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学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联系范文

科学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联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学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联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学文化与科技发展的联系

摘要:

随着整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题之一。科学文化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科技发展与科学文化之间相互影响。本文认为,科学文化引导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科学文化,彼此在相互作用和影响中共同推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不能忘记对人的关怀,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就是本文探讨科技发展与科学文化相互关系的意义之所在。

关键词:

科技发展;科学文化;人类进步

科技发展是人类进步重要动力之一,但是在科技发展的背后,引导科技发展方向的指路灯,支撑科学家以及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人员坚持始终如一进行科技研发的动力器,却是科技发展背后的科学文化。科学文化的影响贯穿于科技发展的全过程,对科技发展给予道德上的判断和约束,将科技发展引向健康文明的轨道上,并时刻反思人类行为利己合理性的范围和尺度。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有了科学文化的软实力作为支撑,我国经济才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科学文化的解读

对于科学文化这个概念,人们可能感到陌生,但是却对“科学”和“文化”耳熟能详,而科学文化与此二者密切相关,是其衍生物,是“科学”和“文化”在特定语境中的结合,简单说是对科学发展给予价值判断并起一定作用的隐性因素,下文将对科学文化的概念做进一步的说明,并具体阐明科学与科学文化的不同,以便于理解及后文的阐述。

1.科学文化的内涵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给科学下着定义,中外学者关于科学的定义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但是还是有一些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规定性。一般而言,科学主要是指近代以来起源于西方的追求理性的真理探索活动,科学主要针对自然科学而言,同时还包括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英国科学哲学家约翰•齐曼提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就是有着不变逻辑结构并可以证实的知识体系;历史主义者扬言科学革命就是范式的转换过程;科学社会学则认为科学是社会的一种建制。我们认为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创造的成果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科学文化。无论是具备特定文化观念的科学家、具有文化意义的科学活动,还是具有文化内涵的科学成果,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社会活动,主要通过科学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科学文化是人类在科学这种认识和改造世界,并使自身生活方式不断变革的特殊活动中所获得的能力及其产物的总和。

2.科学与科学文化的区别科学是表达和陈述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形态,科学文化则是依照科学意象的科学精神所体现的原则与标准衡量一切的价值形态。科学文化是以科学的精神与视野去观察、理解、对待、处理各种事物的精神运思。科学是命题体系,具有意识形态性特征,科学文化是信念体系,具有非意识形态特征。科学文化对社会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反过来,科学的迅速发展和进步,也离不开相应的文化环境作为支撑。正如塔尔科特?帕森斯所说:“科学最初是与整个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彼此相互支持--只有在某些类型的社会中,科学才能兴旺发达,反之,没有科学之持续的和旺盛的发展与应用,这样一种社会也不能正常地运行。”科学是在人类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思想和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成果。可以说,科学是人类的创造,科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科学文化则是人类或群体特定的活动方式创造的科学成果。我们也可以说,科学文化或科学成果都是一种历史的产品。科学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传统的总合,体现着科学的文化内涵。科学,只有转化为文化时,才能发挥它的社会功能。

二、科学文化引导科技发展

所谓科学文化引导科技发展,是指人类运用科学活动创造的成果以及在创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思维对人类进行再教育,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为科学技术服务。“引导”的形式是教育,教育的内容是前人的科技成果,其目的是科学文化为现代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养料,结果是科学文化造就了科技发展的时代特征。正如美国著名的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曾说的:“每个文化领域的内部史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某种解释。但是有一点至少是合乎情理的,即其他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也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进入文化系统的科学要素从各个方面受到系统的制约与引导,本文探讨其中的三点。

