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论经济投资机制与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市场经济是一种利润经济。对利润的追逐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作为经济行为和资源配置主要内容的投资活动自然也在其支配之列。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取得一定目标的利润,只有当利润率高到这个程度时,人们才会进行投资,人们将资本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个部门,是由于两部门间的利润率差别,扩大到这种利益差可以抵销资本转移成本而有余,人们停止投资,甚至放弃或报废已投资,是由于其损失小于预期利润损失。所以在市场经济中,要揭示投资活动的内在机制,必须同时揭示出制约其内容的利润率变化机制。
投资由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高低变化决定着投资规模的肩低变化。在一般条件下,平均利润率与社会资源的就业程度、或者规模、繁荣程度成正比,后者又是与投资规模大小成正比的,投资规模则是沿着利润率变化轨迹运动的,三者之间保持着方向性的一致。由于经济规模是周期性波动的,所以社会平均利润率和投资规模也是以周期波动为特征,并且方向是一致的。但是,这种方向上的一致,并不意味着在时间上的一致。因为在这种函数关系中,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征变化时差。人们对利润率变化的投资反应,受到不同形式的资本在时空转移中的限制,因而变化较慢,所以当利润率最高时,投资并未达到最高潮,而是在利润率已下降的繁荣后期才达到最高潮,由此就使许多投资不能在利润率下降到一个较低阶段前完成,以致到时不是被迫停止投资,就是将已投资本报废而蒙受巨大损失。所以,在市场经济中,投资由利润率决定,但又慢于利润率变化,这种时差使在每一次危机中,都有部分投资被浪费。
平均利润率和投资规模的变化与经济周期一致,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每个部门的利润率和投资规模的变化在时间上是大致一致的结论。实际上,它们艺间是不一致的,因为,经济规模的变化或经济危机是经济总量失衡的结果,总量失衡归咎于经济结构的失衡,经济结构的失衡源子各部门发展速度不一致,各部门发展速度不一致又源于各部门的投资规模和时间上不一致,后者则是各部门利润率在时间上变化速度和方向不一致的结果。没有这种不一致,经济就既不会有危机也不会有繁荣,也就不会有周期。在此,社会平均利润率及投资规模与经济规模变化大致一致,只是说明,在经济活动低潮,高利润率部门较少,从而投资的部门也较少。而在高潮,两者的成份较多而已。但这丝毫不说明各部门这几个因素的变化是一致的。实际上,正是这种不一致,才导致平均利润率、投资规模和经济繁荣程度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周期运动。
由于经济危机是结构失调的结果,这就意味着,在一些产品严重过剩时,另一些产品短缺,只是征危机中,由于连锁反应,才使这些短缺产品也出现虚假性的暂时过剩,随着危机的过去,这些产品的短缺性质会很快恢复,产品价格和利润率会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追逐高利润,厂商会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社会游资的充裕、投入品价格疲软,使投资有利可图并容易实现。这种投资对克服本部门生产规模落后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来讲,是一种调整,是对价值规律要求的能动反应。但在市场经济中,这种调整会矫枉过正,会使其由短缺变为过剩。因为,为了争夺这种有利的投资机会,各厂商会竞相投资,在各部门利润率的巨大差别下,新的竞争者会大量涌入此过程,结果会使投资远超过社会的正常需要,使其由原来的短缺变为投资实现后的过剩,这正如我国的家电产业由原来短缺变为}」前的严重过剩一样。其结果,会使利润率不断下降。这种下降来自两方面的压力结果。一是产品供给超过了社会需求,产品价格下跌,二是由子其生产能力突然丫大,为其提供投入品的部门生产能力变化滞后,会由原来的供过于求变成现在的供不应求,价格上升,导致其成本不断增加,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利润率自然是下降的,这种下降,使人们投资的预期利润不能实现,甚至可能亏本。由此可见,在竟争性市场经济中,利润率的提高,会使投资增加并超过社会需要,从而出现产品由供不应求变为供过于求,利润率下降。这种结果,只有在其他部门的发展超过了本部门的发展,使其重新成为短缺部门时,才会改变,并开始重复上面的过程。
