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技发展的不足与应对方案范文

科技发展的不足与应对方案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科技发展的不足与应对方案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科技发展的不足与应对方案

科技人才缺乏

我省各县市科技活动人员因为工作环境、工作薪酬、城市基础设施、交通便利条件、孩子教育等一系列的问题,福建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福州、厦门、泉州三个城市,其他地市科技人才数量较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城市,县级科技人才较少,基层农村更少;科技人才大多集中在行政事业单位、教育、医疗卫生单位,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从事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较少。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高层次、高技能、高级管理人才比较缺少,尤其是领军型科技人才十分稀缺。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目前福建工业企业中,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比例为2.2%,高级技术职称的只有0.5%,低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而各县人才比例更小。

以福建省科协为例,根据福建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全省各县市的科协在编人员仅为405人,多的12人,少的1人,县均4.8人,基本是科协主席、副主席、财务以及司机,罕有科技人员;所有在编人员中,硕士4人,本科130人;乡镇、街道等基层科协多无固定人员,机构形同虚设,工作多为应付检查,流于形式。县域科技人才的缺乏从而造成地方企业发展缺乏人才支撑,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严重制约,县域科技发展长期低水平徘徊。

科技产业存在同质化现象

全省各县市在技术引进、产业发展、商品生产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产业同质化趋势。在福建省范围内,省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有高科技产业园,县有工业园,科技园区的大量建设不仅耗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也加剧了福建省的产业同质化。“以规模企业以上工业为例,2010年福建省在全部37个工业大类行业中,40个以上的县市共同拥有的行业有18个,占4.6%,这些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

由于产业同质化,我省很多县市(区)经济呈现出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产业比重高,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档次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所占份额低,产业结构整体市场竞争力不强,没有自己的特色与品牌等问题,不同县市区的同样产品相互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增长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不利于福建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

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很多县市的企业缺少原创性基础,如工程中心、中试基地、重点研究室等创新设施;有些县市企业虽然建立了研发机构(技术中心),但由于技术力量和经费投入不足,难以独立地开展技术创新;大多数企业由于没有技术改造资金积累,以及缺乏政策支持,设备较为陈旧,测试手段落后,整体技术水平较低,大多数靠引进技术,企业自身科研、自主创新的能力非常薄弱,独立开发水平低,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种类较为单一,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现代化的农业企业数量少,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尤为脆弱;50%以上的规模企业虽与科研院所或者高等学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但合作层次不深,信息交流不畅通,建立长期、稳固的技术合作联盟较少。

以2010年的统计数据为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基本情况是企业16822个,有科技活动的1407个,有R&D活动的1329个,有新产品开发的1114个,有科技机构的889个,有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19521人,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14201063千元,其中最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9312197千元,对研究院所及高等学校支出236787千元,分别占总经费的0.65%、0.01%。

科技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大数县级地区几乎没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所拥有的技术人才不仅门类少,而且层次也不高,再加之科技竞争力的投入、企业规模一般偏小、科学研究基础等要素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地区、机构差异,从而出现了大多数县域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少,企业与科研单位之间、区际科研单位之间联系不密切,很难形成有效的产学研科技平台。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0年底,福建省85个县市区中仍有5个县市没有建立知识产权局,将近有50%的县市科技局没有自己的网站,许多已有的科技局网站存在着内容少、信息量小、更新不及时等问题。我省大多县市区一直都没有形成完整有效地科技服务体系,现有的农科所、良种场资金短缺,运作困难,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等技术层次不高,示范功能不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农业推广体系与科技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不仅缺乏有效地服务条件和措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作经费没有保障,服务对象和服务半径不大,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不够以及中心功能弱化等问题,未能形成科技资源的积聚和辐射功能,基本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状态下运行。

科技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综合统计部门掌握的统计数据难以全面反映社会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能对科学技术发展决策提供准确、翔实的第一手参考资料,而科技进步考核的数据也存在着数据失真、失实的情况。以2010年度设区的市政府30个绩效指标位次为例,科技创新这一考核指标的位次是三明第一,龙岩第二,福州第三,宁德第四,厦门第五,漳州第六,南平第七,泉州第八,莆田第九,而上届考核结果显示三明市有三个县市区没有通过考核,泉州市所有县市区全部为优秀,这些情况说明科技评价缺乏基本的可信度。此外,县、乡、村之间未形成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往往以项目多少,产值高低,就业人数,税收贡献率等进行考核,而忽视了项目的科技水平、企业的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考评,不能更加充分有力地推动县域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以上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或者制约了福建县域科技发展,直接影响了福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县域科技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大投入,完善多元体系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必要保障。各县市(区)级政府充分利用《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等科技政策的条款规定,在编制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入分配时,保证科技投入的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不断提高政府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步缩小与全国科技投入的差距,建立稳定的长效支持机制。

