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对外经贸的相关问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我国外汇储备是否太多了,是否要压缩下来
1.我国外贸顺差到底是不是过大了?
通过与国外的比较,通过与我国历史的比较,我国外贸顺差并不是太高。90年代以前我国是持续的逆差,90年代以后是持续的顺差。重要外部原因是国际产业的大量转移,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安排生产,以福建省为例,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量占福建省出口额的一半,出口产品在前三名的企业都是外资企业。我们重要的制造产业和产品2/3以上被外商或者外企所控制,大量的外汇收入实际上是外商或者外企的收入。但是,在国际贸易统计上,却表现为原产地为中国的产品出口的外汇收入。这种外汇储备里面的水份可能很大。
国内的原因是,国内经济中许多商品供大于求,出口压力很大。即使是2005年顺差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占我国的贸易总额也只是7.2%,这是较低的比例,这个相对数在国际上的排列只有二十多位。
现在我国经济增长处于高峰期,外汇储备如此之大,不符合宏观经济状态。根据有关部门的专家分析研究认为:贸易顺差原因重要因素是热钱的大量流入,大量热钱是通过贸易渠道流入的。所以实际上的我国的贸易顺差并不大。真正的顺差并没有那么严重。
2.外贸顺差不是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因此也不是宏观调控的首要问题。
当前我国外贸顺差的积极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外贸的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国民就业的增加作用很大。有些国家是在找借口搞贸易保护。有些学者过分炒作我国的外汇顺差,这不利于协调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与经贸关系。对我国外贸顺差,应分析事实真相,不要人言亦言。
3.在宏观调控中,要防止过于严重的贸易失衡。
当前,外贸顺差的问题是次要的问题,绝对不宜靠简单地通过限制出口来求平衡。要解决的是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问题。而用不正确的政策手段来解决平衡问题可能适得其反。贸易不平衡不能从单纯贸易措施、汇率措施来解决,这是有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要加上运用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措施。应稳定对人民币升值的国际预期,抑制热钱流入。改进外汇管理,解决外汇供求失衡问题。通过控制投资项目向外借款的规模、企业到境外上市的规模;通过调整出口退税、调整利用外资政策等,都可以对解决外贸顺差可以起到间接的一些作用。由于国际经济的调整,2007年可能出现外贸出口大幅度回落,对国内产业将影响严重。对此,我们要有这样的预见,早作准备,积极应对。
二、利用外资,这是历来有争议的问题
1.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资的需求。我们现在已经没有储蓄短缺与外汇短缺,那末,利用外资目的是什么?实际上,不能仅仅从我国的储蓄额来看引资的问题,我国银行存款到底有多少能够转化为有效投资?外汇储备也要从实际内容来看。我国利用外资,并不单纯是利用资金。我国共有38万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产值、出口、税收等方面都占有相当比重。中国保持相当高的增长速度,与我们引进的这6千6百亿外商投资有密切关系。外商投资多了,本国的投资并不因此降低。内资也在发展,民营企业的实力也在增大。我国今后的发展,利用外资仍然非常必要。“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说法来自跨国公司,因为他们将其制造基地不断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劳动成本比外国廉价得多。由于外商投资,形成了产业集群,产业链在延伸。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也在中国落户。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福利的提高,对外商投资的需求是必然的。
2.外资对中国形成垄断了吗?外资进入是在我国中国政府的严格管理、包括审批之下,有人说说外资是在普遍恶意并购中国的企业。担心某些行业被外商垄断,对一些我国没有的行业,外资进入就不能说是它造成了垄断,历史上本来被垄断的行业,也可能通过利用外资打破垄断。
3.区域经济发展中外资如何定位开放较早的地区就是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苏州每年吸引的外资高达50亿美元,这是很大的发展驱动因素。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外商投资企业的进一步升级与换代。
4.“市场换技术”是成功的吗?客观地看,外资把技术带进来是实实在在的,只不过是在它自己的企业中。外资企业也是在中国土地上企业。当代世界的现实是,绝大多数国家都已成开放的经济体,国内市场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一部分。如果外商不推出新的技术产品,它的买卖就不行。我们引进的技术中,将近一半的来自外商投资。即使不在我们的手中,但通过合作、配套都能起到技术转移的作用。
5、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外部技术问题。最初我们引进外资的政策就是为了引进国外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然而,核心技术能否依靠外国?二十多年来的利用外资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可能无偿得到核心技术。开发一项技术需要大量的投入,利用外资是能够得到引进技术的好处,可以学到技术开发的知识。日本引进技术的费用和消化创新的费用之比是1:10,所以形成引进一代、提高一代,再引进、再提高的良性循环。而中国恰恰相反,引进费用和吸收创新的费用是10:1,这就很可能形成引进一代、落后一代,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如果长此以往这样下去,我们将始终处于低端,长期依赖进口和外商,可持续发展能否持续?因此,自主创新,还是引进外部技术,这很需要得到各届人士的关注的.
