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讨论范文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讨论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讨论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联系讨论

一、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

在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研究在舒尔茨(T.w.schuhz)系统地论述人力资本问题后得到普遍关注,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形成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尽管分析的具体思路不同,但无一例外地论述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谭崇台、1999)对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许多学者进行了深人地分析。主要的理论有: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模型、乌扎华(H.uzawa)的第一个人力资本模型‘”、阿罗(K工A二w)的“干中学”模型、罗默(P.M.Romer)的“知识推进”模型、卢卡斯(R.E.Lucas)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典型的实证有舒尔茨、丹尼森(E.Dension)、贝克尔(G.Beeke:)、明瑟(J.Minee:)、麦迪逊(A.Maddison)、巴罗(R.J.B~)、奥尔内(D.Arleil)等的实证。总结有关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我国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和现代经济增长互为因果,人力资本在形成和配置的过程中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并起决定作用。(潘念云,1991;周天勇,1994;赵耀辉,1997;李忠民,1999;辽宁大学课题组,1999;浙江大学课题组,1999等)‘2’人力资本增长研究主要是从3个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1.研究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主要是由投资形成的,投资的主要方式有:教育投资、健康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和抚养孩子的费用,这些投资和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因果关系。(舒尔茨,1960;贝克尔,1975)2.分析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认为人力资本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具有其他要素不具有的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人力资本通过内在效应和外在效应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乌扎华模型把教育引进生产部门,认为教育对产出的贡献是通过生产部门技术水平的提高而间接实现的;阿罗(KJ.A~)把从事生产的人获得知识的过程纳人生产函数,推导出一个规模收益递增的生产函数的“干中学”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归于学习过程和知识的外部效应;“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罗默(P.M.Rome;)、卢卡斯(R.E.Lucas)的“内生增长”模型则分析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内部效应。罗默的“知识推进”模型认为知识是一种生产要素,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不仅能自身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投人要素也产生递增的收益,从而整个经济规模收益是递增的,保持经济的长期增长;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将人力资本作为独立的要素纳人索罗(R.Solow)经济模型,运用更加微观、个量的分析方法,具体化为“每个人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人力资本的产生是人力资本的内在效应,边干边学所产生的是人力资本的外在效应。3.初步分析了人力资本配置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卢卡斯把人力资本区分为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认为加速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积累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罗默把人力资本用于两个方面,一部分用于生产部门,另一部分用于研究部门,认为人力资本配置于独立的研究部门不仅可以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提高最终产品部门的产出率,而且可以使研究部门的人力资本得到进一步的积累,相反,如果因人力资本不足而把人力资本用于生产部门只能使经济得到短暂的增长;杨小凯一博兰德(x.K.YangandJ.Bodand)和贝克尔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市场分工、协调活动对人力资本的专门化、人力资本的积累的促进作用。人力资本增长研究内容相当丰富,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日益显示出来,深化了人们关于经济增长规律的认识。阵宝元,1999)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本增长研究仍存在不少的局限,正如尼古拉思•斯特恩(N.Stem)指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没有使我们有更深刻的理解.索罗也认为应该采取一系列步骤改进现有的工作。西方的人力资本增长研究是以完善的市场企业制度为背景的,重视的是人力资本的形成问题,对人力资本合理配置的条件、效率以及人力资本对现实经济的适应性等问题还比较忽视(许彬、罗卫东,1999)。关于人力资本配置问题,我国学者的许多分析,尤其是以制度和文化为载体的新制度研究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二、人力资本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经济增长是我国学者比较重视的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形势大为改变,贡献率一直为正‘3)。由于许多分析是对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因素的全面分析,不是专门测算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拟通过考察oo年代测算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专门研究和本人的实证性研究,对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作进一步分析。

