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技能权力角度下科技发展的方式探究范文

技能权力角度下科技发展的方式探究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技能权力角度下科技发展的方式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技能权力角度下科技发展的方式探究

跨国企业技术权利的运作机制

正如Gereffi所说:“全球经济不是被自由市场的联盟和政府间组织制定的标准、规则所约束,而是由产业全球价值链中的领先公司所制定的规则、标准所左右”。从技术权利的角度看,跨国公司围绕上述三方面能力,对后发企业的技术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和制约。

(1)依托技术创新,制定行业标准,形成了拉动和压制两种机制。一定程度上讲,握有技术标准就意味着握有行业发展的主导权。跨国公司为了长期掌控技术标准,往往进行了大量的技术研发和技术储备。如日本的Nikon、Canon两大企业在单反相机市场具有很高的占有率,拥有相机行业的很多技术专利,但在产品生产上并不急于全面体现出来,而是一点点地用于频繁的更新换代,同时则形成深度的技术储备,这样后发企业很难仅靠一两项技术创新就形成对这一行业的冲击。这种对技术标准的掌控模式自然在技术路径上形成了技术势差:一方面跨国企业积极为产业链低端的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援助,拉动其为自身提供质量可靠、成本低廉的产品;另一方面则针对具备了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重点采取各种压制的手段。具体来说,跨国公司围绕自身的技术创新优势,对后发地区的重点企业主要形成两方面影响:一是缩短新旧产品的间隔时间,不断推陈出新,迫使后发企业由于缺乏时间而无法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紧密跟踪国内企业的研发进程,一旦国内企业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成功,则立刻降低自身相关产品的价格或低价转让相关技术,导致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技术积累与研发的努力因为无法产生市场效益而付诸东流。实质看,跨国公司在技术创新力上的治理重点就是打击后发企业和区域的技术积累体系。

(2)依托全球化的创新网络,不断吸纳有能力的企业,并掌控网络的利润分配机制。资源占有的多少往往决定了技术权力的强弱。跨国公司的网络领导力实质是对全球创新资源的掌控力,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构建和完善自身的创新网络,对于区域不断涌现出的新的优势企业,往往采取以资本入股、并购等手段,参与其生产经营,吸纳地区的优秀企业成为其产业网络治理的“马前卒”。二是形成网络内部的利润体系,从而对网络中的企业进行层级式的治理。正如微笑曲线理论所揭示的,跨国公司及其主要合作商集中于产品创意、技术研发和售后服务等高利润环节,而将制造与组装加工等环节交给后发企业且利润最低。对于后发地区和企业而言,跨国公司的网络领导力对产业科技的提升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首先,跨国企业的入股与并购,多数结果都是自身掌握了目标市场,而其他企业却得不到技术,甚至反而造成后发区域技术资产和人才的大量流失。其次,跨国企业所主导的利润分配秩序延缓了区域产业的升级步伐。以美国苹果公司生产的iPod为例,中国是iPod的主要生产制造商,但仅能获得iPod商品最终价值的1.3%,而美国的苹果公司、运营商和零售商则合计获得iPod商品最终价值的51.9%。这一运转体系的结果,实质上削弱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撑,使制造环节的企业更多停留于较低的水平上。

(3)掌握全球科技信息和市场份额,依托技术预见,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技术预见来自于对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动的综合判断。跨国公司的运作也重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广开市场渠道,依托核心产品,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并在此基础上密切分析市场的变动趋势,把握消费需求变动的前景。二是建立全球化的科技信息网络。如欧盟1995年开始创建的创新驿站,已经成为全球最为先进和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信息交流与转移的节点,通过这些网络和节点的建设,各成员国公司大量掌握全球科技信息的最新动态,为下一步技术发展的趋势形态提供最新的评估和预判,从而不断优化自身的发展战略。

