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现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客观的历史潮流,它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大大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并深入影响到了收入分配领域。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外资引进及资本积累等因素,对初次收入分配领域的劳动收入份额产生重要影响。深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程度及机制,有利于缓解近年来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趋势,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民生及社会和谐。国外学者关于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较少涉及发展中国家。主要观点有:总体实证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认为二者间呈正相关、负相关或不显著关系(Lee&Jayadev2005;Guscina2006;FlorencJaumotte&IrinaTytell2007;Bock-erman&Maliranta2009)。从贸易角度证实贸易与劳动收入份额呈负相关、不显著关系或取决工资刚性(zlemOnaran2008;BrunoDecreusey&PaulMaarek2011)。从外商直接投资角度证实外资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正相关、不显著或U型关系(Lipsey&Sioholm2006;Almeida2007;BrunoDecreuse&PaulMarrek2008)。Jayadev(2007)从资本管制角度证实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与劳动收入份额呈负相关。国内学者关于经济全球化与收入分配差距研究较多,很少将经济全球化作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主因进行研究。大部分是从进出口、外资或金融发展等方面分别研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姜磊和张媛,2008;杨俊和邵汉华,2009;白重恩和钱震杰,2010;周申和杨红彦,2011;张杰,2012;戴小勇,2014;徐蔼婷,2014)。本文通过贸易、投资及金融三个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构建经济全球化衡量指标体系,运用省级面板数据研究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实现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机制
(一)贸易全球化1.要素配置机制。针对中国实际情况,从进出口商品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要素配置对中国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的出口商品金额及构成进行适当变化,其中劳动密集型商品是由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中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两部分构成,资本密集型商品主要指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出口方面,1993-2012年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呈下降趋势,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呈上升趋势。其中,1993-2004年劳动密集型商品占主导地位,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收入份额提高。2005-2012年,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超过劳动密集型商品且占主导地位,增加了资本要素需求,资本所有者收益加大,从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进口方面,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占比在1993-2012年基本呈上升趋势,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占比在进口商品要素配置结构中占主导地位。随着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占比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下降。2.产业结构机制。贸易自由化使我国充分发挥劳动力丰裕的比较优势和工业基础潜力调整产业结构。近年来,二三产业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产业所需劳动力规模扩大,导致产业重心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随着出口商品结构向资本密集型升级,带动国内产业结构进步。以制造业为例,1993-2012年,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整体呈上升趋势,随着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第二产业内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升级,收入分配格局倾向于资本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伴随产业升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第三产业发展初期,交通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属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劳动密集型行业拥有更高的劳动报酬。由于交通运输业的劳动收入份额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因而整体上降低了传统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现代服务业发展阶段,保险、金融等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迅速,两者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比重呈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现代服务业的劳动收入份额。3.技术进步机制。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有更多机会接触世界先进技术,但目前我国有很多技术不能自主研发,主要通过模仿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国内相关产品生产能力,从而实现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主要取决于生产中使用的技术类型:如果技术的变化使得收入分配中劳动所占比重提高,那么这种技术进步就是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如果技术的变化使得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占比重提高,那么这种技术进步就是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如果技术的变化使得收入分配中资本和劳动所占比重都不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技术进步就是中性。我国是以非技能劳动力为主的国家,随着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了密集使用的资本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资本收入份额提高,因此,我国基本上属于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加剧了收入分配不平等。
