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结构因子的居民消费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居民消费结构的典型事实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多年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结构特征发生了较大变动。主要表现出以下典型结构性事实和阶段性特征。首先,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呈现波动下降,但是城镇居民下降幅度要大于农村居民降幅。2011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0.4%,而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6.3%,仍然比城镇居民高出4.1个百分点。其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占比都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城镇居民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从1990年的3.17%、2.01%、8.78%提升到2012年的14.73%、6.38%、12.20%,分别增加了11.56、4.37、3.42个百分点。而农村居民交通通讯、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消费支出占比分别从1990年的1.44%、3.25%、5.37%提升到2012年的12.06%、9.49%、8.23%,分别增加了10.62、6.24、2.86个百分点。总体而言城镇居民交通通讯、文教娱乐的消费支出占比和增加幅度要大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整体状况,但是在医疗保健支出方面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占比要大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占比。再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比都有较快提高,但农村居民该比重偏高。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占消费的比重从1990年的4.76%提升到2012年的8.90%,增加了4.14个百分点,同一时期,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比则从17.34%上升到19.47%,增加了2.13个百分点。根据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系数的大小可以评估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整体状况及趋势,从新的视角认识中国居民消费的典型事实。计算公式为q=∑|cij-ci0|,其中q为结构变动系数,cij为报告期不同类型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的占比构成,ci0基期同类商品和服务消费支出的占比构成,i为各类商品和服务,j为时期。系数q值越大,说明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动的幅度较大;反之,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动的幅度越小。一般而言,消费结构的整体变动的幅度较大,说明消费结构处于升级阶段。基于中国1990-2010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各类商品和服务支出占比构成指标,分段计算和评估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整体状况及趋势。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系数来看,具体而言,2000年之前时间段消费结构变动不断加快,2000年之后有所放缓,而从促进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子来看,2000年之前促进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子主要是食品、衣着和交通通信等结构因子,2000年之后居住和医疗保健等因素发展成为驱动消费结构变动新的贡献因子。总体来看,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趋势值存在着与城镇居民相似演变轨迹,同样以2000年为间隔时间点,整体结构变动趋势值之前呈加快态势,之后呈放缓态势,所不同是从时间序列上看,城镇居民结构变动系数呈现逐渐下降态势,而农村居民在进入21世纪后仍表现较大的结构变动幅度。从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影响因子来看,2000年之前促进消费结构变动的主要贡献因子主要是食品、文教娱乐和交通通信等结构因子,2000年之后居住和医疗保健等因素发展成为驱动消费结构变动新的贡献因子。
二、基于结构因子视角下的居民消费率下降成因分解
(一)一个简单分析框架由前文基于总量特征和结构特征视角的中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典型事实的分析可知,我国居民消费率存在系统性偏低。那么,究竟是哪些影响因子造成的呢?我国居民消费率主要决定因子是什么?居民消费率是居民商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与支出法GDP比重,该指标反映了居民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结构占比状况。
(二)基于因子分解的分析基于上述分解公式,可以综合解构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率的波动下降,是哪些影响因子起了主要作用?中国消费占GDP比例较低,特别是居民消费所占份额较低,居民消费需求长期不振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较低且不断下降。从2000年到2007年,日本和韩国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其消费占GDP的比重波动不大,基本上保持了常态消费水平,而支撑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居民储蓄率的降低,储蓄率的降低可以弥补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降低对消费波动的影响。根据郭凯和帕帕•恩迪亚耶(KaiGuoandPapaNDiaye,2010)测算,在1992年至2007年期间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显著下降。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百分比从1992的59%降低到最近时期的53%。而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反映了劳动报酬、实际工资、财产性收入、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金以及个人税收支出等居民收入流和支出流的增加或减少的不同增长状况。而同一时期,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收入占总国民收入比率是提升的。劳动报酬是居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构成部分,从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演变来看,郭凯和帕帕•恩迪亚耶(KaiGuoandPapaNDiaye,2010)根据资金流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中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7年的54%下降到2008年的不足49%。劳动报酬占比下降的结构格局演变主要反映了中国经济一个特征事实:即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GDP增长所带动的就业增长疲弱,这进一步抑制居民收入的增长。就业增长疲软与经济高速增长的不对称增长格局和中国净出口和投资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密切相关。这种增长模式更多是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以各产业就业所占比例指标来看,2000年中国服务业占总就业比重为27.5%,而世界平均的服务业占总就业比重是39.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4个百分点;到2010年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提升为34.6%,而世界平均水平也提升为44.9%,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
从微观层面上看,结合中国经济特征事实,中国居民消费率可以理解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加权平均值,微分等式意味着居民消费率的时间序列变化可以分解为:(a)来自城镇居民消费率和农村居民消费率变化,(b)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份额的变化。伴随着中国人均GDP高速增长,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获得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从1990年的1510.2元提升至2011年21809.8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从1990年的686.3元提升至6977.3元。但是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速跟不上GDP增长速度,反映了中国居民消费占比不断下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占人均GDP比例呈现一直在持续下降之中。从1990年的91.7%降至2011年的62%;在同一时间段,农村居民占比也从41.7%降至19.8%。从宏观层面上看,国民收入部门占比演变状况由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决定。在资金流量表中,住户、企业和政府等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份额趋势值主要取决于收入的初次分配环节。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3)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计算,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从1992年的65.4%降至2011年的60.7%,下降了约5个百分点。从再分配视角来看,收入再分配指在收入初次分配的基础上以社会保险福利、社会补助等转移支付的方式进行的收入分配。1992-2001年中国居民部门再分配收入占比高于初次收入分配占比,居民部门从再分配中得益。而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居民部门的初次分配收入占比与再分配收入占比之间总体而言,前者高于后者,说明居民部门在再分配过程中受损。与居民部门情形相反,政府部门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占比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特别是经过再分配环节后,政府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地位进一步提高,如2011年政府部门初次分配收入占比15.4%,经过再分配环节,收入占比提升至19.2%,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三、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收入占比是造成我国居民消费占GDP份额系统性偏低的关键影响因子,而扩大居民消费,提高中国居民消费率的一个重要政策框架就是进行制度设计以实现提高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
作者:张晓波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