1.科学文化塑造科技发展的主体科学的目的说到底,最终都是为了人本身。科学作为人类发明的一种用于辅助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高级工具,它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使用工具,是为人服务的,而人类的需求又在不断的提升和更新之中,那么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环境中,科学也必须以不同的形态和面貌来满足人类的需求,更新自己的使用价值,这其中的隐性标准就是科学文化所赋予的。科学文化的引导是科技发展主体素质提升、观念更新的重要条件,并且这种教育绝不同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模式,而是在深层次、大视野范围内用科学的文化内涵对科技发展主体进行质的引导,换句话说,就是教会科技发展主体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去客观、公正、公平、合理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学的本质和现实性就在于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而这种关系的本质又在于满足人类的各种利益需要。科学成果作为社会产物,必然具有文化内涵。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历来是科学成果产生的根本动力。社会对科学的需要来自于多个方面,如社会生产的需要、经济的需要、政治的需要、军事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教育的需要、人类追求精神满足的需要等等。因此,科学成果实际上就是包含着人类利益需要这一文化内涵的社会产物。科学文化从自身的独立性中影响和塑造科技发展的主体。科学以探求真理,揭示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为目的,这些要求科技发展主体不能迷信,不能盲从。科学不崇拜任何方式的权威,只重事实,科学只以实践为标准判断孰是孰非,而不看任何人的主观好恶,科技文化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塑造科技发展主体的行为和意识。科学文化还让科技发展的主体接受这样的观点:科学研究无禁区、无止境。世界上没有终极的真理,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的。所以接受教育的科技发展主体必须具有旺盛的创造力,能够树立开放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地推动科学向前发展。此外,由于科技的发展给社会和自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不但使科学家们明白了科学技术在某些时候会成为破坏历史进步的帮凶,而且也使科学家明白了科技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必要性,进而也看到了科学文化是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着眼于科技的合理合法性运用,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形态。因此,他们在科技开发中能够把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尽量降低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科学文化是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前提条件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必须有合适的土壤和气候,而科学文化就起到了这种作用。首先,科学文化奠基了国家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体系的文化背景。在西方,科学家角色的真正形成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正如本•戴维所说,“意大利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是科学家角色的雏形”。这些人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而具有自然主义倾向,当他们意识到“学问不只是纯粹的书本知识,而成为设计、建筑和弹道学的一部分时,……对希腊的几何与科学的理解就越来越深刻了”。在我国这样的事实同样存在,科技的创新以文化为积淀和引导,同时创新的科技体现文化的内涵和特色,二者相互推动,在发展中彼此推进,相得益彰,在互利友好的前提下共同为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中华民族需要复兴,要确立创新的民族意识,就必须使全民族建立起一种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文化观念。文化的影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软实力和内在动力,发展并不是靠一部分人的努力和支持,而是一个全民族共同追求的目标和理想,全民族思想观念的改变,精神境界的提升,创新意识的塑造有利于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宽容、宽阔的提升空间,有助于为科学家的创造和发明建立一个有灵感、有想法、有创意的想象空间,身处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我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才会得到有力的提升,更上一层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以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本,尊重个人的独特想法,一个海纳百川的文化环境,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创造天赋的科技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尽心尽力。

3.科学文化是知识经济时代保持国家科技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助推器”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的快速发展,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以及科学技术的日益精密,使过去那种脱离科学、先于科学出现的技术已经完全不可能存在了,依靠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已经不可能再创造出诸如通讯卫星、航天飞机、核反应堆、电子计算机等技术产品。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一下人类生活在科学技术史上所走的道路。在自然科学出现之前,人类创造了多种用于生产活动的技术,从而使人类在自然选择中生存了下来。历史发展到16至17世纪,自然科学有了发展,但对技术影响微小。近代自然科学开始揭开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人类在科学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科技成果,并且建立在近代科学基础上的新技术,对科学的依附性越来越强。近代科学发展到21世纪,对技术的影响涉及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导致了产业革命和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科学文化作为科学领域的人文关怀,同时又作为技术发展的前提,其对技术的引导和推动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科技创造来源于科学理论和科学预见的物化。科学理论和科学预见的物化导致技术上的发明,现代的科技发展是以各种科学理论为先导,并在其指导下实现的。有了科学文化,人们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征服自然的方法,而是开始借助科学理论的光芒来照亮科技发展的道路。其次,科学文化帮助我们辨明科技成果的人文价值,推动科技成果朝着与人类有益的方向展。科学虽然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让我们明白了完成科技的方式和手段,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做这件事的原因以及做这件事的目的和意义,在这个层面,科技文化便发挥作用。科学中的知识可以帮助你在认知事物上给你一个直观的、技术上的了解,却不能给予一个价值上的判断,因此,科学文化可以在价值、道德判断的层面上提醒科技工作者,要对自己所做的科技研究所产生的社会后果负责任,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只有对社会及人类的发展有利的科技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工作中,对自己以及身边与之相关人员在文化意义上划定一条起码的道德底线,对自己和社会负责。