技术预见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以国内的乐凯与柯达的合作为例,2003年柯达将业已没落的胶片业务切割给乐凯换取乐凯的股份,而自身则加快向数码影像方向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乐凯付出了资本却进入了错误的技术轨道,一直到现在乐凯依旧无法重振。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柯达的身上。2012年柯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在与富士公司的竞争中,柯达空有一堆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但却一直没能将其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起来,还是输在针对数字影像这一大方向的运作模式上。可以说,技术预见是跨国公司调控甚至打击后发区域的主要手段,同时如果其自己判断偏差也会受到重大影响。对于后发区域来讲,这一点是挑战,也蕴藏机遇。

区域产业科技发展的路径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产业科技提升的过程中,后发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术是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提并论的,同时还要面对跨国公司的各种技术压制。但这并不表示后发企业没有机会冲破障碍,重点是要有针对性地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技术积累能力、制造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等,在这一基础上就有机会在外部技术范式更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链重塑进程中脱颖而出。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构建技术积累体系,实现产业科技由技术引进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转变。技术积累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技术积累体系就无法支撑产业科技创新。从国内大中型企业近年来的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的变动情况来看,2000年技术引进的费用为245.4亿元,而消化吸收仅支出18.2亿元,两者的比值仅为1︰0.07;2007年技术引进经费达到最高值452.5亿元,消化吸收支出则达到106.6亿元,两者的比值为1︰0.24;至2010年,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引进经费下降为386.1亿元,消化吸收的经费上升为165.2亿元,两者的比值进一步改善为1︰0.43。可以看出我国企业消化吸收能力得到了改善,但目前的这一水平是远远不够的。以韩国为例,他们在快速发展期很多领域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之比达到了1︰5~1︰11。与这些先发国家相比,我国技术积累体系的推进力度和建设水平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只有持续推动区域技术积累体系的建设才会逐步转变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格局,才能有效支撑产业技术形成最终突破。

其次,加快提升核心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持续向产业链两端整合延伸。核心企业研发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区域乃至国家发展动力的强弱。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看,2000年全国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1%,这一比重在随后的6年中上下波动,直到2009年才达到0.96%,而2010年则又降为0.93%。从美国的情况看,在高技术领域这一比重高达18%,在一般的制造领域这一比重也达到了3.7%。整体反映出国内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以及相应的研发能力还需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区域核心企业还需注重自身市场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处于中间环节的地方制造业来说,打造自主品牌、形成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是摆脱跨国公司技术治理、推介自身的市场基础,只有占据足够的市场份额,才能具备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整合的实力和保障,这一点至关重要。

再次,加快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升级,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广泛联结和协作互动。在技术发展迅速、体系性和复杂性日益增加的今天,任何企业和区域都不可能同时拥有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所必需的全部科技。在这一大的背景下,区域产业科技的发展需要建立和依托一个高效、快速的创新网络,广泛接触新思想,快捷获取新资源,系统化地应对跨国公司的技术治理。从国内的发展情况看,创新网络的建设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上,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网络的有效支撑,产学研的合作尚不紧密,企业无法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强化自身的技术优势。针对这一点,区域需要不断加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和各类高新园区的建设,推动创新网络由地方型向全球型网络的转变,在更大范围内、更深的层次上实现各类创新主体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与协作。

最终,把握产业技术更迭的重大机遇,实现产业科技的突破发展。在具备上述能力的基础上,企业在产业科技上的突破可以有两种路线:一种是继续沿着跨国公司的技术路线,逐步由流程创新、产品创新走向价值创新,提升自身在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逐步掌握产业的核心技术。靠这一路线成功的企业为数不多,在跨国公司的技术权力下发生的机率较低。另一种路线则是企业不断加强技术监测与核心技术的识别能力,对产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形成预见性的分析。在新技术更迭的情况下,产业技术路线往往面临较大的变化。跨国公司在原有技术路线上的积累和技术势差在新技术浪潮下往往起不到决定性作用,这就恰恰为后发国家提供了跨越障碍、突破壁垒的重要机遇。只要能够找到新的产品技术、新的管理路径、新的组织模式、新的商务模式等,都可能给行业带来冲击,甚至推动行业业态的变革。如国内的淘宝网、当当网、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企业就是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对商业的深刻影响,将信息技术转化为适合商业发展的、有效的商务模式,从而快速发展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可以说,能否最终形成对产业科技的有效突破,一方面来自于企业持续的研发积累,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发展的深刻认识与把握。