(二)投资全球化1.行业配置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实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影响了外资流入的行业分布,从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1993-2012年,第二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缓慢上升但始终低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较小。从行业来看,1995-2012年,第二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且相当一部分是以国外来料加工为主,但制造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房地产业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居于首位且呈上升趋势,其次为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近年来,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发展迅速,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因此,我国利用外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及第三产业中的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零售业,这种行业配置机制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随着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重点由传统制造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以及房地产行业投资比例的增加,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倾向于资本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2.工资竞争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工人工资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反映出国民充分享有经济增长成果,也可能是外资企业进入提升了平均工资水平。随着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外资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显著,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相对于国内企业可能向员工支付更高的工资。外商高工资策略加剧了国内企业劳动力市场竞争,为了与外资企业进行竞争,国内企业相应提高工人工资,外资进入提升了一个地区或行业劳动者整体工资水平,在就业不变前提下,劳动收入份额增加。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显著特征是低技能劳动力供给充裕,国内优质劳动力为获得高工资,会转向工资较高的外资企业,同时本地企业又会有大量充裕劳动力进行补充。因此,我国劳动力要素充裕供给削弱了外资企业工资竞争效应,缓解了劳动收入份额上升。3.技术领先机制。技术外溢是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相关产业或企业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营销技术等产生的提升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大量涌入将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带到国内,使得国内企业和消费者有更多机会接触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从而提高了国内企业及其相关研发人员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管理方式的学习兴趣。外资企业进入对我国国内当地企业产生示范效应,跨国公司在国内展示其先进产品、工艺与管理方式,通过模仿先进技术和改进自身技术,当地企业实现“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从而实现技术创新。国内企业为了与跨国公司竞争,通过研究跨国公司产品,学习模仿跨国公司技术,提高当地企业技术水平,促进我国本土企业劳动生产率提升。一般地,技术进步大多数发生在资本相对密集产业,因而技术进步将会导致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倾向于资本方,资本收入份额上升,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近年来,随着资本密集型产业中技术利用比率的增加,资本利用相应减少,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
(三)金融全球化1.长期资本积累机制。金融全球化发展通过国际资本市场促进国内企业资本积累,国外闲置资金通过国际中长期借贷市场投入国内企业生产过程中。我国借用国外贷款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借款总体占主导地位,从2001年开始,中长期借款逐渐减少,短期借款相应增加;商业贷款比重在对外借款中仍占据主导地位。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对外借款额大量增加,企业获得更多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提升,员工工资待遇改善,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另外,金融全球化发展使国外闲置资金可以在国际证券市场中通过投资股票和债券等流动性金融资产转化为长期资本。我国充分利用金融全球化发展,将股票和债券投资于国际证券市场,随着投资资本增加,企业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资本投入相应增加,劳动投入相应减少,从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2.人力资本积累机制。金融全球化发展促进了资本流动,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促进了我国金融业发展。金融发展通过向人力资本生产教育活动提供资金支持,人力资本得到相应积累。人力资本积累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为: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力投入相应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受教育水平越高,投入资本就越多,资本讨价还价能力较强,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研究表明,全国及三大地区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增长率呈负相关,表明随着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率的提高,受教育劳动者素质提升,与之相匹配的资本越多,增加了资本收入份额,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劳动收入份额:即劳动者报酬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避免估计结果出现偏差,现将劳动收入份额调整为劳动收入份额/(1-劳动收入份额)。模型的解释变量为经济全球化,具体包括:(1)对外出口比率和对外进口比率:指各地区按境内目的地和货源地分商品进口额占GDP比重和出口额占GDP比重,属于衡量贸易全球化的指标。由于统计年鉴中进出口数值都是以美元表示,现用每年平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此数值换算成人民币价。预计对外出口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正相关,对外进口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呈负相关。(2)外商直接投资比率:指各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GDP比重,属于衡量投资全球化的指标。预计外商直接投资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正相关。(3)贷款比率:应指对外借款总额占GDP比重,但由于对外借款数据在2003年以后未单独统计,且省级数据不全,故用年末金融机构贷款总额占GDP比重予以代替,属于衡量金融全球化的指标。预计贷款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正相关。(4)资本形成中利用外资比率:应指资本形成总额中对外借款和对外股票发行融资额所占的比重,但由于缺少对外股票发行融资额的省级数据,所以用固定资产中利用外资额占资本形成总额比率来代替,属于衡量金融全球化的指标。预计该指标与劳动收入份额呈负相关。控制变量包括:(1)产业结构系数:指二三产业产值比重之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预计产业结构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2)技术进步:Bentolina和Saint-Paul(2003)对OECD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进行分析是用全要素生产率(TFP)表示,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现用单位从业人员产出水平代表技术进步,指年度名义GDP与从业人员数的比值。