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工业生态效率指标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生态效率的概念在OECD国家应用得较多,是一种比较新的环境管理方式。为了确切表达经济、环境与社会三者的关系,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递交到1992年里约峰会的文件《改变过程》中最早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思想。最近的几年中,这一概念被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一些国家研究了关于生态效率如何能够获得商业与环境双赢的经验。研究出“成本洞穴引起的隧道效应”概念,意思是“如果一个公司向一个有益于环境的产品开发努力,那么结果并不是投资回报的减少,相反却是成本开始降低”。同时指出:“世界上最廉价的事情莫过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而且节约资源的收益会远远超过我们所期望的”。不仅在环境领域,一些经济学家对生态效率也颇感兴趣,在2001年2月份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曾提出了“生态效率:绿就是金”的观点。生态效率衡量的是单位生产和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一种投入产出比,投入是原材料和能源利用、环境压力等,产出是生活质量、货币价值和生产的提高,度量生态效率就在于确认投入与产出的指标。
1.1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功能
工业生态效率指标体系的功能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描述和反映任何一个时点上(或时期内)各方面经济与环境的水平或状况;二是评价和监测一定时期内经济与环境变化的趋势及速度;三是综合衡量经济与环境各领域之间的协调程度。它可以使政府确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优先顺序,同时给决策者一个了解和认识工业生态环境进程的有效工具。加拿大环境与经济国家圆桌会议支持了一些研究,目标是探求和设计可行的生态效率指标。目前,在加拿大环境与经济国家圆桌会议支持下,能源与原材料强度指标已经在8个公司进行了实验并取得了许多实际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能源效率指标很容易且可以广泛推广,同样,单位产出的原材料消耗———原材料强度指标也是可行的。生态效率指标可以使社会、消费者、生产者之间相互沟通和对话。生态效率指标有助于企业的管理,并在行业之间实施有意义的绩效比较。在过去10年中,OECD国家已经提出并发展了许多经济和生活质量“产出”指标,同时也发展了污染物排放等“投入”指标。总体来说,在单个公司和技术水平上提高生态效率获得成功的例子已有很多。在一些OECD国家,生态效率的一些产出部分指标正在提高———特别是那些原材料消耗。生态效率的一些投入部分,如污染物排放控制也在提高。但还有一些环境问题没有解决,诸如污染物转移、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能源利用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问题,在国家或地方水平上有毒化学品的持续释放以及固体废物的处置还很难解决。这就要求引入一种全新的环境管理思想,继续鼓励和支持对生态效率的整体性和可能性研究。目前生态效率与清洁生产的关联性对于全球发展已被认为是环境议题的重要内容。它将使我们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
1.2工业生态效率指标的内容
生态效率是指生态资源满足人类需要的效率,可以用产出和投入的比值来衡量,其中产出指一个企业、行业或整个经济体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投入指由企业、行业或经济体造成的环境压力。工业生态效率的指标体系包括3个方面:能源强度指标、原材料强度指标和污染物排放指标。
1•2•1能源强度指标
对能源强度来说,被选择的最小化指标是指每单位产品生产与服务、运输所消耗的所有资源量。因为公司的财政标准是以销售额和资本增加额来衡量的。其中7个主要指标是:能源运输与消耗,包括能源运输过程中能源的损失量;能源运输与消耗,包括能源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损失量以及运输队消耗的能源;在产品生命周期使用阶段能源的消耗;附加在制造过程中的原材料使用消耗的能源以及服务运输中消耗的能源;在处置产品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与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能源消耗。
1•2•2原材料强度指标
企业对原材料强度验证了两个基本的或最小化的指标和一个附加指标。第一个最小化指标把在产品和副产品中的所有原材料的直接利用与产品与副产品的总产出进行了比较。第二个最小化指标包括了所有非直接原料。在这些指标当中,产品与副产品的包装原材料都被看作是原材料。在原材料强度指标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一个原材料强度指标对服务行业可能并不相关或没有意义,而在钢铁汽车等制造业中的原材料强度指标比在集装和包装产业中更有用;第二,产品组分的变化会对公司的原材料强度指数有所影响,但并不影响整个产品水平上原材料效率的提高;第三,一个工厂里大量地使用某种特殊物质,比如说某种气体或某种溶剂时,考虑原材料强度指标一定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可以反映实际情况的原材料;第四,水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可以被转移成另一种状态而没有被破坏。被包括在产品中的水,不应该在指标中计算,也不能计算在投入和产出中。
1•2•3污染物排放指标
设计污染物排放指标时必须注意公众广泛关注的污染物排放,选择的排放指标必须密切与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联系紧密。比如说大气污染物排放,包括烟尘、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等、水污染物排放,包括有机污染物和有毒有害重金属的排放,与全球环境问题有关的污染物排放,如破坏臭氧层物质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等。对污染物排放指标来说有3个重要问题。首先,要满足使用者科学性与实用性的需要;第二,当考虑与污染排放相关的产品产出或价值增加的生态效率指标类型时,许多用户很可能需要排放的绝对度量数据,却忽略了单位产出释放量的提高;第三,指标的设计与决定原则要明确区分直接作为污染物释放到环境中的非生产性产出与由于管理及措施方法等原因最终产生了污染的非生产性产出。
2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
2.1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各地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如火如荼。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来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循环经济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传统的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线性经济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线性物质流的叠加,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特征,而循环经济则要求系统内部要以互联或循环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
2.2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初步设计
实际上,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提高生态效率,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值,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在经济发展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之间建立一种最佳的协调机制。为了衡量和评价循环经济的发展,指导循环经济的政策和实践,有必要进行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指标是一种定量化的信息,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事物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同时指标还要能够反映公共政策问题,如政策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立原则主要有:良好的政策相关性、易于分析、可测定性和可比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等。根据以上原则,借鉴生态效率评价指标,加上目前我国的初步实践,我们对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和设计。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系统层、状态层、变量层4个等级。总体层:综合表达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代表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运行情况和效果。系统层:将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解析为互相联系的四个子系统评价指标: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资源能源效率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益指标体系、循环特征指标体系。状态层:状态层指标是评价以上四个子系统状态的指标。变量层:用来表述状态层的具体变量,对其状态的数量、强度等进行度量。利用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全面衡量区域的经济效益水平、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循环特征,建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有机的联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虽然本文根据生态效率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了初步设计,但是该系统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试点应用,不断补充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