当这个部门(下面称它为先导部门)由子投资实现、产品供过于求、利润率下跌、新投资停止时,为其提供投入品的部门,即相关部门,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利润率不断提高,从而会取代它的位置,成为新投资主导者,并且由于经济的时序联系是越来越广的,所以其投资规模会比前一轮更大,由它推动的经济总规模是不断扩张的,由此也就有更多部门的利润率径提高,所以社会平均利润率在此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这个部门的投资过程及其结果与先导部门并无二致,它也会投资过大,超过社会需求,投资实现后,会出现产品价格下跌,投入品价格上升,利润率下降,并由此踏上萧条之路。这时,为其提供投入品的次相关部门就会象它当初取代先导部门一样取代它的位置,成为利润率最高的部门和新投资的主导者。自然,其投资过程及其结果与前两者是一样的,为它提供投入品的部门会取代它的位置,并且这个过程会不断延续下去。其中,这个这程也许会受到危机的打击而暂时中断,但这种高利润率由于经济结构的失衡而在不同部门间交替出现,并引起投资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使它在调整结构失衡时造成新的结构失衡的这种机制是不变的。实际上,随着投资规模一轮比一轮扩大,其造成的比例失调也越来逮严重,也就必须由危机来对其进行强制性调整,其后那些危机前最短缺的部门就会在经济复苏中率先投资,带动经济重复前面的过程。
在这种由于产品与原材料等投入品联系引起的一轮轮投资中,还交织着一种固定资产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投资转换关系。一个部门由于利润率提高,进行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投资会产生对固定资产生产部门的产品需求,当这种需求超过这些部门的生产能力,使其利润率不断提高时,它们也会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自然,这种投资及其结果与其它部门是一样的,也会投资过剩,使利润率由高到低,而为它提供固定资产和原材料等投入品的部门则会取代它原来的地位,成为高利率部门和新的投资者。这种高利润率新投资者会不断从产出品部门转到投入品部门(其中包括作为劳动者和消费者的个人)。由于国民经济的联系性,这种-分别由流动资产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引起的在时间上继起的连锁投资是交织在一起的,并互相推动,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直至危机发生。
在竞争性市场经济中,这种由适应价值规律要求进行的对短缺部门的调整性投资,在实际中变为违反价值规律要求和造成新的结构失调,投资者由追逐利润却为利润抛弃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同一产品的生产者有多家,他们之间不能有效地协调行动,这种结果就不可避免。即使他们中的每个人都知道这种结果也是如此。因为在此过程中,即使有人知道在高利率作用下,其他厂商都会做出积极的投资反应,最终会投资过度,使预期利润不得实现,他还是得,’明知山有鬼,也得往山行”。如果他不采取同样的投资行动,不仅不能分享其中好处,反而可能付出更大代价。因为当产品供过于求时,其生产同样受到影响,并由于其生产规模小、效_益差、市场占有率低,会更快遭到淘汰。为了避免这种结果,他如果不能及时转移投资,放弃已有利益,就得尽可能扩大生产规模,增强竞争力。个人的行为是合理的,但所有这些合理行为的集合却并不一定产生合理的结果,甚至完全相反。这里的情况就是如此。每个人合理的投资行为,最终却导致严重违背人们的结果一一投资过剩、利润率下降、资本不能及时回收。由此也说明,由于结构失衡,这种由高利润率在不同部门的有序转换,引起投资在不同部门转换,并在调整原有产业结构失衡的同时,造成新的结构失衡这么一种过程,就是竞争性市场经济特有的投资机制。
经济危机是比例失调的结果,每一轮投资都会造成新的比例失调,然而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轮投资的结果都会造成大的经济波动或危机,征每次大的危机发生前,一般都会完成几轮投资,这些投资结果并未立即引发危机,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是社会存在一种与前面生产投资并行的存货投资,尤其是其中的投机投资,它们吸纳了相当部分的过剩产品,使它们不立即冲击市场和引起大的连锁反应,因而投资得以转换和经济能够扩张下去。在经济扩张过程中,由于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的作用,价格指数是不断上升的,不仅短缺产品价格上升,过剩产品的价格也会上升,并且这种上升速度在资源未充分就业前,快于投机成本的上升速度,.从而使存货投资有利可图,诱使人们将大量资本投到对存货的吸纳上。经济越是繁荣,价格上升越快,投机活动就越活跃,不断扩大的过剩产品不仅不会很明显地冲击市场,有时还会表现为短缺,结构失衡实质被它掩盖,经济得以继续进行。随着不断增加的过剩产品被存货吸纳,资源会在人们的投资活动中达到充分就业,投资成本会以高于产品价格的速度上升,使投机投资变得无利可图,迫使人们停止投机,这时大量过剩产品就会如决堤洪水倾泄到市场,引发全面性经济危机。所以,在市场经济中,投机投资延缓了危机的发生,却加深了危机暴发的程度。
二、投资与价格的关系
