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独具价值:彰显和谐人文关怀
在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经济的背景下,生态文明教育是区域旅游经济提升品位的内在需要,其价值指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
(一)中和伦理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质核要求“中和”语出儒家经典《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从这里看,“中和”既指情感意识的中正平和状态,更指由此而成的人与天地万物的有序排列与生长状态。需指出的是,这种有序排列与生长状态,首先是基于人的中正平和状态而言,在此基础上再向外推扩出“天地位”、“万物育”的合理排列秩序。我们可以把这种合理排列秩序的建成称之为中和伦理。在这种动态的中和伦理秩序中,强调的是以主体“我”的完备为排列秩序的起点,但这又不会导致自我中心主义的形成,因为主体的完备是为了指向外在的伦理秩序,以期实现由内而外的价值目标,而这正是中和伦理的价值所在。与中和伦理价值相应,在生态文明教育的质核要求上,两者显示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从生态文明的质核看,它要求“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突出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协同发展和长远规划。在这种关系链中,人始终处于关系链条的核心,并始终作为诸关系的首发者而存在。不管怎样,人作为灵动主体的一方,他总是试图靠近自然、社会以及他人,通过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和谐共存来促成自我的完善,由此亦形成一个由自我———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良性循环轨迹。显然,前后两端的“自我”,内涵已有很大不同。前者是逻辑价值的起点,主动实践的意味居多;后者是伦理价值的满足,它经历了一个价值完善的过程。这种生态伦理价值的前进路线,与中和伦理价值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生态伦理文明教育的实际价值指向就是中和伦理价值观。中和伦理价值要求从主体的人出发架设起人与万物的合理伦理秩序,生态文明教育主张以人为首发要素,通过人的作为实现自然、社会与他人的和谐共存,两者在理论实质与前进方向上是一致的。
(二)审美艺术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表征形式如果说,中和伦理价值体现的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本质规定,那么审美艺术价值则成为生态文明教育的表征形式。这里所说的表征形式,首先是指自然环境赋予人的视觉之美。视觉之美要成为一种审美艺术价值,显然不能着意于外在环境对人的感官的简单投射。毋庸置疑,当原初生态以其天造地设、自然浑成的面貌特征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我们所感叹赞美的,不仅仅是其外在的表面形式,更在于由此而引发的对于人的心灵的启发与思索。进一步说,视觉之美的形成,是出于外在自然对人的灵魂深处的触发,从而导致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的产生。对于人为修饰的旅游区域而言,视觉之美也应该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这样,生态文明教育中关于审美艺术的内容之一,便是建立起外在自然与主体之间的审美渠道。这里所说的建立审美渠道,不仅在于确保外在环境的原初、质朴与优美,也指担保人之心灵对于这种原初、质朴与优美的触机与感应。对于两者来说,是由自然之美荡漾起人之视觉之美,并扩展出人的心灵之美,其间呈现的是一个自然流动并充满愉悦享受的审美艺术过程。作为一个旅游区域,视觉之美固然重要,但最令人期待的则是这个旅游区域所具有的文化蕴涵。这里所说的文化蕴涵,既指在历史变迁中沉积下来的思想体系与观念系统,也指在自然、社会和人之间形成的整体协调氛围;既指具有国家范围的大文化主干,也指独具特色的地方区域文化之支脉;既指已经成熟稳定的定型文化,也指正在形成或将会出现的现在文化与未来文化。文化的多样性内涵,一方面表明文化本身的特殊与丰富,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生态文明教育独有的方向,这个方向就在于采掘旅游区域的所有文化资源,或者形成一种新的旅游文化观念,以期促成该旅游区域审美艺术价值的建立。实际上,文化因子对于人的审美艺术的形成具有全局作用,而且它一旦形成,便具有持久性和深刻性,不会轻易改变。不妨这样说,视觉之美带给人的只是一种浅层次的艺术体验,而文化蕴涵带来的审美享受则是具有广远深度的内心体会。这种文化艺术上的审美艺术价值带有自觉的意义,表现为人文关怀和追求,有时甚至表现为一种灵魂深处的革命,因而更值得去探究。对于生态文明教育来说,这增添了难度,但其意义和作用也正体现在这里。
(三)生态经济价值:生态文明教育的利益诉求生态经济价值作为一个问题提出,首先是基于人和外在环境的不适应。由于人们对外在自然的干预日趋紧张,导致人与自然的问题也日益增多,生态经济价值就是为挽救人与外在环境的不适应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在人与外在环境的互动过程中避免因人类的过度干预而改变外在环境的原初面貌。另一方面,在已经遵循中和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下,我们所说的生态经济价值,亦指生态环境给予人类的某种利益回报。也就是说,生态环境可以满足人们因对它的适度改造而带来的利益需求。人和外在环境的关系,在理论上可以表述为主体和客体的对应。与这种对应相应,则有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之别。所谓主体价值,是指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正面的体现,其合理性的需求得到满足。客体价值则是指外在环境作为一种实际存在,它不是孤立地自我发挥作用,而是在纳入主体的意识范畴和行为实践之后,其自身的属性满足了主体的某种需要。这种满足就包括客体对于主体的物质利益诉求。我们不妨以区域旅游地为例对此稍作说明。当一个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进入到人们的视野,在经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后,这块原生态的自然环境被当作旅游场地呈现出来的时候,其中的物质利益需求可能就成为管理部门的考虑内容。特别是当这块自然环境附有人为加工痕迹并且一开始就被赋予一定经济利益目的时候,这种考虑就显得更为明显而迫切。也就是说,人们是怀着一定的功利目的和经济效率来管理、经营这块自然环境。然而,需指出的是,对于生态文明教育而言,无论是主体价值的满足和客体价值的实现,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贪求“纯功利主义经济效率”,而是基于追求“生态经济效率”。因为在生态经济效率模式下,它强调人类对经济效率的追求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以及生态经济效率的产生过程对良好社会秩序和优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这实际上意味着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应同时兼顾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协调一致。