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旅游经济协同发展范文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旅游经济协同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旅游经济协同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乡村振兴战略与民族旅游经济协同发展

摘要:中国除了主体民族汉族以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黑龙江省包括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等5个人口较少民族。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七大战略之一,是解决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慢的重要手段,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重大意义。乡村振兴背景下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同质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文化传承弱、缺少发展意识和居民参与度低的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提出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生态保护、增加传承力度、增加居民凝聚力、管理过程公开透明等解决措施,最大限度地带动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居住环境,增加居民收入,建设美丽新农村。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人口较少民族;旅游经济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时代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黑龙江省包括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等五个人口较少民族,形成了以桦树皮、兽皮和鱼皮为主要制作原料的“三皮文化”,“三皮文化”是黑龙江省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有助于黑龙江省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文化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促进文化旅游业绿色发展,形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基本情况

在55个少数民族中,以俄罗斯族、保安族、赫哲族等为代表共同构成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他们大多居住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黑龙江省包括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在内的五个北方人口较少民族,五个民族居住地大多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适宜发展乡村旅游,在赫哲族、鄂伦春族等地旅游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以“三皮文化”为代表的多项文化被加入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是黑龙江省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数量情况除了汉族以外,全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以1990年人口普查(10万人以下)为标准,全国共有22个人口较少民族;以2010年人口普查(30万人以下)为最新标准,全国共有28个的人口较少民族,总数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数的1/2,大多集中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在以上28个现有民族中,黑龙江省包括5个,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民族文化族游的先天优势。

(二)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情况

(三)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旅游景区黑龙江省包括国家3A级旅游景区:饶河四排赫哲风情园;国家级首批乡村旅游示范点、赫哲族地区著名的4A级景区:敖其湾赫哲族旅游区;省级民俗风情旅游地:黑河市瑷珲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之一的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民族乡;全国城市唯一的达斡尔族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等旅游胜地。

二、乡村振兴与民族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意义

(一)发展旅游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属于无形贸易的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等特点,发展旅游业对调整产业机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前,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主要进行第一产业的生产,以渔猎为主的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的鄂伦春族、以狩猎和畜牧为主的鄂温克族、以畜牧业为主的俄罗斯族、农牧渔猎兼容的达斡尔族;新中国成立以后,五个人口较少民族的产业结构逐渐发生改变,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餐饮业逐渐成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交通运输业的改善、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华旅游,少数民族居住地环境条件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发展旅游业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乡村振兴对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1956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主题;2008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应运而生。基于新农村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深度研究当代农村发展情况,2017年党的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发展从新农村建设正式迈入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其发展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省政府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扶持资金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理念与旅游业的五大发展理念相契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三)实现乡村振兴和发展民族旅游符合国家发展趋势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居住地地处偏远,主要从事农林牧渔的生产活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有助于改善民族地区居住环境、引进农业现代化技术、增强居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活的需要,生活压力大、生活负担严重等问题的产生,使都市年轻男女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释放,发展民族旅游业,传承少数民族地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有效地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增加民族凝聚力,提高大国形象,实现乡村振兴和发展民族旅游符合国家发展趋势。

三、乡村振兴与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情况落后,严重阻碍五个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省内民族聚居地先后从事旅游产业发展,与自然环境条件息息相关,冬季的冰雪旅游、夏季的农家乐成为黑龙江省代表性的旅游项目,冬季和夏季成为旅游旺季,在此期间,省内民族旅游区都开展以餐饮、观光为主的旅游项目,旅游项目缺乏创新。五个人口较少民族受粗放型经济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赫哲族和达斡尔族都从事渔猎生产活动,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擅长狩猎,以畜牧业为主的俄罗斯族与鄂温克族生活方式也有重叠,生活生产方式的高度一致,导致五个民族文化差异度小,民俗家庭游在五个民族间都得到发展,依托民族文化和地理因素所开展的旅游业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少数民族旅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劣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严重阻碍其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温室效应的产生,全球温度逐年升高,与水联系紧密的赫哲族人生活受到影响,对水温有严格要求的大马哈鱼、鳇鱼数量减少。以鄂伦春、鄂温克为代表的森林狩猎民族,在长期狩猎、畜牧等生产过程中,土地破坏严重;以畜牧业为主的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现今可供牛羊随意食用的鲜草数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劣,导致有绿色产业之称的旅游业发展受到限制。

(三)高素质人才供应不足,文化传承受到限制随着社会的进步,民族与民族之间沟通交流增多,民族间通婚的现象明显,各民族更难对文化进行传承,赫哲族、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有语言没有文字,达斡尔族有语言有文字,随着时代的变革,原有文字已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失传,缺少文字的记录,文化传承受到严重阻碍。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政策的增加,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高等教育普及率增多,但黑龙江省地处偏远、就业机会少,受过高等教育的顶尖人才大量外流,人才缺失严重。居住环境的改变,以及为提高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素质,黑龙江省五个人口较少民族的新生儿出生率较低,民族人口数量少。中国赫哲族与俄罗斯那乃族同属一个祖先,中国俄罗斯族在元朝时期被称为色目人,后来这部分俄罗斯移民进入中国成为现在的俄罗斯族。受俄罗斯政治、经济、文化、开放程度等方面的影响,最初俄罗斯族受教育程度高,随着先进的教学资源、高素质人才转回俄罗斯境内,外加中国当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低于俄罗斯,俄罗斯族受教育水平逐渐落后,高素质人才数量增加但增速明显低于俄罗斯地区,高素质人才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居住在俄罗斯境内的那乃族,始终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那乃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明显高于黑龙江省赫哲族,赫哲族的居民受教育程度、教学设施条件等都处于弱势地位。

