究的意义不大。故本文选用2001—2012共12年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在国际通行的商品分类标准中,选用WTO在HS体系下指定的农产品分类标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HS分类体系前24章(HS01-HS24)作为本研究的农产品范围。本文所用数据来自国际贸易中心数据库(InternationalTradeCentre),所有数据均选取了HS(2002)四分位数,样本大小会在具体分析中再做说明。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我们先从总体上分析研究大陆农产品贸易、台湾农产品贸易以及海峡两岸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变化,再从农产品各细分类别的角度深入分析HS01-HS24农产品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变化。
(一)大陆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本研究对大陆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中,选用了2001—2012年HS(2002)分类四分位数的196个农产品样本。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散点图粗略地判断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动态比较优势状况。图3是分别以2001和2012年大陆农产品贸易的RSCA指数为横坐标和纵坐标做出的散点图和回归曲线,RSCA=0的两条虚线是对应年份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的分界线,整个图由它们分为四个象限:若点落于第一、三象限,表明比较优劣势没有发生转变;若点落在第二、四象限,则说明比较优劣势发生了转变。更详细地说,对于落在第二象限的点,产品贸易有改善,从比较劣势向比较优势转变;落于第四象限则表示产品贸易状况恶化,由比较优势转变为比较劣势。相对图中45°线的散点图分布,进一步说明了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动的趋势。落于45°线上方的点表示比较优势有改善趋势,反之,有恶化趋势。图3大陆农产品的RSCA指数散点图中,绝大部分农产品的RSCA指数散点都落在了第一、三和四象限,而且大多数都处于45°线以下,说明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的比较优势在恶化,从第四象限的散点来看有不少农产品已经由比较优势转变成比较劣势,而第二象限中由比较劣势转变成比较优势的产品却寥寥无几。从核密度估计图中可以更细致地观察农产品贸易总体上的动态比较优势变化。图4显示,2001年大陆农产品的RSCA指数大致呈双峰分布,左侧波峰较为陡峭,说明大部分农产品的RSCA指数集中在-0.8附近,不具有比较优势;右侧波峰比较平缓几近消失,说明有少部分产品的RSCA指数是集中在0.5附近,相对具有较高的比较优势。2007年的农产品RSCA指数分布已经呈现明显的单峰状,左侧峰度更加陡峭同样集中在-0.8附近,而右侧波峰已经消失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指数越来越稀疏。2012年的指数分布与2007年几乎一致,左侧峰度更高,指数值在向极小值收敛。这说明大陆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在趋于恶化,农产品出口贸易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即贸易出口越来越专业化。下面我们再来用统计检验来验证2001—2012年的农产品贸易变化的显著性。首先设定原假设:2001和2012年RSCA指数没有显著差别。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验证,得到两个指数向量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的p值小于0.01,拒绝原假设,大陆农产品的RSCA指数分布形态变化显著,从而从统计上说明了大陆农产品贸易的比较优势动态变化的显著性。通过对HS01-HS24章农产品RCA指数的计算,可以在更细致的层次上分析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类别。如表3所示,列出了8个年份各章农产品的RCA指数的具体变化。观察得出,HS03(鱼及其他水生动物)、HS05(其他动物产品)、HS07(食用蔬菜、根及茎块)、HS14(编结用植物材料)、HS16(肉及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HS20(蔬菜、水果和坚果)这六章农产品在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其中HS03具有中度比较优势,其他五类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但是从图5这六章农产品指数的趋势图可以看出,RCA指数几乎均呈逐年下滑趋势,虽然这六章农产品具有比较优势,但是正在逐步下降。较明显的,HS09和HS12从2001年具有比较优势发展到2012年已经基本不具有比较优势。
(二)台湾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在对台湾农产品贸易的分析中,我们选用了2001—2012年HS(2002)分类四分位数的164个农产品样本。图6显示,几乎所有农产品的RSCA指数散点都落在了第三象限,说明台湾农产品贸易总体上比较优势很弱,只有HS0301、HS0303、HS0505、HS1503、HS1903五种农产品落在了第一象限,具有较强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相对稳定。所有的散点几乎均匀地落在45°线上下两侧,故台湾大部分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且贸易模式相对稳定。从图7观察2001、2007和2012年RSCA指数的核密度估计分布图可以看到,在2001—2012期间台湾农产品RSCA指数的分布形态相对稳定,呈明显的单峰分布,波峰较为陡峭,大多数农产品的RSCA指数集中在-0.9附近。然而,与2001年相比,2007年指数分布的波峰更为陡峭,指数值在向极小值收敛,台湾农产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越来越少,于是农产品出口的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到2012年RSCA指数分布的峰度有下降,但分布形态几乎未发生变化,预示着台湾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有改善趋势。从表4来看,台湾农产品中只有HS03(鱼及其他水生动物)和HS05(其他动物产品)两章农产品在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其中HS03具有中度比较优势,HS05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其余各章农产品具有很弱甚至不具有比较优势。
(三)两岸双边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变化在本小节的研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农产品中选用了2001—2012年HS(2002)分类四分位数的119个农产品样本,台湾对大陆出口农产品中选用了115个农产品样本。从图8观察2001、2007和2012年RSCA指数的核密度估计分布图,2001年指数分布呈明显双峰形态,但是左侧峰度较陡峭右侧较平缓,随着时间的推移左侧波峰趋于平缓而右侧则趋于陡峭,说明大陆对台湾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在上升,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增多。从图9可以看出,台湾对大陆农产品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从RSCA指数分布峰度观察到13年间的出口集中化程度下降特别明显,比较优势趋于改善。