在继续强化县域企业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基础上,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海内外风险投资公司、金融机构、个人等投资福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县域科技投入体系。平衡地区科技投入和三项费用的差异。加强省内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科技开发的成本,同时还应加大对闽西、闽北地区科技投入的财政支持,实行山海协作,共同发展。

2.加快培养,加速引进人才

科技管理部门培养一批文化素质高、熟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人才,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能力强、高层次的创新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开辟人才流入的新渠道。瞄准国内重点院校,做好人才需求计划,盯校招才;广泛联系各界专家、教授、学者,发挥他们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密切的优势,以才招才;以重点项目开发建设为载体,通过技术交流与合作,汇集一批高层次科技型人才,项目引才;通过整体引进大学和科研院所,成建制地引进人才,引校聚才。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利用市场化机制,鼓励闽籍海内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兼职、授课、讲学、提供技术、出让专利、科技咨询等方式为福建县域科技服务。打造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进退自由的科技创业环境,优良舒适、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社会环境。

3.加强领导,注重市场调节

解决县域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同质化问题,首先加强政府引导。各级县市区政府要立足本县(市)区的实际,突出本地的特色产业,尤其是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加工农业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要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力求避免相同类型的企业入驻在同一县(市)区甚至同一个市;要支持和鼓励科技中介组织服务于县域科技的发展,大力推进企业与中介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发挥其桥梁作用,引导企业选择符合国家发展的投资方向,为县域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信息制度和行业预警机制,为企业打造信息、政策和咨询服务的平台,强化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规避同一区域科技产业的同质化;省、市两级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引导、综合协调的作用,打破县域界限,制定跨县域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分工,整合生产要素和科技资源,形成不同的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县域科技产业的集聚效应。

同时,注重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对于一些产业设置必要的准入门槛,优化市场氛围,进一步减少不良产品流入市场的可能性;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和银行信贷政策的协调配合,各金融机构要关注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及时调整信贷的投放方向,停止支持国家要明确淘汰产业,控制对采用落后工艺、技术装备的贷款;行业协会要颁布实施行业标准,要求各协会企业按照标准生产,避免无序恶性竞争;企业生产要加强可行性研究,注重新产品的研发,保护核心专利技术,培养创新型人才,立足本省,面向国内,放眼世界。

4.确立主体,增强创新能力

增强县市企业家追求技术创新的自觉性,提高其对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的了解、把握能力和技术创新的水平,主动参与到全社会的科技创新浪潮中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加快推进产业化进程,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较大知名度的品牌。综合利用现有企业人才、技术优势,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多家拥有研发人员,创新投入高、创新能力强、自主知识产权多的大中企业。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以互相参股等方式与大学、科研单位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企业与院所之间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关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联合创新能力。

5.建设平台,启动门户网站

首先要按照政府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由省科技厅代表省政府进行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由省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经贸委等相关职能部门共同推动,大学、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县域企业、社会大众共同建设;其次要加大政府对于县域科技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调动企业、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社会多方面的共同投入;其次是建立由省政府来直接领导组织的平台管理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开放共享意识和高水平操作技能的专业科技条件服务人才队伍;再者要发挥各县市区在平台建设中的作用,完善相关职能机构,建立各种县域科技服务体系,启动个相关科技部门和企业的网站,把县域科技条件纳入到全省县域科技平台建设中来,形成共建共享的局面;最后是建立福建省县域科技资源门户网站,利用网络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县域科技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服务体系桥梁和纽带作用,进一步完善孵化、融资、信息、中介等科技服务平台,在网络信息层面上率先实现共享,促进县域科技平台建设的整体运作,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6.深化改革,完善考评体系

建议对现有统计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将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企业科技进步率、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指标纳入统计范围,定期向社会公布,为各级领导提供准确及时的统计信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改变由个人和单位自己向上申报的模式,科技奖励由同行专家进行背对背的推荐,促使同行专家公认的科技人员及其科研成果获奖。人事、财政和科技管理等部门加强协调,淡化科技奖励对获奖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和物质待遇等方面的直接挂钩,也不与领导的政绩和升迁直接挂钩,行政领导不介入科技奖励和评审。建立和完善事后评估、复议机制,加强惩戒法律制度建设及其执行力度。任何时候都可以对奖励中的问题或疑问进行举报,重新进行评估和检验,对弄虚作假、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严惩不贷。尽快建立一套适合福建县域科技的评价体系,规范政绩考评工作。

作者:李小稳单位: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