投资是利润率的函数,利润率则是投入品与产出品价格的函数,价格受到投资的明显影响,所以,投资与价格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函数关系,然而,至今人们对这种关系的内容却揭示很少。
从总的方面讲,固定资产的投资与价格存在一种正比关系,这种投资实现后为其配套的流动资产投资与价格则呈反比关系。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不断从市场取走产品,而不提供上市产品,所以在货币量供给一定情况下,价格会不断上升。在一定经济规模下,投资规模越大,正常生产的比重就越小,上市产品占经济规模的比重也就越低,价格就越高。价格越高,一方面使投资预算不断被突破,人们必须不断增加投资来完成已有的项目,由此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生产上市产品的资本利润率会不断提高,投资的预期利润丰厚,人们就会将更多的资本转向固定资产投资,结果将挤占正常生产资本,进,步降低上市产品占经济规模的比重,推动价格进一步提高。所以在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价格变化呈正比关系。自然,这种关系在实际中不能无限演变下去,它受到自身结果的影响。一个时期从市场上不断吸走产品,必然合为另一时期不断向市场提供产品所代替。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现,大量产品将在为其配套的流动资产投资中涌入市场,产品中包含的固定资产价值将不断以折旧的形式沉淀下去,变成了只向市场提供产品却不取走产品,由此社会总需求会小于总供给,价格会在一定量货币面对不断增加的商品面前下降。价格下降,使投资预期利润率不断下降,促使人们降低投资规模,结果又会导致价格的进一步下降。所以在此。生产资本中的流动资产投资与价格呈反比变化。在实际中厂价格总水平是上升还是下降,取决于两种投资的力量对比,若固定资产投资大于流动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上升,反之则下降。
由于投资是投入品价格与产出品价格的共同函数,所以仅以价格总指数并不能很好地说明两者的关系,这对全社会来讲是这样,对部门来讲尤其如此。在复苏到繁荣过程中,大量资本后备军在投资中涌入生产与流通过程,会使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产生一种需求拉上的价格上升,自然它反过来会提高成本,.促使投入品价格也跟着上升,但在资本未达到充分就业前,巨大的需求会使产品价格上升速度快于投入品价格上升速度。这种价格变化差可令厂商在买卖中获得时差利益,提高其利润率,促使人们扩大投资规模,从而进一步拉动价格上升和投资规模的扩大。由此可见,需求拉上为主的价格上升会刺激投资、扩大经济规模和就业。但是,随着资源的充分就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实现后的大量产品涌入市场,原来的投资转化为现在的资本沉淀,需求规模相对下浮,而成本则会受资源约束而不断上升,尤其是资源性产业产品的价格上升速度会远高于其他部门。这时需求拉上型为主的价格上升会转化为成本推进型为主的价格上升。这种类型的价格上涨对经济的作用与前者完全相反,它会令厂商在买卖时差中受损,降低利润率和投资规模,使经济由扩张转为收缩,价格总水平则会在成本推进作用(惯性)下继续提高,经济由此走向滞胀。当经济衰退到一定程度,资源短缺状况缓和,成本推进作用减弱,价格又会由升转降。降到一定点,需求又会大于供给,从而开始新一轮循环。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投资和经济规模是在需求拉上型价格上涨中扩张,而在成本推进型价格上升中走向衰退,两种类型价格上升的相互转换,致使投资规模与经济发生周期性变化。
如前所述,虽然各部门的利润率变化周期可能不与社会利润率的周期同步,但决定两者的机制是相同的,这里社会和部门的产品价格变化过程及其机制的关系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对_L市产品量的不同影响,而在投入品与产出品的不同比较价格中作周期变化的。从第二种必要劳动理论知道,在一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社会对每一部门的产品需求量是一定的,即社会用于该部门的货币购买力或货币量是二定的。在此条件下,该部门的产品价格与产品数量成反比。当该部门由于结构短缺上市产品较少时,价格较高,在与非短缺的投入品的比较价格上,其处于有利地位,所以利润率要高于这些部门。为此,资本会流向这个部门。投资的实现,增加了产品供给,在既有的市场需求下,价格下跌,投入品则由于相关部门投资的滞后性,会出现供不应求,价格土升,由此比较价格变化朝不利于投资部门发展,出现成本侵蚀利润,生产开始萎缩的结果。这时,投入品部门会取代先导部门先前的这种价格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会在各部门间一环环交替传导下去。所以在部门经济中,产品价格变化机制同社会平均价格的变化机制是相同的。同时,产品的价格高低,或者讲比较价格有利与不利在各部门间交替的变化,与前面分析的各部门的利润变化机制是一致或同步的。