(四)两岸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动态演化的成因如前所述,入世后大陆农产品比较优势总体上趋于恶化,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加入WTO,农产品进口放开,关税的大幅削减以及配额管制农产品市场准入机会的扩大,使得农产品贸易由1984年以来的持续顺差到2004年首次出现逆差。二是国内供求的影响。国内经济发展,对农产品原料进口需求不断增加,而由于城镇化发展,农业用地不断减少,造成粮棉油等重要农产品的需求与供给上存在很大缺口,如粮谷、大豆、棉花、畜产品等农产品都呈现净进口的态势,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三是国际上针对中国农产品的贸易壁垒(如TBT、SPS等非关税壁垒措施)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四是近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人民币持续升值带来的农产品出口成本增加使得农产品出口压力重重,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使得农产品外部需求下降。
究其深层原因,还是我国尚未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不断被削弱。台湾农业发展经历了“以农补工”到“以工补农”的过程。前者分三个主要的阶段,一是农产品短缺时期,追求技术和劳动密集效益阶段(1950—1955年);二是主要农产品自给有余、追求价值效益的阶段(1955—1960年);三是充分发挥国际比较优势、追求市场(份额)效益的阶段(1960—1965年)。经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台湾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呈现出较大的比较优势。1963年,台湾洋菇芦笋出口占世界市场60%的份额。同年,国际糖产量大幅下降,价格飙升,而台湾甘蔗却大丰收,食糖出口一年就盈利400亿美元。糖和洋菇芦笋几乎统治了欧美市场。香蕉、凤梨等农产品在国际上也具有比较优势,就此建立了农业经济作物出口基地和品牌,农业成为台湾外汇积累的最基础性产业。由于有了外汇,大约在1965年开始,政府将钱投入纺织工业、化工业,台湾很快走上了工业化之路,经济起飞了,农业劳动力、资本不断向工业转移,工业的盈利能力强,导致农业不断衰退,台湾开始进入以工补农阶段。
台湾农业有过辉煌,但终究受区域限制,土地稀缺,农业规模较小,加上台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其农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台湾随大陆相继加入WTO后,市场放开,国际廉价农产品不断进入台湾市场,农产品逆差不断扩大。两岸三通及ECFA签署后,大陆在农产品方面对台湾放开市场,单方面让渡利益,台湾却对本地农产品市场严加保护,在这种不对等的开放政策下,台湾农产品比较优势有改善迹象,贸易模式比较稳定。五、结论与启示根据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总体上看,两岸农产品贸易在总体贸易中的占比较低、贸易规模偏小。ECFA的签署大大促进了两岸农产品贸易发展,与两岸总体贸易中大陆持续逆差相反,大陆在两岸农产品贸易中持续出现顺差。大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恶化,在统计期间内大陆很多产品已经失去了比较优势,农产品出口贸易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上,大陆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减弱。台湾农产品基本上不具有比较优势,只是2007年以来有改善趋势,但出口贸易仍然集中在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上,贸易模式相对稳定。在海峡两岸的双边农产品贸易分析中,大陆对台湾出口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在呈上升趋势,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增加,出口专业化程度在降低。而台湾对大陆农产品贸易则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在统计期间出口专业化程度明显下降,比较优势趋于改善。
虽然从比较成本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的角度来看,台湾农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劳动力、土地要素相对稀缺,造成当地农产品不具有比较优势,但不能就此否认台湾农业的先进和发达。台湾农业经过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30多年的发展,经由台湾政府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已走过传统农业阶段,目前已进入休闲农业、精致农业、现代农业阶段。这一阶段更加重视农业的质量和外延拓展,注重产业化经营和更高的经济效益。这种现代农业的先进和发达主要体现在台湾农业的先进生产理念、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业并不仅仅是局限在第一产业内发展,而是将其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走融合式发展道路,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农艺展示、农业教育、休闲活动、餐饮、民俗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生存环境,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台湾农业的科技水平较高,表现为台湾农业品种的改良、栽培技术、农业机械、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研究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台湾农业的管理经验也很值得借鉴,表现在农会组织在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素质、开拓产品市场、推广农业科技、提供金融和保险服务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两岸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处于弱势,但两岸农业各有自己的优势,完全可以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大陆相对台湾土地资源丰富、市场规模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农业的经营理念比较落后,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下,缺乏组织和有效管理,因此,可以借鉴或引进台湾农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大陆在许多省市先后建立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就是两岸农业合作的有效探索。有些已经成为了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如福建漳浦台创园核心区的兰花种植企业,通过组培育苗,大棚、喷灌、滴灌等现代设施进行农业种植,利用设施控温调节产期,成功培育高品质的兰花,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而漳平台创园的茶园全部实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施用有机肥,茶叶加工全部使用从台湾引进的先进机械设备,有效保证了茶叶的品质,产品出口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江苏昆山星期九休闲生态农庄则是台湾观光农业的版本,是以发展较早、经过市场检验的台湾农场为蓝本,博采众长,打造出的一个放松身心、享受快乐的“生态果林”,目前成为内地规模最大的农庄,并已拓展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的交流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后,在ECFA框架下,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有特色的产品进行两岸合作,引进台湾优良品种和栽培技术,如没有适宜种植的台湾品种,则可以引进台湾的农产品加工技术,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生产率,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作者:谢国娥王凤玲杨逢珉单位: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