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范文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

随着世界范围内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提高,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内实行超国家调节,对外开展国际竞争,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直到现在。这个阶段经济全球化表现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除表现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达资本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加强外,80年代末以来,由于苏联及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演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开放政策,资本主义国家与演变为资本主义的原社会主义国家之间,资本主义国家与现在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间经济联系和相互影响也日益加强,尤其是随着中国及俄国先后加入世贸组织,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就更加紧密、更加直接、更加公开。可以说,真正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到来了。

经济全球化的每一历史阶段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全球化的第一个阶段,沙俄帝国在与列强争夺殖民地的角逐中,由于经济相对落后,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从而爆发了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使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由西方转移到东方。经济全球化的第二个阶段,随着殖民地的扩张,逐步转变为帝国主义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国范围内的矛盾激化。因而爆发了以中国革命为代表的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运动由一国实践变为多国实践,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经济全球化的第三个阶段,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和平演变,标志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融入世界统一的市场经济体系,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突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并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总之,随着生产社会化规模的扩大,经济全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总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它在发展的每一历史阶段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重大影响,因而也就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转移了资本主义的矛盾,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推迟,而使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前。

十九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接近顶点,虽有对外侵略、扩张的现象发生,但这种侵略、扩张尚未形成经济全球化的格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大体上仍局限在单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因此,一国范围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冲突非常激烈。这主要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连连发生及其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一国范围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斗争也十分激烈。这一时期不仅爆发了19世纪以三大工人运动为代表的一系列工人运动,而且爆发了以巴黎公社革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一系列的无产阶级革命。当时的形势正如马克思所断言:”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的统治下生活下去了,就是说,它的存在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了。但是,人类进入20世纪初,当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之后,已经敲响的资本主义的丧钟又不响了。国际垄断组织卡尔特形成,世界领土被列强瓜分完毕,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矛盾就得到了缓解。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自巴黎公社革命失败后也落入低潮。与此相反被拉进战争的经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社会矛盾却异常激化,社会变革的任务也异常迅速地提到日程上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发达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占领使之开拓了世界市场,大量的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缓解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从而缓解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但却同时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疯狂掠夺和通过不等价交换实现的经济剥削使垄断资产阶级有能力从攫取的大量财富中分一点残羹剩汁给本国的工人阶级,使工人阶级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从而缓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但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资本由于把侵略、掠夺、剥削的魔爪伸向广大落后国家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使这些国家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终于爆发了俄国、中国及其他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革命,促使这些国家较早地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列宁对俄国首先爆发革命的原因曾有相当准确的描述和分析,他指出:沙皇俄国“制度腐朽透顶”,“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灾难异乎寻常的加剧”,群众的革命积极性“大大提高”。不仅工人阶级的“绝大多数”站在革命一边,而且有“一半”的军队和“十分之九”的农民群众“马上”和“在几个星期之内”也转向革命。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统治阶级再也无法原封不动地维持自己的统治了,因此,“俄国的革命比其他国家先爆发”。

如果说俄国不是矛盾转移的主要对象,而是被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拖进危机的深渊,从而引发无产阶级革命的,那么,中国革命则恰恰是矛盾转移的结果。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使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化,使中国人民承受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的深重压迫,从而也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最强烈的反抗。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国情使中国有了“许多个上海”,即拥有许多个几百万人口的资本主义财富和无产阶级贫困并存的中心。从而为中国人民的反抗创造了一个领导阶级——特别能战斗的工人阶级。与此同时,旧中国作为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侵略奴役剥削的主要对象,造就了无法照旧生存下去而不得不造反的广大民众——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革命主力军,加之旧中国作为各帝国主义国家争夺的对象,统治秩序极不稳固,这就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国提前爆发革命,较早地进入社会主义,正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转移的必然结果。由此可见,一些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迟迟未能进入社会主义,而一些生产力落后的东方国家较早地进入社会主义,是帝国主义资本输出侵略魔爪伸向全世界、国内主要矛盾转移的结果。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不能否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的存在,相反,只能表明这一规律是在曲折的历史过程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正如商品交换过程中价值决定价格的规律,并不是在每一个具体交换过程中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而是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形式体现出来一样。每一具体交换过程中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必然以另外场合的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来补偿。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提早进入社会主义,而一些发达国家推迟进入社会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使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推迟而使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提前,而且因此改变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任务。

