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统计变化秩序分析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李晓西
从质和量的结合上把握客观经济规律,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必要条件。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¹。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曾试图借助曲线图并运用算式来确定危机的主要规律º。在《资本论》里,马克思运用数学方法,证明了再生产的规律、平均利润率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列宁曾强调黑格尔的如下思想:虽然学者在认识经验数上的功绩是伟大的,但是“更伟大得无比的功绩却是使经验的规定量消灭,把它们提高到量的规定的普遍形式,使得它们成为规律或度的环节”。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许多著作中,都充分运用了数学和统计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变化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质和量的结合上把握经济规律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研究经济规律作出了榜样。
是不是所有的规律都可以或有必要加以数量化、模型化呢?我认为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经济规律时,提出绝对规律和趋势规律。一般来讲,绝对规律(如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规律)。偏重于质的分析,抽象化程度较高,数量化困难大且必要性小;而趋势规律(如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则在质的分析的同时,尚有量的分析,抽象化程度较低,数量化和模型化既有必要且困难小些。
本文论述的经济统计规律,按其存在方式,属于趋势规律。它体现着质与量的不可离异性,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它广泛存在于各个经跻领域、经济环节之中,具体地发生着作用。因此,自觉地认识和运用经济统计规律,对四化建设是有很大意义的。
一、经济统计规律的提出及其表述
人类的经济活动异常复杂。它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两大类现象:一类是必然现象,一类是偶然现象。两种现象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人们为了认识隐藏在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在分析复杂的经济现象时,主要采取抽象法,舍去那些偶然的、无关紧要的因素,从必然现象中找到本质或规律。近年来,随着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的推广和运用,人们对经济现象中的偶然因素有了新的分析工具,闪而在对各经济要素的必然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可以研究和描述各经济要素的偶然关系,研究随机因素的变化规律。这突出表现在对经济活动中积累的数据加以数学和数理统计方法的处理上。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即如何认宝胞含有随机因素的经济要素相互之lbl联系及变动的规律—经济统计规律。所谓经济统计规律,就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运用数学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经济活动中按一定方式搜集到的大量数据,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得到的反映经济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关关系的经验规律。经济统计规律不是一般的统计规律,而首先是经济规律。离开一定的经济理论作指导,就没有经济统计规律。我们需要的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才能揭示经济过程中各经济量的实质及其相互关系。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在经济分析中形式主义地滥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就不可能找到经济统计规律,实际上不过是在玩弄数字和公式游戏而已。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公式本身什么也不能证明;它只能在过程的吝个要素从理论上解释清楚以后对过程绘图说明。”那种认为经济统计规律是经济中运用统计方法的直接结果的看法是肤浅的。经济统计规律是经济学、统计学和广义数学有机结合的产物,科学的经济理论是其最重要的内涵。其次,经济统计规律又是在经济数据的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活动的结果往往可以归结为经济量,表现为数据。这些数据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包括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大量的经济量中,或从某一经济量多次出现的情况中,都可以发现其有规律的分布,体现出统计规律。例如,国民收人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问题,通过对三十年来有关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一般认为积累率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比较适宜。这个结论是否正确有待深入研究,但这类问题正属于经济统计规律研究的范围,则是没有疑问的。再比如社会主义国家个人收入分配的规律。波兰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在分析波兰职工收人的统计资料中发现,职工个人收入服从正态分布。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认为,这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收入分配规律。而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个人收人服从帕累托曲线。帕累托是本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他根据若干国家个人收人的统计资料,编制出累积的次数分布表。设在直角坐标系中,x轴表示收入,Y轴表示人数,则收入分布曲线在大多数情况下呈双曲线,其方程式为:其中。是最低收入。值为收入分酉己不等的量度,、和嘟是确定的正参数。此双曲线称为帕累托曲线,•此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再被验证。兰格认为,帕累托曲线不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而只适用于个人收入来白地产和资本的国家。因为这些国家个人收人分配是不同类社会集团的分配,而社会主义国家个人收入分配是同类社会集团的分配。经济统计规律一般可用经济数学模型来表示。这是因为:(1)数学模型(公式)为经济统计规律提供了简洁的形式化语言;(2)数学模型(公式)为经济统计规律提供了数量分析和计算的方法;(3)数学模型(公式)为在各种经济规律之间进行推理和变换提供了方便。达用数学方法从已知的量和关系推求未知的量和关系时,具有逻辑上的可靠性。运用数学语言,展开数学推导、演算、分析,有助于揭示复杂现象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提高理论分析的抽象能力。
另一方面,经济统计规律之所以能被数量化、模型化,就在于规律与模型之间有相同的结构。模型结构必须具备三个特征:(1)它是现实世界一部分的抽象或模仿;(2)它是由那些与分析的问题有关的因素构成,(3)它表明这些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三个特征也正是每一个经济统计规律所必备的。这是经济统计规律可以被拟化的一个原因。如果从哲学角度来分析,经济统计规律之所以能被数量化、模型化,就在于它不是无法捉摸的东西,而是一种实存的联系,一种过程,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通过一定的具体的物质运动表现出来的,不仅以质、而且以量实存于时空之中。经济统计规律主要借助随机模型中的统计模型来表述。随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式为:f二f(又、脚。一石其中亨是因变量,是所需研究的各种指标Y,,YZ,,”,Y。的集合;X是预先确定的自变量,为xl、x:…、xn的集合;B是待定的参数b,、b:、•“、bn的集合;U是随机因素,它是各种复杂的随机因素u,、u:、…、u。的集合。
