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评价范文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评价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评价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动态评价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根本,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选取2004~2013年山东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维度的24个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加权求和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山东省2004~2013年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各子系统得分及各年协调系数。结果表明:人口子系统权重为0.2026,经济子系统权重为0.3111,社会子系统权重为0.1728,资源子系统得分为0.1402,环境子系统得分为0.1732;2004~2013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经济、环境、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5个子系统发展协调度总体提升,但近年来有下降趋势。

关键词:

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熵值法;加权求和法;动态评价

198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议会通过了《可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农业的概念[1]。1994年经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优先领域和根本保证”[2]。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根本,依靠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式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市场一体化这一背景下,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3]。目前我国各地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迫切需要广泛开展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的深入研究,为制订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不同区域开展了部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袁久和[4]、卢李朋[5]、刘喜广[6]等分别从人口、社会、资源、环境、经济五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曹执令[7]从农业经济、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社会及农业资源与环境四个方面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高鹏等[8]从经济、资源、社会以及环境保障四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了评价研究;戴蓉等[9]从农业经济、农业生产、农业社会、农业环境与资源四个维度选取指标;彭万臣等[10]从农业资源、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农村环境等四个方面选取指标。在指标权重的确立方面,主要采用熵值法[4~6]、主成分分析法[8,9,11]或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意见法相结合[7,12]。在评价模型的设立方面,多采用加权求和的综合评价法。在评价尺度方面,时间尺度上动态评价多以十年时间为研究对象[4,8,9,13],区域尺度上以省域[2,4,6,10,14]、市域[7]为主。综上所述,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面指标设立差异大,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不一。为增加研究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本文采用客观赋权法———熵值法,指标设立涵盖人口、社会、资源、经济、环境五个方面,与加权求和法相结合设立综合评价模型,对2004~2013年期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做动态评价,以期得到近十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演变规律。

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山东省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黄河下游地区,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属暖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11~14℃,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6.5毫米。境内中部山地突起,西南、西北低洼平坦,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势。总面积15.8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总面积的1.64%。农用地115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2%。总人口9733万人,农业人口占5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一直名列第一,山东省农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数据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2005~2014)及《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2013),部分数据经换算得到。

2研究方法

2.1指标体系基于指标设立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选取2004~2013年山东省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维度的24个指标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

2.2熵值法熵值法是一种客观赋权法,其本质是通过计算指标的信息熵,继而计算出指标的信息效用值,信息效用值代表了指标的相对变化程度对系统整体的影响度,影响度越大,权重就越大。相比主观赋权法,熵值法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可信度。

2.3加权求和法加权求和法是整合不同指标评价值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根据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得出其权重,然后累加各项指标评价结果得出总分值。

2.4发展协调系数根据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不仅只看重综合得分,还要看各子系统之间是否协调发展。本文采用多层次评价体系,为定量衡量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这五个子系统是否平衡发展,引入标准差系数作为协调系数的衡量标准。标准差系数越大,表示数据差异较大,发展不协调;标准差系数越小,表示数据差异小,发展协调。

3结果与分析

运用上述研究方法及计算公式,得出各指标权重即类权重(表2),从而计算出2004~2013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得分(表3)。

