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论文范文

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论文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论文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宏观经济学的经济理论论文

一、《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宏观经济理论是学者对经济现象的判断和解读,不同的学者判断和解读会有差异,政策主张也会有所不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是学者对经典宏观经济理论的总结,教科书中的理论内容差异不大,但在具体内容的组织安排上体现出编者的观点和思路。在美国,原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以萨缪尔森的《经济学》[2]为代表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总需求理论是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国内很多学者以萨缪尔森的理论体系为参考,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编著按照短期到长期分析的理论演变脉络,来按如下顺序安排宏观经济学内容:基本概念和理论铺垫、宏观经济分析概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及政策效应分析、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失业与同伙膨胀、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其中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下)》为代表[3]。但萨缪尔森第15版《经济学》发行之后,一些评论家委婉地挑明“其流行势头似成强弩之末”。同期,斯蒂格利茨和曼昆的教科书都开始引起轰动,曼昆的《经济学原理》[4]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六百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科书。该书的中译本在中国的流行势头逐渐超越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成为国内选用较多的原版经济学教科书。同时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的理论体系也逐渐被更多的中国经济学者接受,成为国内学者编著《宏观经济学》参考的对象,其中以黄亚钧的《宏观经济学》为代表[5]。黄的教科书在结构上分为三篇:第一篇是宏观经济的长期模型,主要是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古典理论;第二篇是宏观经济的短期模型,主要分析凯恩斯理论;第三篇则是宏观经济模型的深化,主要讨论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这一理论体系结构基本体现了多数学者认可“古典理论用来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长期规律,凯恩斯理论解释宏观经济运行的短期行为”的观点。所以目前国内《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呈现“百家争鸣”状态。从理论体系看,曼昆体系虽后来居上,但萨缪尔森体系依然为很多学者所采用。加之同为经济管理类学生不同学校定位不同,学生的培养方案也就不同,教师对《宏观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也会略有差异,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自身对学科的理解,编著不同理论体系和内容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已经成为时下的趋势。

二、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

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看,宏观经济理论从来都是与现实经济环境紧密相连的。虽然不同学派针对不同的经济环境得出不同的经济理论,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都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环境的,市场经济在发达国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我们这个共和国来说仅仅是几十年的事情,几乎是全新的概念。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绝非易事,我们不仅需要从别人的实践中获取经验和要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改革,还要从自己的实践中总结教训。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建立的过程中,通货膨胀、失业会出现明显的过渡阶段的特征,成熟市场机制下的的失业、通货膨胀理论有时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特有的失业、通货膨胀现象,出现非完全的适用性。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的完善和建立,市场调节作用的出现,失业和通货膨胀现象会逐渐回归合理。

(一)失业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自然失业、周期性失业是基于发达国家成熟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运行历程总结出来的失业理论。关于失业治理,最早定义自然失业概念的弗里德曼主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节作用。周期性失业由凯恩斯提出,他认为在经济衰退中的有效需求不足是周期性失业的根本原因,主张以扩张需求为手段,通过看得见的手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是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体制仍然存在,且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够通畅。因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确立,二元经济中的农村失业和转制过程中国有企业的隐蔽失业转化为公开的失业,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因此,中国特有的失业背景是我们参考借鉴发达国家的失业理论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二)通货膨胀理论在中国的非完全适用依据发达国家发展规律总结出来的通货膨胀理论一般将通货膨胀分为需求拉动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以前通货膨胀是微弱的,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通货膨胀严重,如果忽略中国经济转轨的背景直接套用发达国家的经验标准,显然不够准确。中国80年代末到90年中期的通货膨胀从生成机制上看更多的和当时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背景有直接的关系。经济转轨中,市场货币化表现为长期的成本推进,从而造成了结构性物价上涨。经济转轨之前,中国的初级产品、基本服务实行福利化低定价,工业品高定价,生产要素的低回报。转轨过程实际是上述价格向市场化合理价格调整过程,表现为工业品价格小幅上涨,初级产品、基本服务价格回归合理、价格上涨,实物性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推开基础上的工资成本真实化。这样的过程分解到各年度表现为成本推动,也必然会使各年度物价水平出现上涨。这也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经过程。很显然,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处于隐形状态,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被隐藏,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的建立意味着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压力被显现,这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三、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引入的合理方式

