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统计在两型社会的运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作者:许涤龙阳洁琼郭晓烨单位:湖南大学两型社会研究院统计学院西安财经学院期刊管理中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共十七大又再次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1]。在此背景下,2007年12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文,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可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将成为中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实现科学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要建设两型社会,就是要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前提促进地区经济、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那么,如何描述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建设现状?如何规划两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如何衡量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如何更好地构建两型社会等等,这些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应用。归纳而言,统计方法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应用思路大致如下:第一,要对两型社会建设现状进行客观的统计刻画,并结合建设目标对其作出合理的规划;第二,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相应的指标拟定科学的阶段目标值,并运用统计监测的度量方法对建设进程进行监测与评价;第三,对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建设效应进行统计研究,及时反馈两型建设的成效;第四,对两型社会建设系统运行进行统计模拟,并作出决策建议。围绕上述方面,笔者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统计在两型社会
刻画与规划中的应用要建设两型社会,必须理解什么是两型社会,而对两型社会的理解有许多诠释。从工作实践看,大体还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作为基本原则,通过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和法规政策的保障,从而实现整个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3]。但一般性的理解并没有反映两型社会的本质特点,从而使得两型社会建设很难找到准确的目标,而利用统计方法就可以抓住问题的本质,比较准确地刻画两型社会。笔者认为:两型社会就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实现环境的有效保护,从而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最终达到社会和谐的一种社会形态。其核心是通过资源有效配置和高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相适应。所以,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统计刻画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刻画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科技进步状况。科技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统计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科技进步的刻画,应包括科技的创新程度、科研成果的应用情况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刻画两型社会试验区的资源利用状况。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各个领域,降低资源消耗,杜绝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应加强对资源存量、结构及其利用情况的统计,建立科学的经济产出资源耗减控制制度,转变对经济发展的评价方式。
(三)刻画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环境保护状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准则,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倡导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由此,需要统计描画一定经济社会目标下的环境状况,分析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数量关系,提出环境保护的控制指标。
(四)刻画两型社会试验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建设两型社会,发展经济仍然是基础,只是经济发展的方式与传统模式有本质的不同。统计对经济发展的刻画,应立足于两型社会建设,摒弃传统的重视经济规模与增长速度的模式,重点刻画绿色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的改善情况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情况。
(五)刻画两型社会试验区的民生改善状况。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既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目标,突出强调企业的生产经营不能影响公众的环境,当代人的发展不能牺牲下一代的资源,在此基础上,通过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等途径,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提高区域发展水平,改善城乡生活品质。统计应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基本思想,精确刻画试验区的民生改善状况。
(六)刻画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社会和谐状况。两型社会应是和谐社会的一种具体形态,因而可以说,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目前没有精确地描述,但社会和谐状况大致可从法治制度、制度创新、城乡统筹、社会公平、社会治安、社会文明等方面去进行刻画。
由此可知,对两型社会的刻画离不开统计工具特别是统计指标的描述。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联合国制定的5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6(SEEA)在两型社会统计中将大有用武之地。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除了刻画其基本特征以利于准确定位建设目标以外,统计在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中也具有突出的方法论价值。建设两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系统地规划。而在制定两型社会各种发展规划的过程中,有些阶段性目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一致性甚至会产生矛盾,这就涉及到最优化目标问题。利用最优化和相关统计方法,通过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统计计算模拟,合理制定两型社会的发展规划,以求得各种目标的平衡,最终达到两型社会的总体目标。
例如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就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而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把经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都考虑进去。这时可以通过统计方法确定多重最优目标,建立最优化的统计模型,利用已有的统计数据进行数据模拟,得到最佳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式,选择更适当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两型社会建设的统计监测与评价
统计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方面是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监测与评价,主要体现在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采用合适的模型方法监测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进而对两型社会的建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统计监测中,统计方法的应用具体体现在:阶段划分的统计标准、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建设目标值的确定等几个方面。
(一)建设阶段的统计标准问题。两型社会建设的每一项建设工作都具有创新性质,且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例如科技进步促进两型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在统计处理上需要利用以往的数据资料对相关变量的滞后效应进行检验,再根据各个核心指标之间的时滞全面考虑阶段性目标。
(二)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问题。在选取监测指标的过程中,不仅要遵循建立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更要注重反映两型社会的内涵,选取代表性指标。同时,因为选取的指标是用来对两型社会的建设进程进行统计监测的,因而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反映“建设绩效”的指标,而不是反映“投入过程”性质的指标。
(三)目标值的确定问题。在确定目标值前,应收集试验区相关的历史数据及现值,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可以通过观察各项指标值近年的数据,按一定的增长速度来拟定目标值;也可以参考国际国内城市的先进值来拟定目标值。需要注意的是,在设置目标值时应紧密结合两型社会的建设内涵。
