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港市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摘要】钢铁产业是支撑张家港市工业经济的传统优势产业,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形式的大环境下,传统产业结构偏重、产业效益不高、资源环境限制、发展规划不明晰、创新优势不足等问题将影响整市的经济运行环境与发展后劲。本文就张家港市钢铁产业在转型升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为张家港优势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
一、引言
我国工业经济正处在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刺激政策消化的新常态环境中,我国2017年的钢铁行业产能可达23.61亿吨,其中过剩7亿吨,这种危机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钢铁市场的动态平衡[1]。虽然钢铁原材料价格指数也在逐年下降,可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产能过剩、销售压力、同质化竞争激烈等本质问题。江苏省在高炉生铁规模上是第一梯队,高炉年产能超过7000万吨,市场回暖不稳定,大量库存占用企业大量资金,企业转型升级谋求新出路迫在眉睫。位于张家港市的江苏省钢铁企业代表江苏沙钢股份有限公司在面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时,紧密围绕“质量、效率、效益”中心,按照“创新、转型、提升”战略要求,加快内部挖潜,为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引领全省制造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转型升级上作出优秀表率。
二、张家港市钢铁产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尽管2016年江苏省钢铁去产能390万吨的目标提前完成,在面临严峻的去产能压力下,张家港沙钢集团2016年完成炼铁3020万吨、炼钢3325万吨、轧材325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83亿元、利税79.5亿元,在钢材需求增长乏力、行业步入微利时代下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但高端板材的提档升级缓慢,高附加值的精密冷轧板、高强度结构钢、精品线材等特色的精品钢材产业发展滞后,高端目标客户开发能力不足,优品率、吨钢利润、人均产钢量等核心指标难达国际先进水平,销研一体化协同运作机制仍存在较大阻力。而中小型钢铁企业发展障碍更为明显,受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制约,只能进行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合作、能耗控制、产业链延伸能力不足,产业深度转化后劲不足,就必然形成低附加值产品过剩,而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不足甚至空白的结构性过剩的现象[2]。
(二)环保压力增大,优质钢铁资源短缺。工业和信息化部2015年修订并的《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15年修订)》和《钢铁行业规范企业管理办法》对钢铁行业提出了新要求。钢铁行业产品供给弹性差,无法通过减产的方式来节能减排,只有通过加大清洁生产、二次能源利用、绿色发展的投入来节能减排,在企业环保能力建设加强,促进产业结构与技术转型升级时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生存与经营的压力。张家港市钢铁产业原材料资源匮乏,大宗资源供应受制于人,90%以上的矿石、废钢以及100%的煤炭靠进口以及外省采购,只有大型类似沙钢集团的钢铁企业拥有自主的海外铁矿石基地,能实现大比重的资源自给,原材料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小,多数企业的原辅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在成本控制上很难自主调控。
(三)技术研发、服务方式等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钢铁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其发展模式只能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传统粗放型模式。江苏省科技机构数量众多,但立足于钢铁企业的科技人员明显不足,江苏省钢铁企业科技人员均值在全国6个钢铁产业大省中排名靠后,这说明江苏省钢铁企业科技创新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张家港市在激发本市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动力上需下足决心,政府与企业要进一步注重高端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好当地高校与十几个科研院所资源,培育出优质产品品牌。此外,钢铁企业传统的服务方式也要提档升级,实施智能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将生产中的供应、制造、销售信息数据化、智慧化,重点瞄准制造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着力推进锦丰老镇区、二干河西侧老工业集中区企业的搬迁,淘汰产能落后企业,优化节约出土地资源,引进投资强度大与税收贡献高的项目,打造转型升级样板区。
(四)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目前,张家港钢铁企业主打产品大都是线材、棒材,沙钢集团的产品与永钢集团的建筑钢材品种较为相似,且这两个重点企业的年产能占整个张家港钢铁行业的50%左右,由于建筑钢材要求不高,技术要求较简单,国内从事此类钢材生产的企业较多,为占领市场,会存在低成本的恶意竞争问题,钢铁产业延伸产品深加工程度比较低,产品结构也比较单一,很难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三、结语
张家港市钢铁产业在面临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刺激政策消化叠加新形势下产生的产业结构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环保及去产能压力大、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同质产品竞争等问题冲击下要积极行动,主动出击,学习沙钢集团的转型升级主导的“质量、效率、效益”中心与“创新、转型、提升”举措,利用好当地三大钢铁产业巨头各自的优势,形成联动效应,加强与本市研究院平台和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研发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注重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同时积极发展非钢产业,丰富下游产业,增强产业竞争力,突破发展。
作者:范继;路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