(四)国家扶持力度明显,民族自身缺乏创新发展意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家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强,先后设立“牧区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补助资金”等,颁布《边疆建设规划(草案)》《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等,增加少数民族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数目,创办公费学校,进行危房改造,建立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新建5条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相联结地方的铁路干线,40个大型建设项目安排在少数民族地区等。依靠国家对北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扶持资金和政策,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但一些地区缺乏自身发展意识,缺乏创新。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建立在自身发展意愿上的旅游产业才能得到持久的发展。

(五)基层领导管理不到位,旅游从业人员基本工资低人口较少民族大多采取集中居住的形式,与其他地区联系较少,民族文化发展边缘化特征日益显现,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居住地区基层领导管理不到位,民族群众参与度低,极少部分人自愿加入旅游行业的服务过程中,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基本工资低于其他发达省市工资标准。居民对国家已经下发的有关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扶持资金动向了解少,基层领导管理不公开、不透明。

四、乡村振兴与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旅游经济协同发展路径探索

(一)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关联型产业框架因地制宜,以旅游业为主,充分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适当发展渔业、畜牧业、农业,增强手工艺品制造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黑龙江省五个人口较少民族联系,依靠现有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秉承着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念,加大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居住地之间的联系,将小城镇、小乡村与大城市发展相结合,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乡村振兴与旅游业协同发展。增加游客旅游体验项目,增强产品竞争力,依托“三皮文化”背景,增加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之间手工艺品的多样性、民族性。加大与俄罗斯地区经贸往来,增加那乃族与赫哲族、俄罗斯与俄罗斯族之间交流合作,最大化促进两国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加乡与乡、镇与镇、国与国之间关联度。提高民族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将投入在农业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

(二)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利用少数民族地区先天资源开展旅游业是增加旅游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增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保护环境是前提,发展旅游业是手段,构建最美新农村是目标。调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将旅游业发展建立在环境保护的基础上,适当开展以“生态游+民族游”为主体的旅游活动,增加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游项目,走绿色旅游发展路线。第二,制定完善的生态保护机制,实现生态宜居,改善少数民族旅游区环境卫生状况,展现新农村美好风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环境受保护程度,设立旅游开放区和环境保护区,增强农村空气质量,减少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居住环境、旅游环境。第三,积极发展渔业、林业和农业,增加渔业、林业和农业的附加值,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制作技艺的文化魅力,为游客提供自己种植的粮食,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发展,给游客提供安全绿色健康的餐饮服务。

(三)培养高素质旅游服务人员,扩大区域间交流合作为民族地区提供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环节,第一,政府在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居住地周围增设少数民族学校,增加对学校的基础教学设施投入资金,引进高精尖教学人才,适时开展国际交流学会,增加学生学习科目,重点加大对五个人口较少民族濒临消失的文化遗产的学习内容,培养熟练掌握本民族文化的综合型旅游服务人才;第二,文化传承与发展既需要人的参与,也需要可供学习的书等辅佐材料,因此,对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居民进行集中采访,聘请专门的作家进行现场记录,并保留采访期间珍贵的视频资料,将记录的材料以纸质版书籍的形式保留下来,供全世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的人参考学习,在五个民族区内增加语言学习点,使游客更深层次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文化旅游魅力,扩大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第三,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储备,对五个民族地区居民子女自出生时就提供一些优惠减免政策,大力宣传二胎政策,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人口数量减少的问题,数量上提高旅游服务人员基数,为积极加入民族旅游产业发展的优秀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减轻人才外流现象。

(四)增强民族向心力,增加民族旅游活力缺乏主动性是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决定民族地区旅游业整体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美丽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计划。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是增加民族旅游活力的主要方式。首先,民族文化是祖辈们在长期生活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文化独特性,对于发展民旅游具有先天优势,有助于吸引大量游客来此地旅游;其次,民族文化的产生是人们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体现,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生态文明、环境保护,建立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和民族文化产生之初的观念相符合;最后,开展旅游业,保持民族地区在住房、饮食、服饰等方面的民族特色,增加民族旅游竞争力,增加民族地区旅游经济收入,提高居民日常消费水平,使民族地区居民在为游客提供舒适的旅游体验的同时,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居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得到保证,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才得以增加,居民更乐于发展旅游业。

(五)加强基层领导的公开度,增加旅游服务人员工资水平五个民族地区基层领导要做到民族事情全员参与、全员决定、全员行动,确保每一环节公开、透明,及时开展民族地区乡镇大会,向居民传达国家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指标,对扶持资金的使用征求群众意见,增加居民对领导者的信任度。居民可以依靠国家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颁布的优惠政策、资金支持,减少居民开展旅游服务的成本,增加居民发展旅游带来的净利润,增加旅游服务人员工资。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黑龙江省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增加,有助于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五个人口较少民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具有开展民族文化旅游的先天优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以“生态游+民族游”为主的旅游模式,带动五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经济绿色稳定发展,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美钰,吴忠军,侯玉霞.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扶贫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1).

[2]何星.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的生态化建设———以阿坝州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

[3]范婷婷.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社区教育的发展与比较———以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俄罗斯族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7(4).

[4]方莹.我国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浅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4).

[5]赵强.北方人口较少民族特色游浅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3).

[6]舒展.加强交流与协作积极推动北方民族研究的发展———首届“北方民族发展论坛”综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5).

[7]高文智,陈健,韩福丽,孙晓.黑龙江省共享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及其策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J].林业经济,2018(12).

[8]何成军,李晓琴,曾诚.乡村振兴战略下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发展机制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9]田光辉,赵畅,潘芙萍.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扶贫开发研究———以湖南武陵山片区为例[J].智库时代,2018(1).

[10]周锦,赵正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建设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2018(9).

作者:李响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