3.1农业可持续发展分析由图1、图2可看出,近十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由图1及表3计算可得,农业可持续综合得分年平均增长率为14%,呈稳步增长状态。表明近年来人们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有所提高,政府采取的相关政策法规也起到了明显作用。由图2可知,经济和社会子系统评价得分上升最快,环境子系统呈先下降后稳步上升状态,资源子系统评价得分整体呈下降水平,人口子系统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波动状态。2004~2005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大幅增长,由2004年的120.3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69.2万人,而同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由2004年的6.01%下降到5.83%,使得2004~2005年人口子系统得分出现了一个较大增幅。2005年以后较为平稳,到2008~2009年出现剧烈下降,因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冲击导致失业人数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由2008年的149.9万人降为2009年的122.4万人,因此人口子系统得分转呈下降态势,2009年以后逐步恢复上升趋势,但与经济、环境子系统得分差距仍然较大,说明虽然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了人口增长速度,但较大的人口基数依然是制约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004年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占比为19.1%,2013年数据为22%,仅提高了2.9个百分点,可见农村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必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前期环境系统得分低且呈剧烈下降态势,在2006~2007年达到最低,主要原因是农药、农肥、塑料薄膜等使用过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负担。此后随着农药、农肥、塑料薄膜等施用量较大程度的减少和节水灌溉面积的较大增长,环境子系统得分攀升,一度超越经济子系统,成为得分最高的子系统,这表明人们的农业环保意识逐步提高,近年来政府采取的各项环保措施开始发挥作用。目前山东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现代农业的推广普及、农田基础设施的改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加之过去农业的粗放式发展导致资源消耗过度,资源子系统在2007~2008年之间下降剧烈,后期小幅度增长,但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与自然资源的恢复性差及不可再生性有较大关系。经济子系统得分基本呈直线上升态势。由原始数据计算得出,人均农业生产总值与土地产出率均增长了一倍多,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两倍,单位耕地面积机械总动力增长了32.5%,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山东省农业产值多年来位居全国第一位,各项农业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农业经济整体运行良好。社会子系统得分呈稳步增长态势,2005~2006年公路通车里程大幅度增长,表明公共基础设施在此阶段有大幅度改善,促使2005~2006年社会子系统增幅较大;中期发展较为平稳,2010年以后农村恩格尔系数由2010年的37.5下降为2011年的35.7,下降了1.8个百分点,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并不明显,2004年为0.37,2013年为0.38,城乡教育、医疗、收入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

3.2系统协调度分析协调系数越小,发展协调度越高。由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山东省农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系数整体呈减小趋势,表明山东省近十年发展协调度整体提高,但2010年以后协调系数有略微增大趋势,可见各子系统之间发展有可能逐渐趋于不协调状态。另外,人口、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与经济、环境、社会子系统差异较大,表明资源利用率仍然较低,资源承载力负荷过重,亟需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资源浪费现象,扭转以过度消耗资源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论

通过对2004~2013年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4.1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经济、环境、社会子系统发展水平较高,人口、资源子系统发展水平较低,5个子系统发展协调度仍有待提高。

4.2人口基数大及农村劳动力素质差是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践行国家人口政策的前提下,应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加大农业科技的培训力度,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4.3资源消耗率仍然过大,在提高农业经济的同时,更应注重耕地资源、水资源的保护,积极推广现代农业,引进并普及现代先进农业技术,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优化农业功能结构,强化农业非直接经济生产功能[15],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出于数据的可得性,所选择的评价指标仍然不够全面,而且有的指标难以量化,增加了研究难度,因此仍需进一步探讨指标设立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完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参考文献:

[1]彭念一,吕忠伟.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估指标体系及测算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2):87-90.

[2]姚成胜,朱鹤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以福建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3):380-388.

[3]卢代富,邵海.产业化背景下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法律对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3(3):103-112.

[4]袁久和,祁春节.基于熵值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22(2):152-157.

[5]卢李朋,张杰,卞晓峰,等.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动态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4,34(4):248-254.

[6]刘喜广,陶楚南,陈银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1):26-29.

[7]曹执令.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以衡阳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8):113-116.

[8]高鹏,刘燕妮.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聚类评价———基于2000~2009年省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12(3):59-65.

[9]戴蓉,薛达元,郭泺,等.黔东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138-146.

[10]彭万臣,张淑花,周利军.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5):22-26.

[11]欧阳涛,肖海燕,袁辉斌.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1):35-43.

[12]赵莹雪.山区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以五华县为例[J].地理科学,2003,22(2):223-229.

[13]徐梦洁,赵其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研究[J].土壤,2000(3):135-139.

[14]乔家君.改进的熵值法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中的应用[J].资源科学,2004,26(1):113-119.

[15]谢美娥,谷树忠.新时期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定位与基本思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3,34(6):18-26.

作者:安静 王梁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