(一)宏观经济学的模型特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系统化、模型化的学科。大多数宏观经济理论的得到是通过模型的建立得到,具体过程如下:将部分现实中存在但不影响根本结论的次要因素忽略不计,建立一系列假设,经数学推导得到可控因素或者政策变量,以提供政策治理方向[6]。这样的理论框架分析与高中课程的学习方式截然不同,对于仅仅接触微观经济学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几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的本科生而言,太过抽象,理论性偏强。但针对普通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宏观经济学》课程需要既体现理论性又要体现实用性。这就要求在抽象的理论推导后,能将结论和现实结合起来,体现理论的实用性。理论和现实的结合,除去源自于发达国家的经典案例现实,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节作用的逐步增强,如果能有机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问题那么学生的直观感觉更加强烈。

(二)国内宏观经济问题引入教科书的合理方式国内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内容源于西方,中国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尽管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在国内已经有成熟结论,如何以合适的方式引入宏观经济学教科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引入后,篇幅的大小也需要谨慎对待。目前看国内编者主要的引入方式有以下三种:第一,以案例或者阅读材料的形式将中国的宏观经济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教科书,同时详细论述该问题的市场条件;第二,在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后,在章节总结处,通过介绍理论在中国的不完全适用性引入并简单交代中国宏观经济问题;第三,单独列出一个篇章,详细讲解中国经济宏观经济问题。以第一和第二种方式引入中国宏观经济问题,一般所占篇幅不大,论述不够详细,但胜在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和西方经济理论的直接对比,结论鲜明。第三种方式虽然论述全面,但初次接触宏观经济学的学生容易产生中国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理论脱节的印象。总之,任何方式引入带有中国市场条件基础的宏观经济问题都有其优缺点。

(三)中国宏观经济问题引入课堂的合理、多样化方式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无论引入教科书还是课堂,设计之初的目的在于增加学习者的直观感受,使得学习者深刻体会这门课程的现实性,而不是仅仅有脱离现实基础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基于这样的目的,如果以单纯讲解的方式来学习中国经济问题,那么宏观经济学的和现实联系最紧密、学习者感受最直观的、可能会激励学习者学习兴趣的内容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中国经济问题引入宏观经济学课堂借机可以推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改革,转变沉闷的课堂讲授方式,使得宏观经济学课程真正成为一项理论与现实充分结合的课程。目前围绕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改革,国内学者并没有很大争议,基本都针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主要原因就在于讲授式的宏观经济学很难解决理论的抽象性,在有限的课时限制下,想完成宏观经济理论同时结合中国宏观经济实践,有一定难度[7]。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却可以根据不同宏观经济理论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如讲授宏观经济的测量时可以采用仿真式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理论的掌握也就更加准确。对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学习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方法学习,通过课前的资料准备和课堂上的分组报告使得复杂的理论更加的条理化,不仅满足学生了解中国宏观经济现实极大愿望,最终也能达成降低抽象的宏观经济学的教学难度的愿望,同时,多样化教学有学生课前准备的阶段,课时安排也会缩短。总之,宏观经济学归根结底是研究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问题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好的适合普通本科学生的教科书的标准应该是兼具理论和中国的现实性,这对中国的学者而言是一个挑战;在好教科书的基础之上,好的教学方式,应该能够使得学生充分接收到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信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降低由于理论的抽象而带来的难度。

四、互动式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运用

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教学方式,具体而言即为改变教师一言堂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相对于研究式教学更加适合培养理论研究型的重点院校的学生,互动式教学是普通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比较适用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可以有很多方法如专题讨论、专题报告、案例分析等[8],以下以自然失业理论为例对互动式教学过程做一简单陈述。