1.我国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考察目前,专门测算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的研究较少,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主要有:沈利生、朱运法、孙强、张帆等的实证性研究。‘4’这些研究利用不同的数据,对我国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人力资本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表1是他们对人力资本贡献的估算。说明:经济增长率、人力资本增长率、人力资本贡献率均为全要素贡献率,表中数据是根据3人的研究进一步整理得出。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增长同时保持着持续高速的增长,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不理想。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说,二者之间还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我国经济增长和人力资本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增长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并未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推动我国现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仍是物质资本、一般劳动力投人。如果进行广泛的比较,存在比较严重的不对称问题。(5)

2.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的另一实证测算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法,另一种是教育投资贡献率分析法。前一种方法被认为是“准确计量”的方法,后一种被看作是“粗略估计”的方法。以上学者采用的是前一种方法。笔者认为虽然前一种测算比较精确,但由于人力资本量本身测度的困难,以及我国对人力资本存量缺乏比较健全的统计资料,我们认为三位学者的测算仍是一种粗略的估算。(例如,张帆计算教育投资的数据仅限于国家的教育经费,对教育体制改革后投资主体的转变考虑不够,以此作为教育途径形成的人力资本,自然误差较大。)同样作为一种估算方法,由于教育投资是形成人力资本的主要途径,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在此,我们利用舒尔茨曾利用的教育投资增量贡献率的方法对我国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另一种估算。(1)测算方法教育投资增量贡献率的测算公式是:Ye=(△k/△哟xRYe:教育增量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k教育投资增量,△Y国民经济增量,R各级教育投资收益水平的总系数。R二艺初、中、高三级教育投资收益率x三级教育投资比率。(2)数据与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和有关教育与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6’。这些数据与研究被认为具有权威,多次被广泛引用,数据的质量比较可靠。根据我们研究的目标,对1982一19%年国内生产总值,初、中、高等教育投资增量,三级教育投资比,三级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行了计算整理,用表2列出:说明:国内生产总值来源于《统计年鉴(1997)》;教育投资增量直接来源于李宝元的研究;三级教育投资比是三级不同的教育投资总量与全部的教育投资总量的比,教育投资总量为教育人数与教育费用的乘积,三级教育人数来源于李宝元的研究,三级教育费用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7)》的每年小学、中学、大学的人均教育经费的不完全统计(没有考虑物价因素)。每年的三级教育投资收益率是根据李忠民1994年的研究,考虑经济增长率相对变化。(李实、诸建芳、赖德胜等估算的是城市或整个教育的投资收益率)(3)实证的结果分析从我们对82一95年这段时间的估算看,我国教育投资增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律平均为37.69%。考虑健康投资、养育孩子的投资、劳动力流动投资、“干中学”等中形成的人力资本,我们的估算和有关研究基本上是符合的,我们也可以由此得出基本相同的结论。问题是,为什么我国人力资本增长很快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如发达国家那么明显?关于这个问题,根据人力资本增长理论,我们认为我们可以从人力资本总t和人力资本结构以及人力资本配置的角度得到解释。

三、关于我国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作用的解释

我们认为影响我国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有三:1、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足;2、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失衡;3、人力资本配置效率低下。以下是我们对这3个问题的说明。

1.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不足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力资本增长迅速,但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不足问题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文盲、半文盲1.8亿,占总人口的22.2%,其中青年占了36.1%;另据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对19%年56147.9完农村住户从业人员的一份调查,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4.01%,小学文化程度的占42.巧%,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以%,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7%,中专文化程度的占0.57%,大专以上的仅占0.16%。(7’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低下人口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更与我国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有关。从教育投资看,政府投资,在目前的财政供给条件下,政府投资的比例较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教育报告的数据,1980一1991年世界公共教育投资占GNP比重平均为5.0%一5.1%,发达国家为5.2%一5.4%,发展中国家为3.8%一1%,最不发达国家为3.0%一3.3,我国为2.3%一2.6%;‘.)我国学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的相对比重延续下降,1985一1992公共教育经费的比重由1985年的3.6%降至1992年的2.2%;‘”个人投资,近年来,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个人投资增长迅速,(可由投资增量反映出)但由于有占我国近so%的农村人口及城镇居民中的低收人者的投资限制,个人投资水平低下,90年代个人负担的教育经费不到整个教育经费的10%(‘”’据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1992年对25个省市的抽样调查,1992年家庭生育投资每个孩子人均507.95元,而用于教育、医疗的费用不到202元。

