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索高校加强办学经济效益的措施范文

探索高校加强办学经济效益的措施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探索高校加强办学经济效益的措施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探索高校加强办学经济效益的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系统

作为学术性组织,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开展必然涉及人、财、物、时间和信息等资源在学校组织管理系统间以及系统和外部间的分配和流动。学校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一个比较科学、合理和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学校组织管理系统的建立要结合发展目标、内外环境、规模大小、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遵循大学办学规律,符合“分工协调、权责对等、指挥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目前高校采用的学院制组织结构,是直线职能制的一种特殊结构,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上讲,仍有值得探讨和改进之处。

1.职能部门设置过多。

学校职能部门是适应专门化管理需要,根据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不同,行使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以及协调权力的管理机构。内部管理改革中,管理机构分的多合的少,出现机构膨胀现象。为行使管理权力的需要,任何部门都自然要掌握人才物资源,出现为本部门争资源的冲动。管理机构膨胀不仅使学校职能划分不清,职责混淆,多头指挥,降低管理效率,更使得学校原本紧张的办学资源更加短缺。必须突出“精简”原则,可以将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将有些职能边界清晰但工作任务不饱满的部门以岗位的形式挂靠综合管理部门,体现“大部门”制思路,从组织上保证人才物资源使用效率。

2.二级学院规模不经济。

如某高校在校生约15000名,共设13个学院,二级学院平均规模不到1500名学生,有的甚至不足500名,远低于一般认为的2000名学生的规模效益,导致师资短缺、管理人员短缺和资源共享性差等问题。学校应该按照“学科相近、规模相当、资源共享”的原则,重组二级学院架构。“学科相近”就是原则上要按一级学科设置二级学院,既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教学科研相长,又能实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提高资源配置的统一性和有效性,解决重复建设和分散投入问题。“规模相当”就是二级学院的在校生数要达到或接近规模人数,专业数和教职员工数各学院基本相当。“资源共享”就是搭建更为有效的人才、学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平台,有利于资源整合。

3.后勤改革有误区。

高校办社会是中国的特色,这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高校后勤社会化原本是指转变后勤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实行后勤服务部门的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使之成为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最终目的是要卸掉学校办社会的包袱,使学校能更集中有限的财力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其目的和出发点都是勿容置疑的。但后勤社会化改革成功与否,仅凭美好的愿望和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会受国家政策、思想观念、资源状况、管理水平、办学区域以及历史条件等因素制约。高校多年后勤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不但后勤社会化的改革初衷难以实现,甚至出现了与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的现象。从学校的实际校情出发,尊重现实,重新梳理后勤管理服务职能,按照“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强管理”的要求,将后勤管理方向的职能划分为管理、服务和经营三个部分,尤其是对经营性职能要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面向市场,减少关联交易,严格界定职责权限、资源边界和经济活动范围,避免公共资源为少部分人受益。

二、高度重视决策的科学化

决策是学校管理者为实现特定的目标,在占有一定信息的基础上制定出若干行动方案,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有管理就有决策,管理就是决策。管理的效率越高,决策正确产生的效益越大,反之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也越大,决策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学校决策包括规划制定、学科布局、专业设置、院系调整、基本建设等管理的各个方面,这些从本质上讲都与经济行为有关。决策水平的高低体现管理水平的高低。决策最忌讳少数人决策,拍脑袋的不负责的决策。要保证决策科学,就要求做到:

1.立足校情。任何一项决策都必须考虑现实的条件和环境,想问题作决策不能离开校情。师资数量、办学区域、学科建设、管理水平、办学资源管理模式,这些都是学校在决策时应该认真慎重对待的因素。

2.公开民主。公开民主决策机制就是应该规范学校各级管理者的决策行为,按照预定的程序、规则和方式,保证决策能广泛吸取各方意见,集中智慧,寻求最优决策方案。特别要注意区分学术决策和行政决策的不同程序、规则和方式,行政决策不能包办学科调整、专业设置、职称评审等属于学术决策范围内的事项,发挥“教授治学”在公开民主决策中的作用。

3.责任追究。决策者要对决策后果承担责任。

三、科学编制预算

预算是学校工作计划的货币表现,规定着学校工作和发展的方向,是学校从源头控制支出的依据,是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对学校事业的发展有着直接、重大的影响。预算管理体现的是事前控制的管理思想。科学编制预算首先必须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原则,有多少钱做多少事;二是必须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多为,有所少为”原则,按照办学的要求,分清学校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厘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有效扼止经费分配上的“撒糊椒面”现象;三是必须坚持增加积累性支出,大力压缩行政管理费用支出,尤其是对专项建设经费要规定积累性支出的比例要求,对消耗性支出要制定严格的定额标准;四是要维护预算执行的刚性和严肃性。

四、强化绩效管理

早在2005年国家财政部就印发了《中央级教科文部门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旨在提高教科文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后,浙江省财政厅陆续出台了《浙江省省属高校实验室建设绩效考评办法》、《关于试行省属普通高校本科教学业绩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挂钩办法的通知》等文件,实施并加强了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绩效考评,下一步会扩大到对财政经常性教育经费的考评,考评结果影响年度经费预算安排,表明绩效财政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但现行财政资金绩效管理侧重于结果考评,属一种滞后的事后控制手段。学校顺应绩效财政改革的发展形势,实行更为全面的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项“投入产出”为依据的管理机制,在权利、责任、义务对等的基础上,对经费使用进行事前绩效预算、事中绩效检查和事后绩效考评的全过程的管理,强化对目标的贡献。事前绩效预算要求通过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在专项经费分配时不搞“一刀切”,而是根据确立的计划目标,目标贡献度以及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分配经费。事中绩效检查是要检查目标完成的进度,发现偏差并及时纠偏。事后绩效考评是整个绩效管理的核心,考评要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业务考核与财务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经费预算安排和奖惩挂钩。要将教学建设、学科建设、科研项目、实验室建设等专项经费首先纳入绩效管理,科学制订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办法,提高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施节流为主,节流与开源并重的提高办学经济效益策略,重点在管理主体,关键在全员参与,基础在加强和提升财务管理。

作者:虞剑锋单位:浙江海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