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旅游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范文

旅游人才培养战略研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人才培养战略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旅游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为了全面掌握我省各地、各类旅游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状况,总结和分析我省旅游人才开发的特点和规律,从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我们利用一年的时间,在全省旅游产业范围内实施了旅游人才调查统计工作。综合我省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数据的分析情况显示,我省的旅游人才规模和开发现状还处在初期阶段,与整个行业发展的需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和不足。

一、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010年,吉林省实现旅游总收入732.83亿元,同比增长26.20%,占全省GDP的8.52%。[1]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500亿元目标,“实现三年翻一番”。吉林省旅游业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旅游业已经跻身于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行列。快速发展的旅游经济,会接纳更多的人才就业,同时更需要大量的具有旅游市场经济意识、具有专业旅游知识和技能、擅长旅游管理和经营等各类旅游人才。

1.人才规模需求预测

目前,从我省旅游经济发展趋势看,全省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等游客人数仍将保持持续的增长势头,旅游相关企业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一是宾馆迅速增加。为满足一般游客出行、旅游需求的假日平价宾馆的迅速崛起和星级宾馆的增加与服务质量的提高。二是旅游景区、景点数量增长及规模的扩大,同时景区等级的不断提高,需要进一步强化经营管理。三是旅行社数量的快速增加。为满足快速增长的游客需求,未来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仍将得到快速发展。从2008年底开始,预计我省人才增长速度将保持在6%的水平。

2.人才结构需求预测

我省旅游业正步入多元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同初级阶段将发生很大变化,具体体现在人才结构需求变化上。预计未来三年行政管理人才将保持2%的增长速度,经营管理人才将保持9%的增长速度,专业技术人才和服务技能人才将分别保持9%和6%的增长速度。

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及学历层次偏低

我省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整体偏低,高、中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受过旅游专业培养的人才较少。就全省旅游从业人员整体来看,多为中等专业以下学历,占人才总数的70%以上,而具有高学历的如硕士、博士类的高素质人才短缺,我省研究生以上学历仅占0.43%;从技术职称看,具有技术职称的人才仅占调查人员总数16.11%;从服务业技工等级看,具有技工以上资格人才仅占服务人才总量的9.92%;从掌握外语技能统计表明,具备该素质的人才仍较少。其中熟练掌握小语种的专业人才仅占0.89%。种种数据表明,旅游从业人员整体学历层次偏低,接受高等教育、正规培训的比例较小,制约了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从我省旅游专业院校的反映情况看,旅游专业的生源相对困难,而且毕业后就业形式堪忧,相对优秀的学生大部分没有从事旅游行业,从事旅游行业后转行、跳槽的较多。而且,旅游管理部门重规划管理、重宣传促销,轻教育培训的现象比较突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投入不够。旅游企业对培训的投入与产出的认识不足,认为企业是赢利为目的,教育培训投入大,再加上员工流动性强,技术骨干有名气难留住人才。企业不愿花大的财力、人力去搞教育培训,员工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使旅游行业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与产业发展不相适应。

2.旅游高端人才较为匮乏

面对快速增长的旅游市场,旅游专业人才增长缓慢,仍然没有走出专业资源匮乏的瓶颈。调查数据显示,宾馆、旅行社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优秀的导游人才、专业的旅游策划人才、旅游线路策划和计划调度人才以及熟练掌握出境游业务的旅游人才不足,制约了整个行业的快速成长。统计显示,具有技术职称、技工等级和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仍然较少,其中,行政管理人才占3%,经营管理人才占9.75%,专业技术人才占11.32%,服务技能型人才占75.93%。数据显示,我省旅游人才队伍中,服务型人才占主导地位,另外,很多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员工招聘、工资待遇等方面,很少涉及职业培训、岗位设置,更不会帮助员工对职业生涯做出必要的规划。同时旅游企业内部对人才的选拔、使用、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缺陷,致使企业归属感不强,很难吸引高端人才。

3.旅游院校缺乏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旅游高等院校是培养旅游人才的摇篮。我省目前开办旅游专业的院校24个,但旅游专业师资多数是经济、地理、管理、历史等专业转行过来的,旅游专业师资仅占8%左右,部分院校旅游专业师资仅能应付日常教学,难以承担科研任务,存在专业师资严重不足的问题。不少院校开展旅游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生存因素,考虑发展的因素少,所在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服务操作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管理人才,还是理论研究人才),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明确,以致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针对性差,“因人设课”的现象较多,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难以适应旅游行业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另外,一些院校关起门来办学,与行业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等联系很少,使得旅游院校教育中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的状况较为突出,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现象严重,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现在旅游院校中不少专业教师既没有经历过系统的旅游专业学习,也没有经过旅游实践的磨炼,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较差,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不少院校出版了自己的教材,但实际情况是编得多、写得少,剪辑性成果多、研究性成果少,理论性多、操作性少,继承的多、创新的少,现在编写的教材和十几年前的教材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由于师资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滞后性等因素,使得我省旅游院校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仍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人才培养的质量没有质的飞跃。

三、人才培养与市场对接的策略

1.建立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是整合旅游教育资源,加强旅游学科建设,解决区域内旅游院校人才培养瓶颈的创新做法。举办旅游专业师资培训班,提升旅游教育培训的质量。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对旅游院校教育的指导和支持,确保旅游院校为全省旅游业发展提供长期、稳定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设立旅游专业师资人才库,选拔企业高管进课堂、名导进课堂,提倡客座教授制等方式,解决师资缺乏的实际问题。集中管理师资队伍,科学调配师资,为符合办学条件的院校提供专业师资援助,在源头上解决师资短缺的矛盾。集中力量加快师资人才库的日常管理和后期培养,注重新老更替和优胜劣汰,以解决高端师资素质带动区域内整体师资水平的进步。

2.建立一个畅通的交流平台

目前,我省还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专业旅游人才服务机构,对于旅游人才的供求市场规律,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依据。而一些地区性或集团性的人才市场,对整个旅游人才市场配置所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对此政府应该引导发展区域性的旅游人才服务中心,作为政府、企业、高校沟通交流的平台。人才服务中心要建立旅游人才库,出台各类法、法规并同时引导企业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引导高校合理调整教学资源,以提高人才市场配置效益,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顺利对接。人才服务中心将企业和高校引导成相同利益归属的战略联盟,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向纵深发展。建立以高层论坛、研讨会等形式为主的日常沟通机制,加强政府、企业、高校在人才开发工作中的联系和互动。推动旅游人才开发的市场化进程,推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有机衔接,为旅游专业毕业生创造就业机会,促进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良性循环。在这一平台的促进下,旅游教育成果可以很快转化为生产力,旅游企业也可以依托高校解决人才、项目等遇到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省是韩语、日语、俄语旅游人才聚集地,有着丰富的培养经验和相对成熟的培养机制,每年都有旅游发达地区的企业与我们联系,迫切需要这方面的人才,依托这一服务平台也可以促进当地劳动就业。

3.建立科研基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设立旅游科研基地,从事旅游专业前沿、高端的学术研究,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旅游发展规划提供咨询服务,为行业发展积累高端人才。我省依托大学设立了“旅游研究基地”,从事高端旅游课题研究,服务于吉林省旅游产业发展。事实证明,在政府直接支持下的旅游科研机构带动了区域内旅游教育科研水平,为当地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