2.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失衡投资包含投资总量和投资结构两方面的内容,我国的人力资本投资既存在总量不足的问题,又存在结构失衡的问题。结构失衡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三级教育结构失衡。基础教育的发展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从我国人均教育经费的统计看,小学、中学、大学相差很大。1982一1995年大学与小学经费的最高比例为54.11倍,最低也达到22.17倍,大学与中学的比最高为12.47倍,最低为6.37倍。这与穷国办大教育有关,也与我们的教育投资决策有关,这种情况除了会形成高等教育的浪费外,带来最大的问题是基础教育的落后,影响我国整个的人力资本的形成。(2)、教育投资的专业结构失衡。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更有利于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在经济增长中发挥内在和外在效应。世界各国都注意根据市场的供求,调整教育结构。我国由于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滞后,高教专业结构与产业的需求结构发生偏离,造成了我国教育结构失衡的问题。据李宝元的研究,1982一19%年两者结构比重差最高分别达60.5、19.3、53.9。(3)、教育投资的区域结构失衡。农村教育落后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要特征。主要原因是农村的教育经费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两级筹措解决,而广大的农村经济落后,由此造成的教育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村文盲、半文盲率高达26.23%,远远高于城镇的12.17%和n.45%;同样由于投资主体的原因,我国行政区域的差距也比较显著,东、中、西部的差距分别为12.91%、14.75%、24.27%。

3.人力资本配i效率低下人力资本配置主要是依存于技术的制度性配置一定意以上讲是一种制度供给,它取决于一国的基础制度、体制、社会文化等以形成的制度安排,特别是所有权制度和配置机制。(李忠民,1999)张维迎对现代企业契约产权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本的最优安排是在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把有财产和企业家能力的经营者授予所有权,可以使企业的总价值最大化;(张维迎,1995)周其仁认为根据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即使是奴隶主也不能忽视努力的积极性问题,同样强调现代企业的最优安排是授予人力资本所有者所有权;(周其仁,1996)杨瑞龙和周业安在肯定人力资本具有所有权的前提下,主张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多少应通过市场讨价还价的机制决定;(杨瑞龙、周业安,1997)陈宗胜、杨小康等利用博奕论对这种讨价还价的机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人力资本配置是一个契约与非契约的均衡。(陈宗胜、杨小康,1997)‘川我国人力资本配置的研究认为影响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人力资本形成的结构问题和人力资本配置的市场制度问题。人力资本的形成结构是人力资本配置效率的一个反映,以上已有说明,人力资本配置的市场制度关键是在自由竞争的人力资本市场上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和激励问题。从我国的人力资本配置的市场前提看,虽然传统体制下行政配置的方式正在被市场配置的方式所代替,但由于自主的供求主体、灵敏的工薪制度、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等还没有形成,例如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各种户口、档案管理、广大企事业单位缺乏弹性的工资制度、不健全的市场法律、法规的存在。我国的人力资本配置基本上仍是一种行政配置。(我们认为传统的行政配置是一种缺乏效率的配置人力资本的方式)关于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与激励问题,从契约的角度讲,由于我国对“资本雇用劳动”和“劳动雇用资本”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在知识日益得到重视的同时,人力资本的所有权还没得到普遍的重视,例如,典型的冯根生事例,闻名全国的企业家却拿不出300万元购买公司2%的股份;即使重视人力资本所有权的企业,人力资本讨价还价的市场契约也没有真正有效形成,。许多专业技术骨干虽然获得了企业一定的股权,但往往是具有改革意识企业领导的赠送,不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这可以带来效率的提高,但不是最优的结果);从非契约的角度上考虑,委托关系不能最终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不仅是因为经营者和生产者各自的目标不同,还因为监督成本的高昂,由于“经济人”和个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最佳的激励机制与有效的监督分不开,在成本一定的条件下,有效的监督只能是对人力资本的严格的管理。而从我国对人力资本的管理看,我们重视的是一般人力资本的管理,忽视对专业化的人力资本的管理,大量的官员腐败与企业家腐化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现代的人力资本配置理论利用经济分析,也从文化的角度上对其进行了考虑,西方学者曾将由于主观努力不够或有效投人不足而产生的低效率称为“X低效率”认为重视人力资本的管理必须充分考虑个人的主观因素,从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本管理看,我国一直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应该不存在“X低效率”问题,但事实是我国重视思想教育的形式,轻视思想教育的效果。例如,我国高校每周都要政治学习,学都是领导上面念文件,教师下面谈问题,其效果可想而知。总之,我们认为发挥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必须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为基础,在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总量时,必须更好地解决人力资本投资结构问题;在既定的人力资本存量下,改善人力资本的配置。