三、科技发展推动科学文化

科学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有一种互动关系,前文我们讨论了科学文化对科技发展的引导,反之,若是将科技发展作为主体来看它对科学文化的作用,我们认为科技发展对于科学文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笔者认为这个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科技发展深化科学文化所谓“深化”是从科技发展对科学文化的纵向作用来说的,它丰富、拓展并延伸了科学文化。科学技术这种文化产品既是人类理性觉醒和发达程度的鲜明标志,又能进一步充实和跃迁人类理性的思想宝库。单凭这一点,一个社会就应把科技的发展作为一种伟大的事业,给予科学文化以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对此,恩格斯有过精彩的表述:“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20世纪以来,科学研究开始由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转换,这是科技发展对科学文化最鲜明的深化。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干预微观世界的物理过程获得所需要的技术手段并完善科学理论。最明显的例子表现在医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军事科学和加工工业领域。如人们对遗传基因的研究,就是在医学领域对微观世界的大胆尝试。在宏观世界里,人有了病,通过症状,医生可以判断你是感冒还是发烧,并辅以消炎药物。但当人类破译了自身的基因遗传密码以后,就可以找到可能使自己发生病变的基因链,从而防患于未然。这种技术听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但随着人类基因谱的绘制完成,相信为时不远,那时也许长命百岁绝不再是难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科学文化的深化作用还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趋势的加强。自苏联解体后,世界开始出现多极化,而且以新经济的发展为主的竞争开始取代冷战思维中的军事竞争。而各国经济竞争的实质又是以科技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实力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调整战略方向:加强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投资与领导,加大对技术创新的鼓励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园的蓬勃发展,这一切对技术的投资在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与之相关的科学文化得以发展和深化。

2.科技发展充实科学文化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科技手段也在不断发展,科技产品不断增多,相应地,科学技术又使科学文化的不同方面获得了补充、完善,使科学文化这个主体的内核越来越饱满。一方面科技发展使基础科学的领域拓展。这主要是指它使代表了科学文化的科技成果增加。首先,表现在微观领域,即分子、原子、原子核、强子、粒子五个层次。在分子、原子、电子层次,21世纪人类主要是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研究物质结构的细节以及各种相互作用的瞬态(10-15秒)过程,从而为原子激发态结构、分子激发态结构等学说充实理论根据。在宏观复杂系统领域,表现在利用现有技术从分子、细胞层次揭示生命系统的特征及运动规律;从对人脑的解剖研究生物遗传、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对人脑智能即认识的影响;利用生态技术、化学技术研究自然———社会生态系统;利用线性现象及线性相互作用技术研究非线性现象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些都是利用某种技术来推导某一理论。这一切都是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科学成果即科学文化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新兴技术的出现与应用,使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变得更丰富。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等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微米向纳米的引申,使超导、光学、分子生物学、数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可能促使科学文化进行一场新的电子革命,即第五代智能计算机、第六代超导计算机、第七代光计算机和第八代生物计算机的出现、使用。利用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使科学文化最大限度地为人类服务……这就要求国家、企业、个人对自己的决策必须科学,而进行这个科学运用的过程就是对科学文化进行充实补充的过程。只有这种充实得以实现,人类社会才会更加文明、富裕,科学技术才会有一个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

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者,是影响科技发展的最直接、最主要、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其中唯一具备主观能动性、具有价值判断的主体,是科技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一个结合体和桥梁,在这个主体中,科技发展和科学文化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科技的发展可以更新文化中的过时观念,检验科学文化引导的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科学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价值观时刻监督着科技发展和运用的正义性和合理性,二者相互监督,不断更新,彼此促进着向前发展进步,在无形中引导着科技发展的方向,捋清二者之间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不仅有利于相关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责任定位和价值判断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在无形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普通公民的观念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同时也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了知识、为了真理焚膏继晷,死而后已。

参考文献:

[1]M•杜勃罗西尔斯基.科学•意识形态•世界观[J].国外社会科学,1985(3).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1年。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8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7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人民出版社,1980.

[8]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M].商务印书馆,2003.

[9]童鹰.世界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下册)[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萨顿.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M].华夏出版社,1989.

[11]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商务印书馆,1959.

[12]Mcdermot•R:WhyInformationTechnologyinspired,butcannotDeliverKnowledgeManagement[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1999,41(4).

[13]本•戴维.科学家在社会中的角色[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傅长吉 邢静洋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