预计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3)资本深化(资本产出比):实际资本存量与实际GDP比值。实际资本存量估计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方法为:Kit=Iit+(1-δi)Kit-1,其中Kit为地区i第t年的资本存量,Iit为地区i第t年的投资,δi为地区i固定资产折旧率,单豪杰(2008)对此进行了估算,现参考其已有成果,各省实际GDP以1993年不变价格指数进行平减。预计资本深化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4)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指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平均受教育年限=∑CiPi/Ci其中,i表示各级别的文化教育程度,Pi表示不同文化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比重,Ci表示i级别的受教育年限。选取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为12年,大专及以上为16年。预计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劳动收入份额正相关。本文以1997-2012年31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其中,劳动报酬来自《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和《中国统计年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来自《城市统计年鉴》;年末金融机构贷款额来自《金融统计年鉴》;进出口额、资本形成中的利用外资额、地区生产总值、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二)分析结果为保证样本数据稳定性,将上述所有变量取对数。根据单位根检验及模型F检验结果,选择个体固定效应一阶差分模型估计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根据检验,资本深化、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在模型估计中不显著,故将这两个变量剔除。1.整体分析。从全国来看,调整后R2为0.900,证明经济全球化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显著。其中,(1)对外出口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说明对外出口比率每提高1%,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45%。原因在于2005年后资本密集型制成品在出口商品结构中占主导地位,从而导致劳动份额下降。(2)对外进口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但不显著,原因在于技术外溢增加了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从而降低了劳动份额。由于目前我国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加工贸易,为了出口而进口的贸易模式利用了廉价劳动力,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导致其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不显著。(3)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主要是行业配置机制和工资外溢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4)贷款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但不显著,原因在于对外直接融资比率提高使我国从资本市场筹集到更多资金,投资资本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国外金融机构贷款筹集的资本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的提升改善了劳动者待遇,因而贷款比率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不显著。(5)资本形成中外资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主要是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长期资本积累,导致收入分配倾向资本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6)产业结构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呈显著U型关系,原因在于第二三产业发展资本密集型行业,收入分配格局倾向资本方,从而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随着近年来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及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密集型行业迅速发展,资本利用比率有所减少,收入分配格局倾向于劳动方,从而提升了现代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7)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原因在于技术引进。我国引进技术用大量资本替代劳动,加之我国属于节约劳动型技术进步,因而技术引进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2.区域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整体影响显著。其中,(1)对外出口比率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对外出口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但不显著,中部呈正相关不显著,但对中部影响最大,西部呈显著负相关。原因在于东部出口商品结构以资本密集型为主,收入分配格局倾向资本方;中部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从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对东中部影响不显著在于东部劳动力要素丰裕,出口贸易促进该地劳动密集型行业发展,劳动报酬有所提升,中部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出口数量增加恶化了企业贸易条件,劳动力成本相应减少,因而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不显著;西部出口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为维持微薄利润,压低劳动成本,劳动报酬下降。(2)对外进口比率都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且对东中部影响高于全国水平。东部对外进口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但不显著,中部对外进口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且影响最大,西部对外进口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正相关但不显著。主要是东部近年来大力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西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低,因此对外进口比率对东西部影响不显著;中部以工业为主导产业,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大幅进口,收入分配格局倾向资本方。(3)外商直接投资比率都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且对东中部影响高于全国水平。东部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且影响最大,中西部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正相关但不显著。东部优越的区域优势和强大经济实力吸引了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工资外溢效应吸纳了本地企业优质劳动力,本地企业为与外资企业竞争,提高了当地劳动报酬;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较晚,吸引外资力度不够强,因而影响不显著。(4)贷款比率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且对中西部影响高于全国水平。东部贷款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但不显著,中部贷款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西部贷款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且影响最大。