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数字经济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范文

数字经济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数字经济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数字经济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摘要:数字经济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云南省经济重点发展的方向。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现代学徒制注入了新的内容,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数字经济对数字人才的要求出发,分析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数字经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2019年5月国家网信办公布的《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8年)》,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1.3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4.8%。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网络强国和数字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

一、数字人才与数字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包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一种融合性经济,以大数据和信息化等新技术对传统经济进行融合,进而提升实体经济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我国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就是数字人才的缺乏,特别是缺乏既懂数字技术,又懂行业技术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不仅高级人才缺乏,就连数字技术产业工人都存在很大的缺口。针对数字人才缺乏的现状,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对数字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方针政策要求。其中要求强化数字人才教育,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数字技能培训,做好有关人才资格认证工作。建设数字化平台体系以支撑终身学习。创新人才培养培训方式,积极采用数字化教学培训手段。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人才培养培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指导意见对数字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方针,是各高校开展数字人才培养的指南。

二、云南数字经济发展的现状

云南作为资源大省,存在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特征,资源依赖性比较强,信息产业发展薄弱,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将数字经济融入传统的八大产业,打好三张绿色牌。云南的数字经济在全国来看总体属于中等水平,但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阿里巴巴集团的《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云南省数字经济销售总额增速居全国第二,同比增长49.6%。2019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抢抓数字经济的机遇、打造“数字云南”作为2019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在明确发展云南数字经济战略后,还将有很强的潜力和后劲。

三、数字经济下的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现代学徒制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作为云南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己任,通过现代学徒制为云南输送本地人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现代学徒制以云南翰文会计服务公司为平台,以财会金融学院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为载体,积极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数字经济给现代学徒制注入了新的内容,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数字经济对会计行业带来的挑战一是会计工作模式发生转变。传统会计需要处理大量原始纸质票据,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大数据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会计工作内容由静态核算向动态管理发生了转变,会计工作的重心将由原先的业务核算转为通过分析与决策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增值,会计人员也由业务人员向管理人员转变。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将会计工作从之前的处理纸质票据转变为处理电子票据,数字经济时代的会计信息化已经从设想逐步转变为现实。二是信息化导致会计核算效率提高,核算型会计人才过剩。数字经济的发展对会计行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财务共享中心和财务机器人的出现,这两者的出现一方面使得之前传统的分散式的财务处理变成集约化处理,而手工操作也被机器操作所取代,会计操作在自动化和集约化的基础上变得高效化。目前财务机器人和财务共享中心已经在多个企业得到应用,随着大数据和云财务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会计核算人才过剩的局面。三是管理会计已成为会计职业能力的主要需求。一方面核算型会计人才逐步被机器所取代,而另一方面是管理会计变得供不应求。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能力的发展方向,由于大数据和智能化的普及,核算变成了会计的基础要求,更高的要求是要有业财融合的思维,同时强化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强化企业管理能力,会计人员不仅仅是对财务数据的简单处理,而是运用综合分析能力为项目进行预算分析、风险管控和绩效提升提供有效的支持,成为企业运营管理的关键人员,因此在管理会计下,会计人员已不再是简单的核算人员,而是参与企业决策的重要管理人员。四是国际国内的行业发展形势也不断提升会计行业的要求。2014年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从战略层面上对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进行指导。同时职业管理会计师如CCMA或CMA在中国企业和高校越来越受欢迎,管理会计已成为会计行业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传统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一是以财务核算能力为主,不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现代学徒制以会计基本理论为重心,强化会计基础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与企业的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培养。二是管理会计的教学与财政部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框架体系存在差距,特别是教学实践较少,教学方法和手段偏陈旧,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的现象。在现代学徒制下,教师虽然关注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挂钩,但是仍局限于传统会计知识的教学,对于新兴的数字经济所带来的行业变化自身缺乏理解,更加无法有效向学生讲授。因此对于前沿的信息技术的应用,从老师到学生仍然是缺乏的,老师缺少自我驱动能力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和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缺乏跨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一方面硬件方面,信息化设备投入较少,会计实训模拟或实践操作缺乏信息技术手段,另一方面软件方面,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等知识很少被引入课堂,学校的专业与就业岗位缺乏真正的无缝对接,企业所需要的多元化复合性管理型财务工作人员的需求无法有效落实到学校的教学中。

(三)基于数字经济传统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措施在数字化经济中,产业直接通过数据或信息化手段进行融合已经成为常态,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扩展到对金融、营销、贸易、管理、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复合型人才也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现代学徒制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数字经济作为驱动器直接通过对人才的需要推动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总体而言,现代学徒制是让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会计能力的基础上,掌握信息分析技术,了解企业管理流程,有效实现业财融合,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和使用为企业增加更大的价值。一是注重学生可持续能力的培养。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巨大变革,数字经济下信息更新非常快,会计人才也需要根据时代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术,因此学生要在毕业后实现自身价值的不断提升,必须要掌握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知识是无法穷尽的,因此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掌握大数据相关软件的使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相关软件的兴趣,形成自我学习的驱动力,对任何事物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增强对新事物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样才能以真正的不变应万变。同时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作为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准则是不变的,相反数字经济的发展更需要遵纪守法和客观公正的职业人。因此在强化技能学习的同时,不能忽略职业道德的教育,会计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将与会计技能和数字技能的教育相辅相成,真正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二是注重学生“专业+信息+管理+X”融合知识的培养。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样化的人才,因此学生技能培养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基于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培养多元化的人才。既有会计的专业能力,又有数据分析能力,还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基于自我的兴趣发展一项自己感兴趣的技能。任何技能只要能学到精通,都能造就学生独一无二的能力。如EXCEL每个大学生都学过,但是真正学到精通的没有几人,如果能把EXCEL这个办公软件学到精通,则掌握了职场一项非常有用的技能。总体而言,会计人才要向管理会计转变,强化数据分析和项目决策的能力,在给企业增加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的价值。但是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数字经济强调综合运用能力,但是每个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能力与兴趣选择不同的领域进去强化。三是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现代学徒制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有助于学校及时了解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可以建立“1+1+N”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1为专业,即学校的人才培养,第二个1为学院的翰文会计服务公司,作为1个平台,N即通过这个平台可以跟无数的企业合作,一方面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对人才进行多样化培养。

四、结语

数字经济不仅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也是云南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数字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高校作为数字人才培养的基地,要积极参与数字人才的培养。云南经济管理学院的现代学徒制将以数字经济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出发点,以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改革为着力点,深化现代学徒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胡淑红,刘海利,汤百智.数字经济视域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商论,2018(33):124-125.

[2]徐鹏远,苑博,冯晓琳.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9(8):10-11.

[3]万新颖.数字经济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探索[J].新西部,2019(8):149+154.

[4]李婕,刘美辰.数字经济领域将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J].劳动保障世界,2019(4):60-61.

作者:邵素军 姚伯瑾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