三、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贸易强国
我国实现贸易强国的基本特征应为:出口商品结构以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在出口商品的价值链上,本国应从事较高价值活动;本国企业能掌握出口商品的关键技术、品牌及国际销售渠道;出口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能够及时应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市场多元化战略、以质取胜战略、大经贸战略、科技兴贸战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走质量效益型增长道路。
1.外贸增长方式的调整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外贸出口主要依靠数量扩张来支撑,这种增长态势难以长久维持,因为它将超越我国环境和资源的承受能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我国国情决定的,要努力寻求与可持续发展相互协调的外贸发展规模与速度。因为:
(1)要达到2020年外贸增长翻两番的目标,靠传统的增长方式是难以实现的,物资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都难以承受;
(2)国际市场容量不是无限的。我们必须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培育品牌和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应为:
第一、要改变传统的对外贸易指标体系,改变其评估和考核方式;
第二、加速贸易结构的转变,即:出口要从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经营要从粗放型向效益型转变,从而由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
第三、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与创新、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
第四、大力推进品牌战略,目前我国出口5000多亿的商品中,真正拥有中国品牌的产品还不到10%,名牌就更少。在全球100个最有影响的商标中,只有"海尔"是属于中国的。在我国出口商品中,大量是贴牌产品,好处都被别人拿走了;
第五、搞好经营方式的创新,我们过去不太重视营销网络的培育和建设,在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实践中出现不少失误。一提"走出去",就让生产企业(海尔、长虹)到外面去建点,自办营销网点,这是不正确的。日本家电进入中国市场时,索尼并没有自己来建点,他们是通过中介做。制造商就是制造商,不是经销商。要推动大型的、有实力的流通企业走出去,培育中国的沃尔玛,把自己的营销网络建立起来。营销网络的创新是当务之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六、有些产品、有些行业的无序竞争要向协调、自律、有序方向转化。
第七、重视非政府中介机构的作用。过去我们过分强调政府的直接功能,不重视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特别是不重视非政府中介机构的作用。我们有很多中介机构,发展也很完善,问题是怎么去利用他们。所以重视非政府中介机构的作用,也是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进一步发展外贸,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外贸和外资在福建经济发展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提出和实施离不开在借助外贸和外资的拉动上做文章。2006年全省三项指标,进出口总额达到626.66亿美元,出口额达到412.67亿美元,进口额达到213.99亿美元。对外贸易规模继续保持全国先进的位次,其中进出口继续保持全国第八,出口保持全国第六。2006年全省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162项,按验资口径,新批合同外资78.29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32.2亿美元。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特色外贸和外资,优势外贸和外资,动力外贸和外资。一方面外贸和外资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二,对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积极的拉动作用绝对不可忽视,至2006年,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依存度已达60%以上,福建省国民就业机会的40%以上来自与外贸和外资,外贸和外资在福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福建省的对外经济贸易为福建省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支持力量。
2007年,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使命赋予了福建省对外经济贸易行业新的任务和要求。在福建省经济融入国际经济同时,也有很多问题有待探讨,如何通过发展外贸,促进国民就业,提高国民收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