最后,应该指出,不能认为随机型统计模型都可称为经济统计规律。我们所指的经济统计规律,是有助于揭示经济现象的本质的那些统计模型(或曲线),尤其是有助于揭示重大的经济活动领域中经济现象的本质的那些统计模型。
二、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
经济统计规律既具有一般规律的基本属性,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近似性。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是基本确定性下的不确定性,是基本趋势已定情况下的波动性。所谓基本确定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作为一种客观趋势,具有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们不能改变这种趋势,因此,规律中各个要素的相关关系具有基本确定性的一面。所谓不确定性和波动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关系,往往带有随机因素,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在客观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规律具有一个波动的幅度,是以近似值、平均数存在的。这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总的说来,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的规律,当作一种起统治作用的趋势,也总是按一种错综复杂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不断变动的,永远不能确定的平均来发生作用。”¹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经济规律以一种近似方式存在和发生作用,完全适用或包括经济统计规律。
经济统计规律呈现出的近似性,是一种不同于一般自然规律客观性的客观性。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归根到底,在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物质以及物质运动的客观性;经济统计规律以近似性形式出现的客观性,归根到底,在于经济统计规律赖以产生的基础—实践这种物质的客观性。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变革现实的物质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外部物质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实践作为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与认识相统一,但作为改造客观世界(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又与认识相对立。实践具有目的性、物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它是主体、客体、物质手段溶为一体的物质活动。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形式。经济现象之间的变化、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斗争不可分割。经济统计规律离开人类实践活动就不复存在了。实践既然是经济统计规律赖以产生、存在的物质,那么它的特性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统计规律的性质。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实践的主体对经济统计规律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考察实践的时候,是以作为主体的人同作为客体的外部现实对象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的。经济统计规律揭示了实践主体有意识的活动与其活动产生的结果之间的联素。这个联系是客观的,因为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意志所能改变的,而是受所有人意志的合力作用产生的;这些人动机的产生不是随意的,归根到底是受物质条件—主要是受人们无法自由选择的既成的生产力条件—制约和决定的。正因为如此,这个联系具有必然性,它成为人们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和计划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这个联系又具有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互相联系的因素之间的变化不是完全成比例的,不是一一对应的,许多人的意志合成为总的力不是瞬间完成的,既成的生产力对每个人的制约情况又复杂到无法一一描述,自变量变化引起因变量变化要经过动荡、起伏、曲折的过程,这就使得统计量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无法消除的偶然因素,‘也就导致经济统计规律产生了不同于确定性函数关系的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
(二)实践的客体对经济统计规律的影响。所谓实践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外部物质世界的现实对象,归根到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使经济统计规律产生了基本的确定性和程度有别的不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确定性,是指经济统计规律随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随一定经济条件的消失而失去效力。有什么样的经济条件必然产生相应的经挤统计规律,因而使得经济统计规律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具有确定关系。所谓木确定性,是指由于经挤条件以动态存于时间和空间之中,经济条件本身在不断发生着量变,因而使得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经济统计规律有了多种形式,虽然这些形式是很接近的。另外,’同质经济条件的非本质差别也会影响经济统计规律。经济统计规律中一些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受到各种因时因地而异的客观因素(包括随机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出同类经济统计规律的差异性,即经济统计规律的不确定性。
还应指出,经济规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也有影响。在社会经济中,经济规律组成为一个体系。各个经济规律在经济体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层次,有主有次,有深有浅,时间上有长有短。经济统计规律作为抽象化程度比较低的规律,受到抽象化程度较高或很高的一般经济规律的制约。因此,经济统计规律就更明显地表现出近似性的特点。
恩格斯在给康.施米特的信中,就曾批评施米特在利润率问题上的看法绝对化,指出由于经济规律的相互作用,经济规律表现为近似值、平均数,是一种倾向。
我们提出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可能有人误把它当作认识和表述规律时难免出现的局限性,即自觉不自觉地从认识论角度理解近似性;而不认为近似性是规律本身存在方式的特性,即不是从本体论角度理解近似性。从认识论角度谈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实际上是指随机性经济数学模型在反映、表述现实时的近似性。我们不应该把这种认识论上的近似性与本文强调的经济统计规律本身存在的近似性混为一谈。