政府推动区域产业创新的政策重点

整体来看,区域产业科技的发展路径就是逐步具备升级条件,规避跨国公司“陷阱”,抓住新技术机遇,实现突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面对跨国企业的各种技术障碍,还要克服一些非技术的影响因素,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给予大力支撑。从我国政府的推动情况看,有些政策和做法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则需要不断做出调整。

(1)优化政府采购模式,保护和推动技术积累体系的建设。政府采购制度是政府支持本土创新的主要形式。2010年,我国政府采购规模已经由2005年的2928亿元增加到8422亿元,年均增长23.5%。面对这样的规模和增速,如何有效引导国内技术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方面要注重政府采购的目标管理,针对重点项目事先做好市场需求分析,并建立良好的核查机制,确保政府采购的创新项目符合技术发展方向,能够有效地商品化、市场化;另一方面应加紧明确行业技术引进的各类标准,一旦有企业承担某项技术创新后,政府部门应与相关企业协调一致,限制该领域技术的引进,促进国内形成有效的技术积累机制。

(2)调整现有风险投资的“国资”模式,建立市场化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本身是一个专业性强、风险性高的行业,需要有非常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国内有实力的风险投资企业多数都有“国资”背景,虽然起到了一定的资金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但从效果看并没有有效地将社会风险资金引导到技术创新领域上,反而一定程度上给私人资本进入高新技术企业的渠道造成障碍。长时间以来,国内更多的私人资金、社会资本都被用来炒楼、炒黄金等,被吸引投入创新型企业的资金少之又少。这无疑说明目前的风险投资体系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拖延区域产业集群的升级步伐。在下一步的发展中,需要在风险投资市场培育和引入真正专业性、有实力的投资主体,规范风险投资的环境,减少政府干预,加速推动风险投资市场化的建设进程。

(3)推动产业技术联盟和各类行业协会的发展,宏观上构建产业技术发展的路线和预见体系。产业技术联盟和协会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平台。国外的技术联盟和研究协会往往在行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协调和引领作用,但在国内,这一组织结构并未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下一步的发展中,政府部门可以重点加强对行业研究协会等组织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发挥行业协会的引导职能,鼓励各类行业企业通过这一平台对产业技术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交流,提供预见服务,协助各类创新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摆脱创新的盲目性和短视性。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信息驿站的职能,积极协助企业进行各类技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有偿地为企业提供行业技术发展的动态监测服务,加强对核心企业技术积累与研发保护。三是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这一组织平台加强各类企业、高等院校乃至政府在产业技术发展路线上就一系列技术问题的互动协作,形成行业发展的共同愿景,促进区域创新网络的健康、快速发展。

(4)加快发展各类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和网络支撑。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连接创新源与应用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对产业科技创新的转化与扩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政府而言,首要的一点就是加快自身的角色转变,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腾出市场空间。如深圳在推动企业研发自主计划中,资助与否的依据以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定为准;在贷款贴息计划和无偿借款计划中,也引入银行、担保机构作为评审主体。这种引入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做法,理清了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推动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其次是规范服务业的行业秩序,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水平的提升。针对市场需求较大、要求水平较高、专业性较强的行业,如技术咨询服务、管理服务、律师服务等,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撑,提供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最终推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高效地融入区域创新网络,有效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形成网络联接,为各类创新活动提供有力和专业的服务支撑。

作者:崔巍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