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主动调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对接范文

主动调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对接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主动调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对接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主动调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对接

一、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内在要求调整二元经济结构

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根本问题是要实现规模经营,如果不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浙江有限的土地资源中解脱出来,并为他们创造稳定的非农就业的机会和新的生活空间,农业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现在,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农业创造就业的能力也在弱化;受世界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加入WTO后,部分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不强;而且农业的发展还受自然生态条件的客观制约。所以,浙江农业现代化的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有效地减少农民,实现非农化,使农业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率显著提高,以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长期以来,由于二元的经济结构形成的制度安排,农民进城就业受到体制的障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量农民进城打工,但他们的生活基础仍然在农村,一旦城市就业环境受到影响,这部分民工又重新返农。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地在农村寻找农外就业机会,形成星罗棋布的乡村工业、乡镇企业,出现了农村工业的非城市化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只实现了劳动的就地转移,并没有实现人口空间上的稳定转移。另一方面,浙江人多地少、农村工业零散不成规模,成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在买方市场形成后,高度分散的农村工业迫切需要寻求规模经济。因此,加快调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消除体制障碍,有利于农村工业与城市工业的产业整合,发挥规模效益。城乡经济的整合还有利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城市现代文明的传播,这也是“以人为本”经济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城市化的进程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提供了载体,拓展了空间

城市化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途径。一是解决二元经济空间转换的问题;二是解决要素集聚的问题;三是解决现代文明的传播问题。推进城市化,就是要从根本上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向城市、农民向市民的转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浙江农村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寻找产业集聚的载体,以进一步增强产业的竞争优势。浙江城市化问题的提出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化为农村工业融入城市工业化轨道创造了条件,成为农村工业实现空间转移、形成集聚效益的有效载体。因此,浙江许多乡镇和村办工业开始进入工业园区,这种集聚比分散的农村工业获得了更好的外部经济,并节约了土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获得了新的竞争力。但由于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这些农村工业仍然大多集聚在小城镇上。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它还不是效益最好的空间配置方式。这种资源配置仍沿袭传统的城乡分割的模式,乡镇、村经济被牢牢打上非城市经济的烙印。

浙江省推进城市化在实行区划调整,政策推动以后,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空间都有所拓展,为集聚生产要素、增强辐射功能创造了条件,也为农村工业与城市经济的对接创造了条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破除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在全社会更合理的配置资源。行政区划经济不等于区域经济。必须从整个区域的生产力布局来整合农村工业和城市经济。农村工业应进入大中小城市的工业园区,非农化人口进入城市定居,人口的集聚会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城市移民将带给城市新的活力,创新意识和文化的交融将使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村工业集聚和农业剩余人口迁移后,将给效益农业的发展创造更好的资源条件,农村的土地整治、现代园区建设将会给浙江农业一个崭新的发展面貌,也会吸引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形成规模经济。

三、浙江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基础,为加快调整二元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文化根源,走了一条非常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多元产权+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城镇集聚,形成了区域特色经济。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目前浙江区域特色经济广泛分布在工业中的110多个大小行业,这种区域特色经济具有很强的区域一致性、柔性专业化、竞争与合作的共存、信息的迅速扩散、经济和社会的融合等特征,为产业的集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但问题是这种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撑、区域集聚为基础的产业群受制于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仍然难以走上城市经济的发展平台。农村的出路在于工业化,而现代工业的发展特色是集约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经营。因此,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根据浙江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市郊的特色工业园区和基地,形成现代化新城区,为区域特色经济找到新的发展平台,是下一步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四、调整二元经济结构要从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双向推动

调整二元经济结构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要依靠经济的长期发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从现在看,体制创新的问题更为突出,要从经济发展和体制创新双向来加快调整二元经济结构。

1.探索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障碍和体制安排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二元的土地制度和二元的人的身份

浙江粮食市场放开以后,为解决二元的土地制度创造了条件,农村出现的土地流转是突破这种二元的土地制度的一种萌芽。浙江省最基本的省情是人多地少。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使城市地价居高不下,土地资源制约了经济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另一方面,一些经济发达的县市,种植业比较效益下降,出现农业人口非农化和农田抛荒现象。这种反差如果不从二元的土地制度上有所突破,将制约浙江的经济发展。可从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土地转移后部分收益用于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些改革探索。二元的土地制度又带出一个二元的人的身份。出生在农村的人可以获得一块宅基地,一块耕地;出生在城市的人可以获得社会保障和长期因剪刀差、各种补贴所带来的差别利益。如何最终打破城乡差别户籍,实行统一户籍制,并配套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人的流动创造条件,将是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可选择若干个经济发展基础好的县市,进行城乡户籍一体化试点。

2.城关镇和中心镇应是解决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联结点

农民进城,当然可以进大城市,但大量的人口转移仍然有个梯度转移问题。在城市化过程中,县域经济布局应统筹考虑,以城关镇和中心镇为结点,集聚工业企业,这是现阶段浙江经济发展比较好的选择。只要产业形成集聚,就能实现人口的转移和集聚。

3.城镇规划要把农村这一块带进去,城、镇、村一起搞

现在浙江农村的建房杂乱,基础设施更薄弱。随着城市面貌的改善,城乡反差更大。农村人口也要合理集中,要建设中心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人口向中心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有了统一的规划,基础设施可以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延伸到农村。农村的教育布局也要因此作适当的调整。工业布局也可以打破各自为政,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有了人口合理集聚规模,第三产业也会发展起来。

4.要对二元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积极探索

二元经济结构带出我们行政管理的一系列二元化,工业在农村的,冠名为乡镇企业,由乡镇企业局管;冠名为集体企业的,由二轻局管;在城市的由经委管。商业在农村的由供销社管;在城市的由商业局管。金融也是这样,商业银行不能到农村,农村信用社不能进城。更麻烦的是二元经济结构和行政管理方式,带来了人们长期的二元思维方式。这种二元的管理体制,在浙江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城乡经济在糅合的过程中,反差尤其大。结合市县机构改革,在行政管理体制上要作些调整。

5.加快产业的融合,为解决二元经济结构创造条件

农村经济由一开始的“前店后厂”发展到现在的“前市场后园区”。

一、

二、三产业根据产业链有一种融合的趋势,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动力为解决城乡二元的经济结构创造了条件。一是引导

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渗透,以农业产业化为主要抓手,用产业整合的办法改造传统农业,把农业产业链延伸到加工环节、流通环节。二是加快工业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带动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三是进一步鼓励工商企业投资农业,使部分农民转变为农业工人。四是加强区域经济的互补性、互惠性,增强地区间经济的相互辐射、相互带动。

这几方面的思考,主要是引起大家的关注,共同研究。浙江要提前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现代化;要实现以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也必须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保持浙江机制先发的优势,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也是个着力点。这个问题解决了,浙江经济可以在质的提高后,实现量的再扩张。这个课题还刚开个头,下一步我们还要深入研究阻碍二元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因素,逐个破题。我感到这是城市化推进中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是浙江区域经济再上新台阶的一个抓手。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