三、利用经济统计规律为四化建设服务
要想利用经济统计规律,必须认识经济统计规律,怎样才能正确认识经济统计规律呢?首先,•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已经揭示出来的科学经济规律的指导下,去分析经济生活中的现象。经济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环节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运动;经济因素也是复杂的,它包括了生产力的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自然的因素和社会、历史的因素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离开了正确的理论指导,离开了社会主义一般经济规律的指导,就不能够正确地分析、处理各种经济量的关系,就不能认识经济统计规律,也就不能为重大经济决策提供具体的量的变化规律的依据。那种认为经济统计规律只需要经验,不需要科学规律指导的想法是错误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批判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在这方面取得的某些成果。
其次,我们要在总结三十年的经验教训以及对当前的经济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经济统计规律。从一定意义来说,我国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反映在大量的经济数据中。我们应当按照当前经济研究的需要,对三十年的经济数据加以科学分析,找出具体的经济量运动的规律,认识存在于各经济领域、经济环节的经济统计规律。例如,国家现在每年负担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和其它物价补贴已达三百二十亿元,财政压力很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到价格补贴的合理数量界限。为此,我们就要分析解放以来我国有关价格补贴的各类数据,找出各类经济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便得到若干具体的经济统计规律,提高我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性。当然,,还应指出,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几起几落,且统计工作一直很落后,因此,在对有关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还必须对数据的可靠性程度进行分析。不仅要进行量的分析,还必须进行质的分析。
经济统计规律的利用机制具有与一般经济规律利用机制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随机性经济数学模型,是经济统计规律理论研究和实际利用的中间环节。所谓实际利用,就是利用根据大量经济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求出的答案。这个答案表现为具体的数量。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经过科学抽象,进行一系列简化,提炼出合适的数学模型,这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首先,要依据有关的科学理论确定几个基本量,以反映被处理对象的基本规定性。其次,要从抓主要矛盾入手,建立最基本的公式;然后,逐步加人必要的次要因素,逐次修正基本关系式。经过第一级近似,第二级近似,第三级近似•”…,使研究和计算结果逐步逼近实际情况。再次,要对有关量进行适当简化,以形成待解的数学问题。简化应使数学模式能上电子计算机进行计算。
(二)经济统计规律利用机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得更为突出。这表现在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选择和控制上。一般经济规律具有确定性,其表现形式具有唯一性。人们或者违反经济规律,或者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至于人们在办事的时候对经济规律符合到什么程度,就不可能涉及了。经济统计规律具有近似性,它所揭示的经济联系不是一个,而是具有共同性质的一类;它作为一种有幅度变化的客观趋势,以错综复杂的近似状态存在,因而它本身提供了人们活动选择的基础。比如,当我们在计划规律的指导下,运用统计资料,通过数学方法找出借用数学模型表示的具体的经济统计规律时,它可以产生近似程度不同的多种方案供我们选择。这种选择的基础或合理性,正在于经济统计规律的基本确定性下的不确定性(表现为非唯一性)。
经济统计规律涉及到在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经济过程的控制问题。我们知道,人们所预期的目标与人们所采取的手段之间,存在一种规律性的联系。人们按这种规律去行动,就可以使经济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其结果表现出人们控制经济过程;反之,人们不按这种规律行动,就不能使经济活动向预定目标发展,其结果表现为人们未能控制经济过程。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表现为改变或创造经济条件,使某一经济规律的作用或几个经济规律的共同作用发生变化,以此决定经济的发展过程。这里,人们对经济过程的控栩,‘只能体现在改变经济条件上。经济条件,主要是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在生产方式这个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或在各种经济条件已经确定的情况下,人们对经济过程是否无力控制呢?不然。根据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人们可以在经济统计规律所允许的限度内,作出各种计划、决策,以控制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一方面承认经济活动具有基本确定性,即必然性的特点,因而经济发展趋势是有方向的,可以预测的;另一方面,又承认经济活动中多种随机因素(主观的、客观的)造成了经济统计规律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规律有一定的存在范围,有合理的波动幅度,因而为人的主观努力提供了活动余地,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上实现控制(有限度控制)的作用。这种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多个可行方案的选择上,表现在实行某种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地根姆新情况对原方案进行修改、变动上。在正常情况下,这个控制过程的可行性、合理性正基于经济统计规律的近似性。
(三)经济统计规律利用机制中存在着利用程度问题。经济统计规律既然具有近似性,可以在规律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和控制,那么,同一经济统计规律通过程度有别的随机性数学模型起作用的情况就有不同。为了区别作用的不同情况,可以引入“利用度”这个概念。所谓利用度,、就是表示利用经济统计规律的程度。
利用度等于实际利用与最优利用的比值。实际利用情况可以通过实际经济效果来反映,寒际经济效果可以选择一些经济指标加以描述。最优利用应当通过最优经济效果来反映。当实际效果和理论上的最优效果一致或基本一致时,利用度就达到最大值“壹”,但这种情况在现实中是很少的。实际效果等于零时,当然利用度也是零,这也少见。不言而喻,与衡量一般经济规律利用机制不同,这里不只有肯定(符合规律)与否定(违反规律)两个尺度,而且在零到壹之间,还有一系死的利用度的数值。这样,在对经济统计规律的利用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不仅表现在创造各种不同条件,改变各种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方式上,而且表现在经济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尽量提高经济统计规律的利用度,使它趋近于壹。这样一种认识,将有助于克服在按经济规律办事上的绝对化的思想方法,防止夸大主观意志作用或否认主观能动性这两种倾向,使我们能够更有成效地运用经济规律为四化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