建设两型社会,发展经济是关键但却不是绝对目的,而是要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前提下发展经济,使得整个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例如在确定GDP的目标值时,就不能片面地考虑加大目标值,还要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在权衡各方面利弊的情况下确定目标值,这类指标也就是通常设定的“约束性指标”。
同时,在两型社会监测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一般采用目标综合评价法,即先对两型社会各指标设置目标值并赋予权数,然后分阶段对建设进程进行综合评价。
考虑到各单项指标在监测指标体系中所处的重要性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时如何对各单项指标赋权也非常重要。统计学中赋权的方法有多种,如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两两比较法等。具体赋权方法的选取,要依据各级指标对两型社会建设的贡献比重客观地选取。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评价,必须考虑统计比较问题,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即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以GDP为例,在对两型社会试验区的GDP进行评价时,既要分析指标数值历年的发展趋势,也要与国内先进城市或国际先进城市进行比较。
综合评价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两型社会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约束下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考虑经济的发展水平,还应该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途径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具体分析,要结合对单位GDP能耗、“三废”综合利用贡献率、科技进步对GDP贡献率等指标进行考察。
当然,评价的方法也会因为涉及的领域不同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对社会和谐的描述可从居民贫富差距、社会安定程度、对政府政策认同程度等方面来进行统计评价,尽管反映居民贫富差距可用城乡居民收入比等可以直接测度的指标,但对于社会安全指数、政府对两型建设的支持度、公众对两型建设的态度等比较难以量化的软指标,则需要通过社会调研的方式获取相关数据。例如测定“公众对两型建设的支持度”指标可以选取政府办事是否公平?是否坚持依法执政?公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等内容进行抽样调查,采用特尔菲法进行民意评价。
三、两型社会建设效应的统计分析
目前中国的两型社会建设还处于初步试验阶段,但试验区的建设,无论在建设过程之中还是在建设成功以后都会具有示范效应,这种效应的大小需要利用统计方法进行定量测度。笔者认为:统计应用在两型社会建设效应的测度上,可以从试验区自身的建设效应和试验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效应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两型社会建设目前主要是围绕城市群的建设进行的,所以其自身效应反映在目标城市群的效应上。根据前述两型社会的涵义,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自身效应可以通过统计方法进行测度:一是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值与现实值的比较;二是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强度。
从两型社会建设目标值与现实值的比较来看,可以通过建设以后达到的现实值和目标值之间的比较来反映。建立指标体系后,可以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拟定出合理的目标值,包括阶段性目标值和最终目标值;在拟定目标值时,应从试验区的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与社会变动趋势、国际国内相应指标的先进值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确定;而在目标值确定以后,则可以根据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对目标值和现实值进行比较,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建设目标的实现程度及其原因,找出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优势举措和阻碍力量,从而为试验区的两型社会建设总结经验并寻找规律。
两型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而这些资源作为生产的要素,可以通过试验区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将“是否进行了两型社会建设”当作哑变量引入生产函数,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比较两型社会建设前后,相应的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强度是否增大,即资源是否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同时,资源的循环使用也可以作为相关变量在统计模型中进行处理,可以为比较其效应提供证明。
两型社会试验区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效应也需要通过统计方式进行测度。某一城市群两型社会实验区建设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周边城市、所在省区及全国同类区域未来发展的示范效应、强核效应、外溢效应和布网效应。建成两型试验区,不仅能够推进中部地区的内生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工作,而且能在全国范围内产生良性辐射效应,推动中国在可持续性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强核和外溢效应主要表现在通过试验区建设,不仅会起到富民强省的效果,对周边地区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建成试验区后,人均GDP增长加快、外资引进明显增多、人口迁移率高等都能反映其建设效应。除了显见的效应之外,还存在隐性的链条效应,试验区建设的重点发展产业快速发展,也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
上述效应几乎都需要利用统计模型进行测度才能观测实际的方向与强度。以示范效应为例,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往往会起到示范效用,其强度可以通过空间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测度。以试验区为核心,观测建设区对不同距离的空间地区产生效应的强度,从而得到其中的示范效应。在示范效应的基础上,还可以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这种示范效应的吸收程度,从而既研究其中是否存在门槛效应,又可为建设区的布网提供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空间计量统计方法在两型社会建设效应的测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两型社会建设系统运行的统计模拟与决策支持
模拟是现代统计研究的重要工具。对两型社会建设进行统计模拟,就是将两型社会建设视为一个系统,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主要是围绕政策进行模拟,得到不同的两型社会指标数值,再在此基础上对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调整和处理。笔者认为:可以选用数理经济学的一般均衡理论(CGE模型)来对两型社会建设系统进行统计模拟。CGE模型被应用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在两型社会建设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应用CGE模型对试验区的宏观结构调整、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收入分配和福利政策、环境政策、能源政策等政策性问题进行统计模拟。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构建两型社会CGE模型群,来反映试验区的经济结构特征和两型社会建设特征,引入资源环境、财税收支决策等模块,还可以建立相应的动静态CGE模型。两型社会政策模拟与分析,应以两型社会相关政策法规为研究对象,设计相应模拟场景,利用两型社会CGE模型群,分析其对能源环境、产业、收入、政府收支等方面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以及动态影响。对两型社会政策的综合评价可建立在两型社会政策模拟与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两型社会建设指标体系,加权打分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综合评价。
建立CGE政策分析模型,还可考察政府政策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的影响。在建模中,可将政府政策作为主要控制变量,然后对政府政策与两型建设的相关方面做全方位的数量分析,再模拟出政策变化前后整个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
除了通过建立CGE模型进行政策模拟,也可以借鉴系统动力学对复杂的社会经济动态系统(两型社会建设系统)进行研究。系统动力学主要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模拟和仿真实验,再按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审,进而得到较为理想的实施方案。在两型社会政策模拟方面,可先用系统动力学软件对经济、社会的历史现状数据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定量分析,将预测仿真系统用于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模拟仿真。其模拟仿真范围具体可包括对两型社会指标体系中各种指标的预测。可供选择的预测方法很多,据专家估计,世界上用于不同对象的预测方法有2””多种,大体可以分为专家预测、趋势外推预测、模型预测三类[4]。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模拟和决策研究中,可以根据研究的具体需要来构建预测仿真模型。在预测仿真的基础上,再对模拟方案进行选优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