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背景
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伯特(MichaelE.Porter)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的概念,从竞争经济学的角度去研究产业集群问题,提出著名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钻石”模型,并在论述加利福尼亚葡萄酒产业集群时首次提出“旅游集群(TourismCluster)”的概念。[1]学者们大多数认为旅游产业本身就是一种簇群经济,旅游产业集群所体现的是旅游核心产业及相关产业在竞争与合作中对旅游者消费活动的支持。它适应经济全球化、集群化发展的必然趋势,[2]是旅游产业高级化阶段的产物。
旅游产业涉及范围广而复杂,其竞争力评价模糊,在学术界无法得到统一。学者专家们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做出了相关的贡献,Crouch和Bitchie运用评价竞争力框架,分析了典型旅游目的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各因素,并且探讨了旅游与社会繁荣的关系。郭鲁芳运用多维测度法来评价旅游国际竞争力。万绪才、李刚、张安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江苏省各地市进行了实证研究。苏伟忠、杨英宝、顾朝林从旅游竞争业绩、旅游竞争潜力、旅游竞争环境支持力三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卫旭东和周旗构建了影响景区旅游市场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建立区域旅游“资源———市场”组合矩阵评价模型。史文斌、卢新元、张金隆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标重要性评价模型,还构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王兆峰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模型,并以湘鄂渝黔边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为例进行了论证。
综观国内外已有研究,研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较少,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各方面定量评价不多,实证分析较少,尤其是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和竞争力评价模型定量研究较少,深度与广度不够,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充实完善。笔者拟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评价旅游业的竞争力,对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要素进行了分析,以西南地区6省、市、区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方法构建了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模型,对这6省、市、区的旅游产业集群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并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为西南民族地区今后旅游业的发展,制定出有较强可行性和实用性的发展策略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实质上是对6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各个因素之间相比较评判,可以作为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对待。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需要明确整个评价对象的属性,建立评价模型。笔者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将研究的各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集群状态看成是地区旅游发展决策中的多个备选方案。其次,对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再次,通过TOPSIS多属性决策评价法计算各个备选方案的得分。最后,对各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比较得出最优方案,获取整体评价。根据计算分析检验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强弱关系,总结其相互发展借鉴规律。
(二)研究方法
衡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状况,对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做出有效评价与分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质是一个多因素、多目标、多指标综合效果的系统评价问题。目前已有相当多的综合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综合指标法、灰色系统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法、秩和比法等,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在评价不同的领域中对不同问题表现出不同的优劣。
TOPSIS(TechniqueforOrderPreferencebySimilaritytoIdealSolution)方法作为系统工程中有限方案多目标决策分析常用的一种决策方法,[3]通过计算各种待评价对象与理想点的相对贴近度的大小,作为评价各对象的依据,该方法计算简便,结果合理,具有可靠性高、误差小、受主观因素影响小等特点,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目前已在医疗、经济、食品卫生、农业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将TOPSIS法引入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评价中,通过建立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TOP-SIS评价模型,对西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和比较分析。TOPSIS是一种逼近于理想解的排序方法,是多目标决策分析中一种常用的有效方法,又称为优劣解距离法。[4]它是通过检测评价对象与理想解(记为V+)、负理想解(记为V-)的距离来进行排序。所谓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优的解(方案Vm),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集X中的最好的值;而负理想解是一设想的最劣的解(方案Vm),它的各个属性值都达到各备选方案中的最坏的值。方案排序的规则是把各备选方案与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做比较,若其中有一个方案最接近理想解,而同时又远离负理想解,则该方案是m个备选方案中最好的方案。产生了m个方案完全序的偏好排序。
Ci+=Si-/(Si++Si-)0<Ci+<1,i∈M
其中,Si+和Si-分别是每个方案到理想解和负理想解的距离,是真正的评价指标,表示每个方案对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指标,以此作为评价优劣的依据。
TOPSIS方法的优点是能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排序比较,特别是如果把我国西南地区6个省、市、区看作不同的方案,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对这些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情况进行对比评价。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文献获取指标值,在此基础上,利用TOPSIS分析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
三、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区域概况
我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在我国原行政区划概念中,西南地区又被称作西南五省(区、直辖市),即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现行的西部大开发政策中,广西壮族自治区也包括在西南地区之中表述,成为西南6省、市、区。本文研究的西南地区为3省2区1市,国土面积25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6%;人口2.4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8%;辖620个行政县,占全国的22%。2008年3省2区1市完成GDP34203·90亿元,占全国的11·38%。[5]西南地区是我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最集中和民族文化旅游业起步较早的地区。地处中国西南的这6省、市、区都是旅游资源丰富地区,这里有许多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宜人的生态休闲环境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古迹,尤其是自然旅游资源可开发价值高,发展潜力大。作为一种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集群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和亮点。旅游产业是促进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以来,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对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缩小东西部差距作出了贡献。但地区内各省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不平衡,对提升西南地区旅游整体竞争力是个障碍。因此,评价各省区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分析其优劣势,因地制宜、取长补短,以利于各省区旅游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升地区整体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
