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体制与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探究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波动已不是困难的事情。但是,在解释这种波动的形成机制以及波动是否具有周期性的问题上,理论界仍存有极大争议。有一种观点值得商榷,。该观点认为,导致我国经济多次波动的原因大致是:‘·经济调节机制不合理。2.经济主体(政府和企业)行为不合理;3一经济体制不合理,这些原因不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也不是不可以克服的。社会主齐经济制度为国民经济有计划攘比例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在经济中的失误,将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深化逐步减小。即使是深层次的体制不合理等问题,也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良我发展、自我完善予以解决‘社会丰义条件下发生的经济妹动不具有周期性。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性的观点应予否定。
这个观点是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理论较有代表性的看法·它涉及到经济周期理论或广而言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友法等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首先,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包不包含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之内?熊否用体制、机制解释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
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姗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揭示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为己任,它是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和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都认为,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性产关系)的发展规律的科学”,也由于《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著作一所以,人们一般认为戏资本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完整地体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但是随着对社会主义社会认识的深化租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范围的传统框架提出了挑战。既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那么,它同政治经济学的其它部分如资本主义部分,在研究范围从而研究对象上,是否同、一?如界说研究资本二般性质的《资本论冲勺对象就是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从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那么,研究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经济学置于何处?前述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波动周期性的同志正是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理论经济学排除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大门,认为体制等是外生的可以改变的变量,不具有根本性,而拘泥于阐释社会主义的本质关系。这不能将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理论引向深入。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经济周期理论)应不应当研究经济运行及发展关系?这是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汤在新教授在《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趋势》一文中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把考察资本一般性质的《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等同起来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误解,而用《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来规范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对马克思理论的误用。我很赞同汤在新教授的分析。他说,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是在考察生产力、物质财富的生产怎样在一定关系下进行和发展的同时,揭示这种生产的历史过渡性。撇开前者,不成其为政治经济学;撇开后者,就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了突出马克思实现的革命变革,说明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区别,把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研究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们不应忽视了这种研究是以全面考察一定社会形态中生产的运行、财富的增长为前提和依据的。①事实上,经济学界近年也开始从体制角度对社会主义经济波动作出可贵的研究。完全局限于“本“质”研究,忽视运行层次,是解释不了社会主义复杂的经济现象的。
其次,即使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可由社会主义本质关系决定,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状态与运行方式、经济本质与实现形式仍有差别。如果我没有理解错,前述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波动周期性的同志实际上是将本质与现象合而为一的。因为它蕴含着一定的理论前提,如社会主义是利益一致的统一体。显然,这没有区分本质层次的利益主体与运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的差别,一个决定资源配置的性质,一个解决经济犷凉护怎样配置即配置方式问题。藏混淆两层次的利益主体,就难免使问题简单化,这里笔者引证一个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同性质的学术思潮,深化这一问题认识。