原因是金融全球化发展增加了西部对外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比率,随着投资资本的增加,劳动投入减少,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中部通过商业贷款提升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增加了劳动收入;金融深化增强降低了东部信贷门槛,弱势群体获得了更多信贷资金从事生产经营,提高了劳动报酬,因而影响不显著。(5)资本形成中利用外资比率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且对东中部影响高于全国水平。东中部资本形成总额中利用外资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且对中部影响最大,西部资本形成总额中利用外资比率与劳动收入份额负相关但不显著。主要原因是中部发展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资本形成总额中外资投入比率增加促进了资本积累,资本收入份额提高;东部近年来以发展劳动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西部外资流入占比低,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较小,因而影响不显著。(6)产业结构系数都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且对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影响高于全国水平。产业结构系数与劳动收入份额呈先降后升的显著U型关系。产业系数提高对中部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最大,原因在于中部第二产业内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行业升级,使得收入分配格局倾向于资本方。随着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升级,第三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劳动收入份额。西部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最高,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随着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东部第二产业内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近年来劳动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7)技术进步都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且对东中部影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大地区技术进步与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对中部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最大。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外溢效应,中部主要发展第二产业,相比东部更需要先进技术提升经济,技术进步发生在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生产过程会提高资本收入份额,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西部经济发展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技术引进对其影响甚微。
三、结论及建议
经济全球化通过贸易、投资和金融三方面影响劳动收入份额:贸易全球化运用要素配置、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投资全球化运用行业配置、技术领先和工资竞争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金融全球化运用长期资本和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实证表明:第一,对外出口比率与全国及西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与东部负相关但不显著,与中部正相关但不显著,但对中部影响最大。第二,对外进口比率与中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且影响最大,与全国及东部负相关但不显著,与西部正相关但不显著。第三,外商直接投资比率与全国及东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且影响最大,与中西部正相关但不显著。第四,贷款比率与中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正相关,与西部显著负相关且影响最大,与全国及东部负相关但不显著。第五,资本形成总额中利用外资比率与全国及东中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且对中部影响最大,与西部负相关但不显著。第六,产业结构系数与全国及东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呈显著U型关系,对中部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最大。第七,技术进步与全国及东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显著负相关,对中部劳动收入份额影响最大。针对以上分析,从贸易、投资及金融视角提出增加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建议。
(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向高技术产业链上游发展,东部将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行业转移至中西部,提升该区域劳动收入优化商品贸易结构,引导企业投资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加大中西部出口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鼓励使用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突出中部,促进要素禀赋结构,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产业结构上,东部加快发展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加强发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业;中部依靠劳动密集型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做大做强资源加工型产业,西部依靠自然资源优势,承接东部制造业,确立以能源、原材料为基础的重工业;中西部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西部发展特色旅游业,实现传统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政府应加大宏观调控,加大中西部财政转移支付及技术投资,将东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移至中西部,提高中西部劳动力收入水平。
(二)加强引导外资流向,吸引更多的外资到中西部,鼓励沿海三资企业向中西部扩大投资,促进中西部快速发展优化利用引资结构,加大吸引欧美等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投资力度,参与国企重组改造。加强产业政策,整体应发展第二产业中劳动技术密集型行业及第三产业中服务业企业利用外资规模;东部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吸引外资;中西部引导外资投向劳动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将外资与我国产业结构相结合,提升行业劳动报酬。加大对中西部转移支付力度,增加中西部居民的收入的提高购买力,进而提升劳动收入份额。
(三)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降低中小企业创业门槛,鼓励微型企业发展强化金融体制改革,鼓励外资银行在中西部设立分支机构,提高非国有金融成分在中部金融体系中的比重,积极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支持民营高科技企业和支柱性企业在西部上市筹资并给予相应优惠。发挥金融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比率,在金融机构经营中引入外资金融机构竞争,提高金融体系运作效率。鼓励增加中部对外间接融资比率,减少全国及东西部金融机构对外直接融资比率;降低全国及东中西部资本形成总额中利用外资比率。
作者:吴振华 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