在经济的扩张过程和价格总水平的不断上涨中,那些投资过剩部门的产品价格可能并不下降,而是上升,这种上升并不意味着这些部门可摆脱困境。因为一个部门在市场中的地位有利还是不利,并不单纯取决于其产品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而是看其产品与其他产品,尤其是投入品的比较价格,如果其价格上涨速度慢于其它部门产品价格上升速度,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成本就会侵蚀利润,使利润率下降,滞胀中,大部分部门尤其是下游产业的情况就是这样。反之,即使其产品价格下跌,但只要这种下跌慢于其他部门,尤其是投入品价格的下跌速度时,其仍会取得一个不错的并高于其他部门的利润率。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产品价格升或降不是决定企业状况好坏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是产出品与投入品的相对价格。
三、投资活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
利润率在各部门的有序交替变化,引起的投资活动会导致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在萧条阶段,当短缺部门的存货出清、价格和利润率提高时,为了调整短缺状况,其会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这种固定资产投资在实施中,对其它部门,尤其是固定资产生产部门会产生乘数作用,从而推动经济复苏。然而在竞争性经济中,这种投资会使该部门由短缺变为过剩,所以投资实现后,为实现其生产能力进行的流动资产投资,会刺激为其产品提供原材料等投入品部门的产品价格上升,使它们由原来的协调或过剩变为现在的短缺,促使其全面恢复生产并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投资。这时,光导部门本身则处在需求不足和供给紧张的双重压力下,在其他部门的复苏与繁荣中走向萧条,为其提供投入品的相关部门会取代它原来的位置,成为新的投资者和推动经济的主一导一力量。由于相关部门范围比先导部门广,所以投资的规模会更大,对经济的推动力也更强,经济扩张也就更快。自然,其投资结果与先导部门并无两样。它同样会在为其提供投入品部门利润率不断提高进行的新投资和整个经济的扩张中
声走向萧条。同时其造成的比例失调比先导部门更严重,对经济的隐患也更大。这时先导部门的状况会从投入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中受益,处境会有所改善,利润率会开始回升,但这种回升不足以引起投资,新投资要到社会需求大于其产品供给能力时刁‘会发生。相关部门的衰退,次相关部门会件代它成为新的投资者,由一于在经济的时序联系中,范围会越来越广,各部门涉入的程度越来越深,所以投资规模会随着投资在各部门的时序转换中不断扩大,经济也就在此过程中走向繁荣。但这种扩张不能永远持续下去。因为每一轮投资都会在调整原有的结构失衡时,造成更严重的新的结构失衡,所以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其造成的比例失调也越来越严重,它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危机,终止扩张。
伴随这种由于产品与非固定资产投入品联系的投资,还并存着一种与固定资产投资相联系的投资活动。前者扩大生产能力进行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引起对后者产品的需求,当这种需求超过其供给能力时,它们也会进行扩大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投资,这种投资,一方面会产生对另一些固定资产生产部门的需求,从而引起固定资产部门之间的连锁投资,另一方面其投资及投资实现后会引起对原材料等投入品不断扩大的需求,反过来又引发后者进行投资,并使两种投资交织在一起,并互为促进,不断推动经济扩张。自然,这种投资机制及其结果与前面所讲的是完全一样的,它都会由短缺变为过剩,一个部门的有利地位会不断为另一部门替代。
在市场经济中,投资有一种自我扩张机制,这种机制推动经济复苏和繁荣,但这种机制的力量不是无限,因为它受到投资抑制机制的制约,这种机制使投资由扩张变为收缩,并使经济走向衰退。从投资过程本身来讲,它本身会产生一种价格在固定资产投资时期不断上涨、而在流动资产投资时期则不断下降的转换。在价格下降中,投资预期利润不能实现或不断降低,使投资无利可图,制约投资的扩张。同时,随着资源的不断就业,需求拉上的价格上升会转化为成本推进的价格上升,使利润率下降,也制约投资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一,投资造成的比例失调会使社会再生产的价值实现变得越来越困难,过剩部门生产萎缩引起的连锁反应会使经济发生全面衰退,使大部分投资中断或缩小。
过剩部门长期积累的过剩产品涌入市场,不仅使其自身受到致命打击、全面萎缩,而且其产生的连锁反应会使那些利润率正在不断提高并进行新投资的短缺部门也发生绝对过剩,被迫压缩生产和投资规模。因为过剩部门在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或在快速的成本推进作用下价格的缓慢上升中,其出售更多产品得到的实际收入会绝对下降,不足以买回生产同量产品的投入品,由此减少了对短缺部门的有效需求。生产的萎缩更会加剧这种有效需求的减少,这就使短缺部门也发生暂时的但也是绝对的过剩,从而被迫减少规模,压缩或停止新投资。至此,经济全面下滑,进入危机和萧条阶段。