本世纪初到20年代末,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中曾出现了一股否定社会主义存在政治经济学的思潮。这股思潮首先由一度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者提出,然后在马克思主义学者中流传.德国的桑巴特和俄国的杜冈一巴拉诺夫斯基早年都曾研究过马克思主.义,以后又都背离马克思主义。但桑巴特在1901年出版的《现代资本主义》中就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可能有政治经济学,因为在那里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盲目的经济规律,而是有经济目的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者此后也提出类似的观点。卢森堡在《国民经济学入门》中说:“一旦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经济让位于全体劳动人民的社会有意识地组织和领导起来的计划经济制度的时候,作为科学的国民经济学就将失去它的作用了’,②.布哈林也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政治经济学……只保留‘经济地理’—一种记述的科学和‘经济政策’的规范科学‘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简单而明确,这些关系的物的、拜物教性的表现方式将会消除,而代替自发生活的规律性的,将会是集体自觉行动的规律性”。⑧“只要我们来研究有组织的社会经济,那末,政治经济学的一切基本‘问题’如价值、价格、利润等问题就都消失了。在这里,‘人和人的关系’不是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社会经济不是由市场和竞争的盲目力量来调节的’,①.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甚至认为:“人们关系的本质及其表面形式是一致的。”
历史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不探究分析这一有代表性观点的根源。自然,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实践,没有认真领会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精髓,拘泥于马克思主义部分原理的逻辑推演是’阿原因的一方面。但更重要的还在于人们认识的绝对化。他们无一不认为理论经济学是以商品生产为基础关于无组织的社会经济的科学,而社会主义人与人的关系不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人们之间关系的本质与表现形式是一致的,“物的、拜物教性的表现方式将会消除”;社会主义不存在商品经济,有的是有组织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不是由自发的规律和盲目的力量所调节,而是由自觉实行的计划来调节等等。这就难怪一大批并非庸才浅识的经济学家为今天看来错误似乎极为明显的思潮所影响.执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具有自动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要求,从而从本质上克服经济波动的周期性的同志,也有相同的病症。社会主义消灭了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实现了全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人民进行“自主联合劳动”,是国家的主人,但是,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此,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行政或计划手段自行调整解决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种种矛盾和困难,保持社会对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就显得软弱无力。这些同志忘记了复杂的经济现象,忘记了事物的差别和矛盾的普遍性;这是传统政治经济学否认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理论根源
二、其实,从体制角度研究社会主义经济周期并不是新发现,人们早已作出种种解释。但是,这种研究存在诸多缺陷:第一没解决体制研究在周期理论中的地位问题(本文第一部,分),第二,局限于传统计划体制,缺乏社会主义多种模式的比较分析,第三,没有运行主体或波动主体的考察。本文在确定体制研究在周期理论中的地位后.拟对后二个问题作些探究。经济体制是指在一定社会下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一组机制和制度。③一般说,它包括‘产权制度、管理和经营机制、劳动与生产资料的组合结构,以及经济资源的配置机制等。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的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屯生活”。①因此,可以从经济体制两个最基本特质运行主体和运行方式进行理论分析.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市场机制作用已大大加强,动力结构、信息结构、决策结构较传统体制已有很大改变,经济周期波动的体制背景具有明显阶段性。这给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带来一定的困难。首先,国营和非国营部门的体制和经济行为不同,两部门经济波动的机理不一样。其次,国营部门改革前后的体制背景和行为构造不同,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也不一致。特别是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口标模式.更使经济运行主体、运行机制发生革命性变革,它也将深深影响我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下而我们通过三个不同时期对经济波动进行逐一分析。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波动
我同意这样的观点:在总量波动和结构变动中,体制因素是一个较长的时问变量,用体制变革不能解释短期波动。在我国近和多年的经济发展时期,大的体制变革只有两次,而经济的短期波动却有10次之多‘①尽管如此,体制分析仍有它的好处:可以揭示一定体制下短波在形成上的共有因家,说咀经济如何在不稳定因素作用下,积累、传递周期性波动的因子。我国是一个后发展国家,工业化水平很低,我们时常面临赶超的压力。因此,紧随革命和国有化风暴之后,我们建立并巩固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对稳定新生政权起过重要作用、但它“高度集中化,垂直等级管理结构;非价格信号起支配作用,而价格、货币和利润的作用相当微弱,根据指令性计划指标进行控制。’,②这样在既不能保延信息结构向决策者提供用以作出抉择的信息,又不能保证动力结构使他们得以完成计划的情况下,决策的集中化就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1.从动力结构看。国有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都源于政府的统一计划或指令.企业的产出分配和利润形成过程也由政府决定。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用什么技术生产,投入品从哪里来,产出品到哪里去,开发几项新产品,追加多少投资项目等等,都是由国家直接“经营”,企业行为不过是政府行为的反映。所以单纯用伞业行为很难对中国经济周期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相反,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是政府的发动。由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我国后发展的工业化背景,我们的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具有强烈的扩张倾向,成为经济扩张继而经济波动的主体。
2.从信息结构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纵向的指令性计划,企业生产需要的物质、资金、劳动力等不是通过自由选择的市场舞台实现自动的供求均衡,而是按等级层次实行从上到下的纵向分配。这种以行政协调为基础的纵向要素分配流程,忽视了企业生产结构和市场消费结构的多样性。中央计划手段的有限性与实际经济运行的复杂性日益不相适应,中央计划不可能替代市场的功能分配资源.信息从微观组织传递到各级行政机关,再由行政机关作出调整层层下达反馈回来,经历较长时段。经济生活中不稳定不平衡也素就可能由于出现的变化而被信息传递时滩累积起来.另一方面,企业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普通存在的是服从中央同一信号,一旦经济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制约经济发展,在政府的同一信号下,企业就会同时同向同步波动。这是造成传统体制下波幅大的根源。