(二)评价指标与数据来源
目前,不同学科的学者都有各自衡量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理论范式,对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衡量指标选取也见仁见智。笔者认为,指标的设计首先要体现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反映旅游产业集群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这将避免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评价歧视。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可以用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旅游总收入与旅游企业营业收入之比这两个指标来反映。这里的旅游企业主要是包括旅行社和星级饭店两类企业。其次,为避免指标的重复设计,采用了旅游总收入等于国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之和,这样避免了三个指标数的同时采用。第三,指标的设计与选取围绕旅游产业集群,将范围缩小在与旅游产业相关指标上,如旅游院校数、旅游企业数、旅游业从业人员数等,而回避了将评估范围无限扩大至GDP、交通状况等总体实力指标。第四,指标的选取涵盖了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等效益指标。最后,考虑到现有数据的可获得性,指标的设计中尽可能选择了容易获得的数据。
本文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均为定量指标,为客观真实的进行评价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9》、《中国旅游统计年鉴(副本)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以及6省、市、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中,各地区2008年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并将相关原始数据进行了处理。另外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可靠性,考虑到2008年四川省受到汶川大地震的影响,旅游产业相关数据缺失,故采用了这6省、市、区2009年的相关指标数据(旅游接待人数、国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在数据收集完成的基础上,运用上述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对各省、市、自治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测评(见表1)。
(三)计算及结果
(1)建立标准化决策矩阵
第一是把各种类型的属性范围转换为无量纲的属性,使其有可能进行比较。第二是将每个属性的结果按总的属性进行规范划分。由此决策矩阵的元素计算如下:
(2)建立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
在权重问题上,本文不考虑指标权重的大小,等同于认为所有的参评指标的重要性相同,即每个指标的权重相等。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决策者已有权重对评价指标权重系数加以修正。通过矩阵R的每列与其相应的权重向量ω=(0.1,0.1,0.1,0.1,0.1,0.1,0.1,0.1,0.1,0.1)相乘得到。因此得到加权标准化决策矩阵V。
(3)确定理想和负理想解
令两个假设的方案A+和A-定义为:
A+={maxvij|j∈J,i∈M}={v1+,v2+,Λ,vn+}和
A-={maxvij|j∈J,i∈M}={v1-,v2-,Λ,vn-}。
其中,J为各属性集合,方案A+和A-分别表示最偏好和最不偏好的方案。
(4)计算距离
每个方案与理想方案、负理想方案的距离分别为:
(5)计算与理想解相对接近程度
A+和A-的相对接近程度定义为:Ci+=Si-/(Si++Si-),0<Ci+<1,i∈M如果=Ai=A+,那么Ci+=1,如果Ai=A-,那么Ci+=0。当Ci+趋近1时,方案Ai接近A+。
计算得:
C1+=0·45095,C2+=0·67337,
C3+=0·28015,C4+=0·49644,
C5+=0·05036,C6+=0·38230。
我国西南6个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对接近度如表2所示。
(6)排列偏好顺序
依据Ci+的降序,方案集此时能按偏好属性排列。
计算得:C2+>C4+>C1+>C6+>C3+>C5+,即重庆>云南>四川>广西>贵州>西藏。
四、结论与讨论
TOPSIS对我国西南地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评价,可以比较任意两个省、市、区排名的先后,还可以根据各省、市、区与理想值的相对接近程度,考察西南地区省、市、区之间的差异程度。从表2的计算结果可以知道:西南地区6个评价单元中,重庆市为最优方案。从各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序来看,重庆市的发展程度最高,值为0·67337,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具有优势,综合实力较强。西藏自治区的发展程度最低,值为0·05036,旅游产业集群缺乏竞争优势。再利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中的快速聚类法,[6]还可以将这省(市、区)由高到低划分四个等级,结果如表3。
从表3看出,西南地区6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所处的状态不同,竞争力存在强弱差异。重庆市处于“四级”状态,表明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较强;云南省和四川省处于“三级”状态,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一般;广西自治区和贵州省处于“二级”状态,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较弱;西藏自治区处于“一级”状态,即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很弱。另外,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与GDP排名相比较(如表4)。
可以看出,二者有重合,从整体上看,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GDP排名靠后,相应的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也相对靠后,其余4省、市、区的二者排名次序也没有出现相差特别悬殊的情况。从重合状况来看,除贵州省和西藏自治区外,其余省市区均出现不一致情况,四川省和广西自治区,GDP排名分列第一、第二位,但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却各下降两位,分别排在第三和第四。相反重庆市和云南省,GDP排名较前面两地区靠后,分列第三、第四位,但其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排名却各上升两位,分别排在第一、第二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但并不是绝对依赖,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并不一定强,反之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也不一定处于弱势。可见,影响旅的,不只是受经济因素制约。
综合上述分析,各省、市、区要把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还需要深入研究。无论是在提高扩大国际和国内旅游收入、提高旅游企业利润率,还是在增强旅游产业对地区经济的带动作用方面,都需要认真思考,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值得提及的是,分析评价西南地区6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并非要决出名次,只是借此证明这种旅游产业集群发展评价的理论、思路和方法的客观性、合理性,以此引导西南地区各省市自治区校正价值判断,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以带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全面发展。同时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生态地位,在主体功能区建设过程中,如何构建起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的补偿机制,是新形势下推动民族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7]
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竞争力评价是对各省、市、区旅游产业集群整体角度的测量,而随着旅游发展的成熟,各省、市、区内部各城市之间或者跨省市区各城市间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会越来越复杂,会更有研究价值。不同城市的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竞争力的横向比较也是城市发展与旅游发展关系研究必不可少的内容,这些都有待在日后研究中逐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