危机的发生,使大量过剩生产力遭到淘汰,减少了有效供给,需求则由于生活消费的相对稳定性、汇率下降、出口增加等一系列原因,会逐渐大于供给,尤其是原短缺部门会较早进入此过程,并在利润率提高中恢复已中止的投资,或进行新投资,推动经济复苏,由此经济重新踏上繁荣之路,并在此完成一轮循环。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周期是由于结构失调引起的高利润率在不同部门间的有序转换,‘引起投资在这些部门的转换,并在调整这种结构失调中造成新的结构失调,使经济由萧条到扩张繁荣,然后再回到萧条的一种循环过程。
在这种由几轮投资构成的经济周期中(从历史过程看,约为十年左右,这种周期叫朱格拉周期),由于每轮投资在不伺部门间的转换都有个时差,在这个时差中,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下降,不仅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生产部门,而且会在乘数作用下起连锁反应,使经济发生衰退。这时,虽然也进行大量的为固定资产配套的流动资产投资,但这种投资在相关部门生产能力的限制下,有相当部分为这些投入品的价格上涨所抵消,而是完全表现为实物的扩张,前者的衰退则完全是实物性的,所以这种投资的扩张不足以抵消前者的衰退。这种衰退的程度,取决子这期间投资下降的规模及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两者呈正比关系。一般讲,每轮投资从实施到实现,约需三年左右时间,所以经济每隔三年会发生一次循环,即基钦周期。这种周期波动的程度既取决于投资规模的下降程度,又要看前面所讲两种联系的投资是否同步,如同步,这种周期会更明显,若不同步,其波动程度就较轻,就会表现出一种一年半左右的经济波动周期。这种投资转换引起的经济衰退,是否会引起大的经济危机,取决于以下因素:一是每轮投资完成产生的结构失调的严重程度。程度轻,其造成的连锁反应就小,就容易为其他部门的扩张抵消。反之,其造成的连锁反应就会与这种衰退迭加起来,形成危机。二是投资规模在转换中下降的程度。三是资源的就业程度。就业程度越高,资本转移越困难,同时成本推进作用加强、投资条件变坏,投资就越不容易实现,经济就会在这种姗姗来迟的投资中走向危机。由于在达到繁荣顶点前的儿轮投资中,投资的规模较小,比例失调的程度较轻,资源就业程度较低等,所以投资转换引起大危机的可能性较小,由此使朱格拉周期总是包含儿个基钦周期。在此,朱格拉周期的危机可能与其中某个基钦周期的衰退重叠,这时危机的程度就会深一些。这种情况一般也比较普遍二但是,两者也可能不一致,朱格拉危机可能发生在基钦周期中间,这是由于资源的充分就业和过剩产品对经济的压力超过了投资的扩张能力,致使危机发生,基钦周期这时就会被打断。
在实践中,并不是每一次朱格拉周期包含的基钦周期都是相同的。一个朱格拉周期包含几个基钦周期,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朱格拉周期处在经济长波中的位置,在长波上升期,会包含较多的基钦周期,在下降期则相反。因为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的物质基础是基础性产业的技术创新变革。在该周期的前期,是用创新技术更新或重建主导性基础产业的时期。由于这些产业建设周期长,规模大,需要大量的投资,所以在该时期,如同朱格拉周期上升期一样,从总的方面讲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是价格和利润率提高时期,经济扩张的力量会大于衰退的力量,投资转换更容易进行,一个部门投资完成造成的投资下降更容易为流动资产投资和交织的固定资产投资及投机投资所抵消。从而一个朱格拉周期能够包含较多的基钦周期,同时,它本身的繁荣期更长,衰退程度较弱而短。但经过几个朱格拉周期,基础性产业的更新基本完成后,经济就会走上投资规模下降的衰退期。从这时到下次基础产业的技术更新,是基础性产业资本的沉淀时期,社会总需求要小于总供给,从而是价格和利润率相对下降时期。这时,投资主要发生在非基础性产业上面,它们的投资规模小,对经济扩张的作用力低,使投资转换的难度加大,所以更容易诱发大的危机。再就是在长波下降期,随着非基础性产业的扩张,基础性产业会相对显得落后,其产品价格会相对提高,从而会不断侵蚀其他部门的利润,降低这些部门的活力,使经济不断萎缩。这些极易使经济在投资转换中发生危机。所以在长波下降期,朱格拉周期的回升乏力。萧条期长,周期长度相对下降。这种情况要到原有的基础产业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出现新的技术创新对其进行革新时才有可能改变。所以在历史上,每一次大技术创新,都是因为对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需求后才发生的。没有这种需求,技术创新难的以产生,产生了也不会很快对社会产生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