我们主张合理利己的物质需要,也认为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以不损害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生态经济价值才会有适当体现,也才符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和伦理价值、审美艺术价值、生态经济价值,构成了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价值指向,也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伦理方向。就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立场而言,在于主张“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伦理思考的框架内,即要求人们在道德上不仅仅要关爱人,而且要扩展到关心生态系统中的自然事物身上,要对它们予以良知上的尊重,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对待大自然的行为”。生态伦理学的这种基本立场,也正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立场,两者共生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框架。
二、生态文明教育服务区域旅游经济的有效方式:无缝对接、合作双赢
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地位和作用,使得自然、社会、他人与自身既保持属于自己的独特性,又能与诸因素和谐共存,而这正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旨所在。由上可知,生态文明教育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共生于生态文明的的伦理框架,统一于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实践。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立场恰好迎合了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生态文明教育引领和推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在理论上是可能的,在现实中是可行的。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在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首先,确立教育与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无论是生态文明教育,还是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都应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作为首要目标。如前所言,在这种关系链中,人往往因其灵活主动的特性而处于核心地位。这种地位本有利于通过人的活动满足自然和社会的互动,形成一种合理的自然伦理秩序。可是,如果过分强调人的存在价值与利益需要而忽略了自然、社会的实际意义,就违背了生态整体主义原则,导致生态的不平等。这与生态文明教育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立场不相符合。因此,对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而言,必须贯彻生态文明的教育理念,使旅游经济发展有据可循;生态文明教育也不是无的放矢,它必须具有相应的实际内容,同时为这些实际内容提示方向途径。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便在于对人与自然、社会的理性把握,既照顾人的合理需求,又能维护自然的尊严和社会的价值。其次,明确生态文化引领支撑的作用。生态文明教育要给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撑。生态文明教育自身是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文化教育形式,一方面在于浓缩已有的知识精华,另一方面在于产生新的知识领域;而它的输送形式,不仅表现在不同的文化场合,也突出地显现在各种经济安排之中。生态文明教育的提出在时间上虽然是近些年的事,但它所包涵的知识容量却涵盖古今中外,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许多新的边际学问。从其输送形式看,也愈发呈现在各种经济安排之中,区域旅游经济对于文化的内在需求即是其中一例。我们前面提到,当今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的情况,而生态文明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既可以知识浓缩的形式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知识背景和文化熏陶,也可以通过知识创新的形式为旅游经济展示文化发展的前景,同时也能让旅游经济的发展兼具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双重意义,以此避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因文化底蕴不足而带来的窘境与迷茫。最后,重视手段与目的互通共促的功能。要在生态文明教育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手段———目的”的互通性上下功夫。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脱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思想上所表露出来的迟滞与落后,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是思想上的革新与创造;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条区别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适合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以摆脱经济发展的单一形式,而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也是思想上的变革与创新。在思想与经济互为条件的情形下,已很难分清两者在目的上的显明界限。对于实现这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方式,其共有的理论特质和思维行程则更为明显。实际上,在生态文明教育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今天,这种“手段———目的”上的互通性将越发显示出理论意义与现实针对性。
作者:姜赛飞单位:湖南省宁乡县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