四、开发和利用我国人力资本政策的基本思路

许多国家把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作为实现本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础,我国政府已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及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导政策,旨在把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势头推进21世纪。为了我们的人力资本政策的制定有一个较好的参考,通过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的以上分析,在此提出我们的人力资本政策思路。我们认为解决我国人力资本形成不足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我们的政策必须有利于人力资本的需求和供给,有利于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就教育而言,我们有以下思路。

1.增加教育投资数量增加教育投资数量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增加教育投资的绝对数量,二是增加教育投资的相对数量。增加教育投资的绝对数量,不仅要求政府增加对教育投资,而且要求居民、企业增加对教育投资。政府增加教育投资只要切实落实中央财政支出教育经费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地方各级财政支出每年增长2个百分点的有关法规、政策,我们的财政经费占GNP比重4%的目标就可达到;居民、企业增加对教育投资要求政府一方面制定优惠的投资政策鼓励居民、企业投资教育,另一方面改变目前对民办学校的歧视政策,预算经费也包括民办学校。政府、居民、企业教育投资的增加关键还要提高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工资向知识分子适当倾斜的政策是正确的必须坚持下去。增加教育投资的相对数量就是要减少教育投资的浪费比较严重的问题。目前我国学校的重复设置、教育经费的挪用、占用、教育资金使用效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据笔者调查,苏北某高校一个系30人,每年用于吃喝招待的费用就达到ro万元以上,有科研经费的由于没有研究一年也没有从财务处支取过一次经费。

2.改善教育投资结构影响我国教育投资结构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政府的投资决策、收人分配问题、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政府的投资决策、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已有分析)在此主要说明收人分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人有大幅度增加,但由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收人公平度降低的原因(11),我国有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并不乐观。据北京大学课题组1999年的一项研究(12)大学费用人均每年1侧l洲〕元左右,而人们能够承受的的学费水平不高于3以X)元。由于居民的有支付能力的教育需求最终决定我国的人力资本形成的有效性,因此改善我国教育的投资结构必须从政府、居民的收人分配和教育体制本身的改革进行全面考虑,政府的投资要把我国的收人分配结构的调整和推动教育体制本身的改革联系起来。如可以把开发农村人力资本作为结构调整的基点,预期适应社会需求超前调控人力资本的生产与形成。(李宝元)也就是说,我国教育投资结构的改善,必须从动态中注意解决影响教育需求和教育供给的总量、结构问题。

3.优化人力资本配i根据人力资本配置理论和我国人力资本配置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以人力资本产权变革为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解决影响人力资本配置的信息、风险与收益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把教育产业化,以现代市场企业制度为标准,进行人力资本市场建设,革除传统的劳动人事制度,注意培养更多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并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更多的运用于企业的研究部门;我们还应充分的考虑人力资本天生具有的“经济人”和机会主义倾向,完善我国企业的委托关系,加强对人力资本的管理,切实改进我们目前思想教育的方式,尽量避免由于思想教育效果不好而产生的“X低效率”问题。以上是运用有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通过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对人力资本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作用的一个初步探讨。由于人力资本形成方式的多样性,对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