在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过程中,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的无产阶级在矛盾转移的逼迫下不得不提早成熟,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领导阶级,不得不去完成那些本来应当由资产阶级去完成的历史任务。例如在中国,无产阶级不得不肩负起本应由资产阶级领导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不得不肩负起本应由资产阶级领导完成的改造小农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的任务等等。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在生产力发展的压迫下,也不得不去做一些本来应当由无产阶级去做的事情,如通过现代企业制度,资本主义垄断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把全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变为全社会有计划的生产状态。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向生产资料国有化、社会生产计划化、政治生活民主化、社会生活福利化的方向迈进。尽管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这些任务,但是毕竟把这个过程向前推进了一步,使资本主义更接近了社会主义。

经济全球化不仅改变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肩负的历史任务,还对社会主义革命的手段及革命道路产生巨大影响。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由于缺乏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没有资产阶级革命造成的民主的社会氛围和社会条件,因而不具备和平过渡的条件,只能走暴力革命的道路,而发达国家在社会化生产力发展逼迫下进行的国有化、计划化、民主化、法制化、福利化变革则使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在丧失了暴力革命条件的同时,却获得了和平取得政权的条件。在国际共运史上,我们曾错误地认为,只有主张暴力革命的道路才是马克思主义者,凡是主张和平过渡的都是修正主义者。现在我们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面临完全不同的国情,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有权力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正确道路。

经济全球化还孕育产生了发达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两种截然相反的道路。在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工业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城市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战场,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自然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被迫提前爆发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任务远未完成,无产阶级在总人口中还占少数,无产阶级只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可能成为革命的主力军。因而他们的革命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革命,在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现实的社会主义区别于经典理论的社会主义,不得不经受更多的磨难曲折,不得不走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脱胎于生产力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单一公有制基础上的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是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影响下,提前爆发革命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中诞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因而现实的社会主义自然要区别于经典理论的社会主义,同时由于生产力落后,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帝国主义的包围,必然会经历更多的挫折和磨难。

第一,从内部条件看,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一诞生,就面临着生产力落后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变革中的特殊困难与麻烦,使现实的社会主义明显地区别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这种现实的社会主义与经典理论描述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的差别并不是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一开始就清醒地认识到的。相反,由于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些社会主义政党开始总是力图把马、恩的设想全部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结果总是不能如愿。这种教条主义错误既是现实社会主义遭受挫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被一些人诬为“空想”、“行不通”,因而面临被抛弃危险的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在曲折的实践中,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共性和个性统一的辩证法原则,保留和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又根据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实际,提出了现实的社会主义区别于经典社会主义的原则和特征。例如,这个理论指明了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经历一个经济发达国家社会主义运动所不必经历的特殊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由于生产力落后状况的现实要求,不得不更多地保留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因素,并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其消极作用。其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其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政治体制的特征是人民民主专政等等。这个时期,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但同时又必须正视阶级斗争的现实存在,防止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在艰难曲折的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而能够在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发生“和平演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严峻形势下,岿然不动,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生机盎然向前发展。这一点连我们的政敌也已经看到了。《大失败》的作者在断言21世纪“共产主义大失败”的同时,却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主义的改革很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中国目前的发展似乎才预示着共产主义的复兴”。中国的社会主义已经客观地、历史地成为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面旗帜。我们应当为此感到自豪,并准备以更坚定的步伐、更顽强的拼搏去迎接更严峻的考验。第二,从外部环境看,社会主义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一诞生,就面临着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挑战。

首先是帝国主义军事围剿和武力威胁,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国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对人民的感召力,经过流血奋战英勇顽强地闯过经济上远远超过自己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军事扼杀这一关。其次是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社会主义的实践以其辉煌的业绩同样证明了国际资产阶级的失败。最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的失败,随着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新形势的出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着重采取了“和平演变”的战略。这是对经济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的更加严峻的考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和种种特权控制着世界市场,建立了一个以他们为中心的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改革开放,从世界经济体系中汲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设备及其他一切有用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抵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防止陷入他们的“圈套”。

在这种新的考验面前,一些在政治上经验不足、经济上依赖很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难以招架资本主义的和平攻势,让国际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的阴谋得手,这也是社会主义运动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把对外开放置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友好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条件,努力发展本国的经济,在引进一切先进的东西的同时,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创造了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的政策,经受住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帝国主义经济攻势、政治攻势的考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将社会主义运动推向前进。

经济全球化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胜的历史趋势

经济全球化虽然改变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进程,也改变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模式,但绝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胜的历史趋势。因为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只是将这一矛盾转移或扩大到了世界范围内。只要这一矛盾还存在,它就会由于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激化,解决这一矛盾的社会主义革命就不可避免。这一矛盾解决之时,就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之际。这个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总趋势,不仅表现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实践趋势中,还突出地表现在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中。

