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和谐社会下的和谐经济理论研讨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一、经济系统内部的和谐,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目标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生产力的水平、规模和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整个社会的性质和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社会和谐既是社会主义的长期目标,贯穿于社会主义的整个发展过程,又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上要重点对待、要慎重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和社会长期动荡。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这个基本点。不仅要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更快地发展,更要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好地发展,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为经济社会和谐奠定坚实基础。
二、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经济理论不但强调要注重发展各项产业,而且对城乡发展的社会事业做了具体的部署和安排。我们必须认真地学习和领会,做好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分配制度、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协调治理工作等。
(一)产业之间的和谐发展
亚诺什•科尔内曾经说过,“我们越是起劲地争取高增长率,就越是可能出现某些不平衡和比例失调,从而和谐会遭到破坏”。产业和谐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是经济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集中表现。所谓产业和谐即是指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结构均衡、合理、协调、优化的发展态势。调整产业结构使之合理化,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协调发展。所谓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各产业之间的产品能相互转化,不受阻碍地和谐运动。要做到这一点,各产业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和谐经济理论指出,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着力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和谐发展。同时,不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谐经济理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关于各产业按比例协调发展。总的原则是引导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促进全国经济布局合理化。
(二)城乡之间的和谐发展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城乡差别发展战略,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农村为城市提供积累,农民为国家提供积累,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向城市倾斜,最终导致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民成为弱势群体,农村成为弱势区域。但是,无论从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还是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来说,这种局面都不容许长久存在下去,否则,国家的长治久安将面临威胁。我国现存的城乡二元格局决定了实现城乡经济和谐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实现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是针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分割现状提出来的。城乡分割并不是我国的特色,而是世界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普遍遵循的规律。但对我国来说,实现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却有着必然性和紧迫性。
在现阶段,提出城乡和谐发展,主要是政府通过制定各种方针政策把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放在一个优先发展的位置;另一方面,农村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充分发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激发自身的巨大潜能,加快发展步伐,逐步缩小与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推动城市发展。城乡和谐发展,是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与良性互动,而不是单纯地将经济社会资源偏向农村,和谐经济理论要求着眼于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框架内合理配置城乡资源。实现城乡的和谐发展,离不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需要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必须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和谐发展。
(三)区域间的和谐发展
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含义:在市场机制和中央政府的协调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使区域间形成相互依赖,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的经济统一体。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实现。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是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的发展目标。区域经济发展应该有助于而不是妨碍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2.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有助于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发展差距。3.消除区际壁垒,建立全国统一市场。
(四)和谐的分配制度
分配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产和消费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分配关系是否合理、分配制度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动的效率,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和健康地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数十倍行业、区域方面表现突出》指出,目前,我国收入最高10%群体和收入最低10%群体的收入差距,从1988年的7.3倍已经上升到23倍,行业差距达到8倍,城乡差距近3倍。机关单位养老金高于企业2-3倍。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就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做出安排,提出了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十八大报告同时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五)经济发展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过程。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关系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能力的发展而不断改变,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前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原始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经济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明显,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灾害频发。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要尽快消除生态环境危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作者:陈瑶瑶单位:通化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