3.从决策结构看。计划经济应该能够掌握宏观经济动态和长期趋势,采取市场所不能及的行动,保证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所需的比例。但是,计划中过度的行政干预阻碍了企业的随机波动,企业间部门间的交叉波动的可能性被堵塞。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下,经济波动几乎分布在过程的每一个时点上,甲企业(部门)的增长有可能伴随乙企业(部门)的衰退,经济波动在实际中常被抵消一部分。而在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过度的纵向行政干预,划一的决策信号,加上经济扩张收缩中的放大效应,经济波动就呈现波幅大、频率高的特点。传统体,制时期我国经济波动周期长的为7年、短的只有两年,平均长度刁,习年.离差1.9年,美国1795~1937年共发生17次周期波动,平均长度为8.35年。我国经济波动的振幅,从波峰到谷底的落差,最高达66.2%,接近美国30年代大箫条的波幅70%,最低的也有8.5%,且有三次古典型波动。
(二)计划主导、结合市场体制卞的经济波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否定了生产资料单一全民化倾向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形式。但是,探索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之路艰难坎坷,常常受到旧的经济体制和过时的社会关索与政治关系的束缚和牵制,一方面,计划一块市场一块,计划与市场的机会主义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旧的经济体制J日的运行机制还以种种面孔种种方式掣肘经济的健康发解;社会主义经济运行里现双重性质。1,运行主体多元化。《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们要“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坚持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在这种政策下,形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其他经济成份(个体、私有、外资)为补充的格局。2.运行机制的双重化。首,先,是双重动力机制。国有企业特别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中型企业,由于国家控制,更多地住重社会目标和产品的使相价值,个体、私有或外资企业关心的多为利润和价值增殖。其次,是双重的信息机制.一是传统体制延伸下来的与计划二机制相协调的以国家计委、统计局与各级经济信息中心为核心的纵向信息体系,二是与市场相适应的不断产生的横向信息体系、。再次,是双重决策机制。表现为中央集中决策同多元主体分散决策。
应该说,上述经济主体多元化和运行机制双重化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经济运行。大量的集体经济、三资企业经济、私营经济和个体企业经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主一要接受市场调节,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是经常性的,投入组合也不断变化,它((l成为经济生活的新生力量。但是,近十几年改革并未真正触及到社会主义的根本—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还主要是行政的附属物,依赖于纵向的行政协调,其扩张和收缩依然取决于政府的意向。这决定了计划主导、结合市场体制下经济波动的特点是:1.波动主体由单一的政府转向政府与多层次非国有企业并存。不仅政府及政府控制下的国有企业,而且大量接受市场信号的非国有企业也是经济波动的创造者和承受者。2.波动的幅度减小。由于大量非国有企业发挥作用,微观经济的目标取向和行为多样化了。当政府进行总量扩张时,受传统体制影响较大而改革不多的国有企业,往往会随政策而急速扩张。与之不同,私有或个体经济有可能在紧缩时期保持增长的强劲势头,或不像国有企业那样一刀切,而在减速的速度或幅度上平缓一些,这就减缓或部分熨平波动峰谷幅度。3.波动时点分散化。迄今为止,公有企业的价格、工资、劳动就业主要还是由国家计划推动,价格的上调下迭、职工工资的定级及劳保福利安排、就业的总量结构及流动性依然接受政府的控制,但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巅企业,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发挥,这就使经济不稳定因素有可能及时调整而被部分稀释或消化。非国有企业在市场引导下,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衰落,发展与破产交又变化,分散了经济波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波动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是一践而就,一步可以跨越的,它是经济社会自然的发育结果,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因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须深入研究,对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特点作结论为时尚早。但利用既有的研究方法,对经济波动作预测性分析还是可行的,有意义的。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信号,自下而上地引导资源的流动与配置,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它具有几个特征:丰体的多元性,声场的几自由性,资源的流动性,市场信号的非干扰性。由于价值规律是市场的基本规律,优胜劣汰是铁的法则,凡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因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周期性波动就是必然的现象。马克思对商品经济一般下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要素在各部门间分配的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也是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卞经济周期性的理论武器。
但是,杜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它不同于资本主义尤其是自由竞争时期单纯凭借市场自发调节经济运行的一般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从运行机制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市场为资源的主要配置形式和推动力量,但它不表现为任何意义上简单的单纯的市场手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将利用和发挥计划调控的长处,强化国家宏观干预的能力.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卞的经济波动既不同于传统体制下的经济波动,也不是自由放任时期波动’的简单复归,其特征主要表观为:l·多元化企业将是波动的主体。政企分开,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作为独立实体的多元所有制企业将成为经济发展和波动的主体。2.市场自由性和计划调节事后性,使企业间部门间交叉发展成为可能,传统体制下大起大落将大为减缓.3.“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确立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方式,国家可以通过诱导性计划或其它经济手段引导企业、新兴产业的发展,减少市场自发力量配置资源的浪费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