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统计人才培育方式范文

经济统计人才培育方式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统计人才培育方式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济统计人才培育方式

作者:贺建风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

我国在高校扩大招生规模过程中,不少学校仅停留在数量扩张上,而没有注重改善办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比如,在专业设置上,不少院校纷纷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量,产生了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使毕业生形成恶性竞争状态;在培养模式上,大多数高校没有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未深入分析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仅凭各学校已有的条件和专业点、已有的师资来培养人才。其结果是导致高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人才不相匹配。当前各高校,各专业点工作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以市场为导向,更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在了解各用人单位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需求情况和已开经济统计专业的部分院校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指出了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新思路。

一、经济类统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们对广东省已经开设经济类统计学专业的部分院校,部分已经毕业的经济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和有关用人单位对统计人才的需求等信息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经济类统计专业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事业单位对经济统计专业缺乏重视。调查发现,目前仍有不少单位尚未真正意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认为统计工作并不能给其带来业绩的增长,管理层的决策以定性式的经验管理为主,统计的量化管理不多。另外,多年来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人们大多认为统计工作无非是算算数据,填填表格。正是这种对统计的狭隘认识限制了市场对统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统计作为一门实用的科学,和其他领域结合就可以派生出新的学科,如果结合的好,市场就需要大量的懂统计的专业人才,如企业统计、贸易统计、金融统计等。目前,在教育部的学科门类设置中,统计学设在理学门类下,规定可以颁发理学和经济学学士学位,这也使很多企事业对统计产生认识误区,认为统计等于数学,企业的经营管理与统计无关。

2.统计专业人才所学知识实用性不强。高等教育培育的人才要为社会所用。如果所学与所用相协调,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能得到缓解。然而,统计教学模式、教育方法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知识面不宽,专业技能单一,适应性较差,学非所用现象较明显。在调查的毕业生中,有近60%已毕业的统计专业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对所从事的工作指导作用不大,有20%已毕业的统计专业学生通过实践工作发现自己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存在不足。各高校出现了学统计就只重点学统计理论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经济理论差,动手能力弱,统计实务也无法跟上工作的需要,甚至对统计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3.课程设置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经济统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不能做到服务于地方经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于强调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应用性统计课程不多,应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的内容也较少,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限制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发展;二是开设课程过于主观,很多院校的课程开设是根据师资队伍来排课的,是根据教师能上什么课,就排什么课,没有考虑到市场需要专业人才掌握什么样的技能。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很难做到毕业生理想就业。

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近年来统计专业师资力量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从总体上来看还比较薄弱,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师的知识面窄、教师的实践能力欠缺、教师的教学手段落后。很多专业点的教师结构老化,统计软件应用和专业英语的教师缺乏,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发展经历,没有充足的实践经验,这样的师资很难培养出高级的应用型统计人才。

二、修订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思路

鉴于前面分析的现存问题,我们提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思路。特别是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选用、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使培养方案能够满足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

在多元化的大环境下,目前很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与大学所学专业不完全一致是正常的,这就要求在大的专业背景下,培养目标必须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调查显示,大部分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各类企业单位,少部分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考公务员或继续攻读研究生。根据走访企业和对毕业生回访的情况,表明统计学专业学生最大的不足在于掌握的知识面太窄,所学应用性知识太少,再学习能力也不强。因此,我们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应该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为总指导方针,培养出来的统计人才既要满足政府部门、机关团体、金融机构及学校、科研等单位的需要,也要满足民间统计机构的需要。在多元化目标下,再按“宽口径、厚基础、重应用”的指导思想设置课程,学生才能具备坚实的经济学与统计理论功底,才能胜任各部门的具体统计工作,才有广阔的就业空间。

(二)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经济统计专业的培养一定要为服务于地方经济考虑。结合社会对经济统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在经济统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着重突出以下几方面:

1.强化数理统计学的基础地位。未来统计人才应具备预测与决策、市场调研、质量管理及各种统计分析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取是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的。从现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看,数理统计学越来越多地得到应用,如抽样调查、质量检查、计量回归分析方法等,都是以数理统计学为基础的,可以说它适用于一切存在随机现象的领域。不打好数理统计基础,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将束手无策。我们应该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加强数学基础课,尤其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分量,因此,笔者认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分两门课程,在两个学期来完成,才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打好基础。

2.厚实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经济统计专业要求学生可以将统计学应用于经济管理等领域,这样就需要学生熟悉经济管理理论,只有对各经济变量比较熟悉,才可以建立好的计量经济模型,对实际的经济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这要求厚实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础。因大部分院校统计系的学生经济理论较薄弱,因此,我们拟在课程设置中的学科课程平台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管理学》、《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厚实学生的经济理论基础。

3.加强外语课的教学。一方面,在全球化、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入,各企业均需要精通外语的统计专业人才。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掌握一门外语,才能在就业时有竞争力。另一方面,现在世界上一些先进国家,如英、美、法、日等国都有一套比较完备的统计制度,在搜集统计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运用统计服务于社会等方面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因此,学生只有熟练掌握至少一门外语,才能走向世界,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我们拟部分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结合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和实用性等因素,拟定《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计量经济学》三门课程将开展双语教学。

4.注重统计实验课及实践教学。统计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应该通过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来强化学生的应用统计知识的能力。一方面,我们拟建立专门的统计实验室,使学生能够在实验室中模拟各种统计调查和分析情景,进行各种实际统计核算和案例处理等。另一方面,我们建立实习基地,通过送学生到实习基地进行教学实践来提高学生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用统计方法处理社会经济数据,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强,毕业即能上岗。

(三)抓好统计教材建设

统计教材是统计课程教学的素材,好的统计教材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全面掌握统计知识奠定坚实基础。目前,统计教材的版本繁杂,内容和结构体系有进一步增强权威性,使之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必要。全国统计教材编委会近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包括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统计教师等,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集思广益、综合协调、规划和指导全国统计教材的编审工作。在教材的选用上,我们为了强调先进性、规范性、权威性和时效性,应重视课程体系的改革和教材内容的更新,并使得教材内容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应尽量选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或者省部级以上推荐教材,有条件的课程鼓励选用简易外文教材作为辅助,加强双语教学。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一方面,要加强教风师德建设。要求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提倡乐于奉献、忠于职守、严谨求实的精神,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鼓励教师注重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建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制度,采取措施进行重点培养,使他们尽快成为经济统计专业的教学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