第一,诞生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的社会主义虽然遇到曲折,没有也不会改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前进上升的总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大发展,在欧洲、亚洲、拉丁美洲,先后有一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如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经济全球化给社会主义运动提出的历史性难题,在探索解决这一重大难题的过程中,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样历史性的挫折和失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因此陷入了低潮。我们对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有足够大的心理准备,但我们决不可因此对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

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新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都充满矛盾和斗争,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世界经历约500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还不到100年的时间,更何况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失败了,不等于所有模式的社会主义都失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崛起,正在昭示社会主义胜利的新曙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史同样证明社会主义在曲折中走向胜利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低潮过后必是高潮。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16白清田:论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影响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第二,发达国家虽然迟迟没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但是每一次改革都使其悄悄地接近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迫使资产阶级不得不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使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又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4]164“社会主义现在已经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一切窗口中出现,在这个最新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每前进一步的每一重大措施中,社会主义都直接而实际地显现出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使人类异常迅速地接近了社会主义。”[4]164可见,无论是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经济发达国家的资产阶级进行的社会改良(尽管二者性质不同),都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未进入社会主义或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社会出现和平演变的历史现象,就否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进而否定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第三,经济全球化最终将使一国内的两极分化转变为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使单个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危机转变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总危机,从而孕育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曾经预言,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将日益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无产阶级将日益成为一无所有的赤贫。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尤其是近些年来)有些人看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工资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生活和工作条件也有所改善,甚至普通工人也住上较宽绰的楼房,拥有了自己的小汽车,于是就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理论是错误的,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论断过时了。实际上,只要我们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不是把眼光局限在单独某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即不是把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看作一个独立系统,而是把过去相对独立而现在日益联系在一起的各个资本主义国家乃至全世界各国家和地区看作一个统一的大系统,我们就不难发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趋势(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趋势)不是不存在了,而是以更加令人触目惊心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所不同的只是两极分化不再是在一国范围内展开,而是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来。且不要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列强瓜分世界,为资本主义宗主国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和资本,而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贫穷、灾难和死亡,就是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掠夺也从来没有停止,只不过是这种掠夺更加隐秘。据统计,从1946年至1976年的30年间,美国对外投资总额从200亿美元增加到3474亿美元,净增16倍。

到1976年,美国在国外资产的年增长已达480.77亿美元,年收入达294.44亿美元。不仅资本输出量大幅度提高,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的利润率也大幅度提高。从1975年到1980年,美国垄断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利润率分别为29%、25.3%、24%、23.9%、32%、24.1%。与此同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国外廉价进口原料和高价对外倾销商品也在剧增。据联合国统计,自1948~1970年,美国、西欧共同体、英国、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中东、亚洲(不包括中东部分)、非洲(不包括中东部分)和拉丁美洲的出口额分别增长3.5倍、3.3倍、2.5倍和3.4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口产品与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剪刀差”越来越大。仅从1951~1973年,发展中国家就因为贸易上的“高进低出”,被发达国家占去1300多亿美元的便宜。进入80年代以来,仅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就由此损失了1500亿美元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借贷资本输出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沉重的债务负担。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总额,已从70年代初的不到1000亿美元,上升到1988年的13200亿美元,1988年发展中国家为偿付债务支付的款项高达1424亿美元,为当年所得贷款(923亿美元)的1.54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两极分化正在转变为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穷人越穷,富人越富的现象,正在世界范围内出现。1965年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14倍,而1988年则上升到23.46倍;1987年占总人口数16.2%的发达国家拥有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81.5%,而占人口总数83.8%的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只拥有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18.5%。现在世界上有40来个国家还不起债,17个国家由于负债严重,国民经济濒临破产。全国人均收入不到100美元的国家尚有二三十个。当今世界,一极是发达国家年收入高达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美元的富翁,挥霍无度,另一极则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遍野饥民无隔夜之粮,甚至每2分钟就有一名儿童被饿死。这种极不合理的两极分化现象,正在使食利国与被食利国的民族矛盾加剧,正在使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与各国无产阶级、尤其是广大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加深,这种世界范围内的分化正在孕育着真正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总危机,孕育着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实体。

可以预言,随着资本国际扩张的发展,可供扩张的空间越来越小,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矛盾和危机向外转移的过程也就达到了尽头,这种被转移出去的矛盾和危机必然会“反弹”回来,引起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巨大震动和总崩溃,当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种种新危机正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表现形式。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在今年达沃斯论坛期间,对《德国金融时报》记者说:“人们绝对可以说,当前形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再适合当今世界。”凯雷集团常务董事戴维-鲁本斯说得更干脆:“如果我们西方不在3到4年内马上改进我们的经济模式,那么我们中的许多人一生所经历并认为最佳形式的那种资本主义就玩完了。”②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崩溃之时,也就是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胜利之日。

作者:白清田单位:广东培正学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