(一)教科书选用《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选用贺金社编著的《经济学:回归亚当•斯密的幸福和谐框架(下)》[9],2013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的第二版。该教科书内容特点是借鉴曼昆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理论框架反映经济思想的演进历程,同时注重理论内容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二)内容选取与教法的确定失业问题一直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关注的宏观经济问题,大学生会由该问题直接联想到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因此对国内的就业环境和失业的具体情况有很强的了解动机,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强大意愿。同时在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已经学习了不同类型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方式。在宏观经济部分已经学习了测度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指标,该部分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如下的知识基础:世界劳工组织对于失业的定义、失业率测量方法,我国的失业率测量手段,我国官方失业率统计数据的局限性。学生具备了学习失业理论的基础知识。我国的具体国情是缺乏实际的失业率调查数据,较难运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课堂互动。失业理论的学习采用专题报告和讨论都具有可行性,但专题讨论更加适合学生有高度参与热情的失业理论。自然失业理论为教科书的第十七章,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本章内容课时设置4个学时。2个学时时间可以安排第一至第二节的失业的分类和职业搜寻理论。

(三)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内容1.教学目标设计通过自然失业理论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古典学派的失业理论。另外失业理论与现实联系紧密,对教学内容应该适当展开,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寻找“中国目前失业总体状况”这一问题的答案。2.教学内容主要完成三部分教学内容,失业的分类;职业搜寻理论对自然失业的解释;我国的失业现状及治理。

(四)互动式教学的任务驱动无论是对授课教师还是学生而言,一场成功的互动式教学都需要做足课前准备,查阅资料、预习理论内容,否则,互动讨论或者转化为教师的一言堂,或者浮于生活争论,脱离理论学习。1.教师的任务驱动教师根据失业理论,将学生分成4组,然后分组抽签,根据教学大纲设计自然失业的4个讨论主题,分别为(1)自然失业的分类及中国现阶段的自然失业类型。(2)职业搜寻理论以及中国就业市场与发达国家的差异。(3)中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变动趋势。(4)发达国家的失业治理对策以及有中国特色的失业治理对策。基于讨论主题,制定3篇必须要查阅的经典参考文献,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引导各小组成员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其他组成员可以反驳、质疑该观点,进而形成辩论产生思想碰撞,最后主讲教师进行归纳总结。2.学生的任务驱动本次课要求学生对失业理论和中国的失业现状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作为讨论课要求学生对这些内容首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根据教师的安排每组学生必须通过图书馆网络资源查阅以下3篇参考文献:(1)袁志刚发表于经济研究杂志1994年第9期上的《失业理论与中国的失业问题》[10];(2)张怡发表于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2期上的《有关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11];(3)张少为,贾明德,刘艳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2卷第6期上的《改革30年中国失业统计的测算与评析》[12]。然后根据本组抽中主题,小组成员协作进一步查阅及丰富参考资料。根据本组抽中的讨论主题,合理安排宣讲组员、辩论组员、质疑组员等身份,团结协作。

五、互动式教学的在宏观经济学中应用总结

第一,国内教科书呈现百家争鸣状态,很多高校编著自己适用的教科书中,因此互动式教学教科书选取面很广。我们对教科书的选取,应该关注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是否具有经典型性;教科书中理论是否和现实实现有机结合。第二,宏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丰富,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可能都有比较适用的互动式教学方法。每个教师可能都会针对自己的授课对象和授课内容做出选择,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相对于授课对象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对象可参与程度。第三,互动式教学最忌形式主义,互动一旦脱离教学目标,这样的互动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互动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要严谨,确保内容能够互动,同时互动不脱离内容。第四,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始终是一个主导者,无论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始终掌控互动不偏离主题;内容上,教师设计的程序合理、任务驱动准确是关键所在。好的程序设计不仅使得学生始终不偏离主题,而且充分考虑授课时间。好的任务驱动能够在内容主题下实现充分互动,不至于无话可聊。最后,能够做到以上四点,那么互动式教学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协作精神和学习能力,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杨建云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