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绿色家园中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绿色家园中的可持续发展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绿色家园中的可持续发展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绿色家园中的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安定区主要抓了以下几项林业生产重点工作:

一是城区面山绿化工程。按照市上提出的全力打造“五宜”生态城市的总体要求,历届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城区面山绿化工作,坚持常抓不懈,组织动员城区各单位充分发扬“住在定西,热爱定西,建设定西,美化定西”的精神,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利用收缴绿化费、捐助绿化资金等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面山绿化成效良好,累计完成面山绿化4.8万亩,栽植油松、侧柏、云杉等各类苗木770余万株,并通过不断加密和补植,使过去光山秃岭的城区面山已有彻底改观,呈现出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同时,全区围绕建立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城市的目标,大力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努力建设城市精品工程,改善城市面貌,立足改造道路扩绿、建设公园还绿、拆迁辟绿、拆墙透绿、小区建绿的方针,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9%,人均公共绿地5.5平方米,逐步向园林城市方向发展。

二是绿色长廊绿化工程。天定、平定、兰定高速公路纵贯安定全境,也是安定的门户所在,从2011年开始,市、区两级政府将高速公路通道绿化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把公路两侧所有视线内的区域纳入了造林范围,三条高速带已完成造林3.55万亩,栽植各类苗木400余万株,在绿化过程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规格验收,并加强技术指导,严把整地、苗木、栽植、浇水、覆土、管护等六道技术关口,造林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全力打造高标准绿色生态长廊,使绿色通道建设成为全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全区把县、乡、村道路绿化作为通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完成了定临公路、葛西公路、石泉大下坪公路等多条通道建设,共完成通道绿化213公里,栽植柳树、杨树、国槐以及侧柏等苗木14万余株。

三是退耕还林补植补造和荒山造林工程。安定区作为全省退耕还林大县(区),累计退耕还林面积达到48.73万亩。为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多年来,安定区一直坚持加大补植补造力度,每年对退耕还林逐林班、逐小班进行检查,对达不到国家验收标准的地块全面补植,平均每年补植退耕还林10万亩以上,使全区退耕还林每年都顺利通过国家、省、市验收。同时,省、市下达安定区的三北、退耕、天保工程荒山造林,安定区均提前预安排造林任务,包乡镇技术人员在摸底后上报实施区域、面积等,规划集中连片,栽植严格把关,栽后加强验收,均全面完成了荒山造林任务。近几年又加大了封山育林工作力度,先后投资20多万元,在全区各主要进山路建立了宣传牌、界桩,并投入大量资金挑选120多名护林员管护全区所有造林区域,封山育林和管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

四是经济林果基地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南部二阴山区和北部川区适宜于栽植经济林果的自然条件,近年来,全区把发展优质林果基地作为拉动林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产品基地项目,先后在内官、高峰、团结、西巩等乡镇建立以文冠果和大果沙棘为主的优质林果基地7.7万余亩。五是大力推动义务植树活动。安定区始终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作为林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抓,在全区范围内,大力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法定性、义务性、公益性和长期性,宣传植树造林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全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树立“绿化家园,人人有责”的理念,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全区每年完成全民义务植树130万株以上,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的适龄公民均达到19万人以上,尽责率达到92.4%,呈现出“住在定西,绿化定西”的良好氛围。在长期的林业生态建设实践中,安定区取得显著成绩,得益于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创新”。

“四个坚持”:一是坚持生态立区不动摇。安定区历届区委、区政府,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渝地坚持把生态工程建设作为改善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常抓不懈,一届接着一届抓,届届都有新贡献。在认真总结经验,充分认识区情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论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生态立区”的发展战略。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的提出符合安定区的发展实际,今后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和执行。二是坚持“三苦”精神不动摇。在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中,安定区形成了领导苦抓、社会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拼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强大精神的支撑,全区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把安定大地建成了“山绿、水清、地平、人和”的秀美家园。时代在变,精神不变。三是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不动摇。在不断地总结和探索中,提出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技规律的“三个顺应、三个遵循”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全区积极抢抓退耕还林机遇,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迅速壮大了马铃薯、畜草、劳务、现代旱作高效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并正在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四是坚持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开发治理的技术路线不动摇。以流域为单元,运用系统工程,优化配置综合治理开发措施,坚持把微观聚集与宏观调控相结合,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径流调控与结构调整相结合,总结经验与创新技术相结合,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治理开发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流域经济与区域经济相结合,坚持整乡整村整流域推进,采取乔灌草结合的治理模式,因势利导,化害为利,有效提高了水土资源利用率,创出了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流域综合治理开发的技术路线。“四个创新”:一是创新思维。按照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理念,科学布设流域防治措施。创造运用了“对位配置理论”、“径流调控理论”,丰富了生态工程建设的科学内涵。在流域防治措施布设中,以陡坡地造林为主体,道路建设为骨架,生产用地为载体,从上游到下游,从坡面到沟道,优化配置,组成衔接紧密、协调、经济、美观的有机整体。总结出了“修梯田、集雨水、兴科技、搞调整”的治理开发新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提供了成功经验。二是创新技术。按照分区防治、对位配置、乔灌草结合、林草配工程、梯田配水窖等系统要求,提出了退耕还林模式、梯田优化设计、小流域综合防治、径流聚集工程、雨水集蓄利用、新修梯田培肥、地埂综合开发利用等一系列新技术,在全国同类地区处于领先地位。三是创新机制。坚持“谁造林、谁受益”的原则,把生态建设和有关项目建设相结合,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在荒山造林的管理上,采用拍卖、承租、承包、转让等多种形式,有效地调动了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在考核和激励机制上,区政府建立健全了生态建设管理责任书,形成了“政府导演、部门合唱、各尽其力、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各收其效”的生态建设管理机制。四是创新模式。全区经过长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不断完善,形成了“山顶荒山种树,山坡退耕种草,山腰梯田种薯,山底打坝蓄水,户户舍饲养殖,家家沼气配套,村村道路畅通,人人致富增收”的治理模式,在全区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

作者:定西市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