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经济区建设经济理论价值范文

经济区建设经济理论价值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经济区建设经济理论价值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经济区建设经济理论价值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以经济为主干,包括周边若干区域,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等重要领域的区域经济综合体。随着日前被正式纳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成为影响我国整体经济格局的一个重大战略课题。区域经济学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界定经济活动,将地区经济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子系统来研究。本文旨在综合区域经济学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等方面理论,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规划。

一、中原经济区特点、现状与战略分析

(一)区域特点和现状

中原经济区具有地理位置关键、资源能源丰富、基础产业发达、在全国分工中层次较低、区内发展不平衡等主要特点,它们既为中原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社会条件和潜力,同时也显示出了本区存在的问题和加速构建完善本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为例,2009年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位,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22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全国第14位,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17位,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第16位。其中,生产总值增速位次比起2005年的第5位和2008年的第1位,以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位次比起2005年的第7位和2008年的第10位,都呈递降趋势。2009年底,河南省人口已达9967万,约占全国总人口7.5%,其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生产总值的6%。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占全国的7.8%,第二产业占7%,而第三产业仅占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5.4%,进出口总额仅占0.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平均水平的83.7%。上述数据显示,河南省具有优越的农业基础、人力资源和区位条件,其创造的生产总值亦名列前茅。然而,近几年来,河南省生产总值增速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起国内其他地区都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延缓和减缩的趋势。同时,河南省第三产业和进出口情况明显与应达水平不符,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低于全国水平。可见,河南省作为东部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腹地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工业、服务业和进出口贸易都有很大发展余地。而河南省内,2009年中原城市群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8%,黄淮地区占20%,豫北地区占11%,豫西豫西南地区占12.4%。其中,中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7.4%。省内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自然形成了发展梯度,为梯度转移提供了条件。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正是势在必行之举。

(二)区域发展战略分析———基于SWOT的角度根据区域SWOT分析,综合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威胁,我们可以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组合,初步明确自己的区域发展战略定位。

1、S+O战略(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充分抓住国家支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机遇,争取更多利于发挥人力资源、能源资源、交通资源等方面优势的政策、项目、资金扶持,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巩固原有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旅游业。

2、W+O战略(克服劣势、抓住机遇)。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大力推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消化吸收新技术新成果,着力培育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而以良好的技术条件和发展环境吸引资金,扩大开放程度。

3、S+T战略(发挥优势、规避威胁)。坚持走“三化”同步协调发展道路,在保证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提高工业化水平,推动发展第三产业,探索一条不以土地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

4、W+T战略(减少劣势、规避威胁)。在保证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有意识地扶持高技术产业,在对外开放并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注意吸纳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技术。合理分配人力资源,促进区内协调分工,实现平衡发展。

二、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理论应用

(一)梯度转移理论与“点—轴”

空间结构梯度转移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而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点—轴”系统理论是对发展中区域的优化空间经济结构与优化发展模式的理论概括,要使发展中区域获得较快发展,必然要求以“点—轴”系统模式对社会经济要素客体进行组织。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进一步完善了“点—轴”结构,着重描述了极化过程和扩散过程,首先是空间聚集,然后是空间扩散,以渐进的方式推动区域经济活动成为有机整体。

首先,培育区域增长极,建设经济核心区,以郑州为中心,由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平顶山、漯河等在内的中原城市群是中原经济区的经济隆起带。提升郑州作为区域一级中心的首位度,全方位提高其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推进流通体系综合配套改革,同时大力发展物流、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这将有效辐射周边区域,作为带动整个经济区最终实现协调发展的第一个步骤。在建设经济核心区的第二阶段,需进一步将郑州周边开封、洛阳、许昌、焦作、新乡、平顶山等市根据各地不同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合理分工,建成分工明确、聚集效应明显的二级区域中心,进而促进这些区域核心向全区域辐射,带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实现作为增长极的作用。

其次,以主要交通线为发展轴,发挥辐射区域优势。作为全国交通运输枢纽,中原经济区优越的交通区位为梯度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京广铁路、陇海铁路、焦枝铁路为主发展轴,京珠高速、连霍高速、107国道、310国道、新焦铁路、新荷铁路、漯平铁路等为次发展轴,促进区域各增长极的产业沿轴线向全区域转移,实现技术的外向扩散,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梯度转移的同时,全区的协调发展一体化也不可忽视。一体化经济模式需要依靠各地区之间有意识的合作,因此,统一的统筹机制、控制机制和保障机制必不可少。

(二)产业集群理论与地区专业化

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的最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的地理集中性,这种产业地理集中将产生包括节约成本、促进技术创新等在内的广泛的集聚经济效益。地区专业化是生产专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产业集群将有力推动梯度转移的进行和完善,它既是梯度转移的动力,又是梯度转移的结果。哈盖特提出的区位熵惯常被用来测算某一地区一个产业部门的专门化程度,进而衡量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也称专门化率。现利用区位熵指数衡量中原经济区当下的产业集聚程度。区位熵指数大于1,则说明该区域经济在全国经济中发达;区位熵指数越大,则说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分析可见,虽然河南省工业产值占全国的7%,但省内产业集聚程度不高,整体工业分工在全国范围内的地位比较低。即便是六大优势产业中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有色金属冶炼业和食品制造业,也是依托区域内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所以,大力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和地区专业化,仍是建设中原经济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梯度转移理论中,当增长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具有支撑与辐射周边的能力后,要素将改向周边聚集,形成不同分工的经济发展副中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各地区进行个别分析和准确定位,将次级增长极的培育与产业集群和地区分工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中原经济区中各地区优势突出,但显而易见,区内原发性产业集群多,很大一部分是借助“一五”期间重工业产业延伸形成的产业链集群,而新型的、承接的、技术含量高的产业集群就相对较少,较低端的现有产业集群又导致了各功能区域间互动不良,更加不利于产业更新换代。因此,在根据各地的不同资源禀赋和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的同时,应做好产业升级准备,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实现产业集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以承担起更为重要的经济功能分工。

(三)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根据绿色GDP核算公式,即:SSNNP=NNP-DE-DNC式中SSNNP为可持续社会国民生产净值,NNP为国民生产净值,DE为防御性支出,DNC为自然资产折旧。可以看出在区域经济建设中,自然资源的折旧和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不容忽视,它们直接作用于可持续经济的实现和经济增长价值的保持。当然,外部因素调整项即环保部门新创造价值可以弥补一部分绿色GDP,但更加关键的是整个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在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亦须注意吸收消化外来高新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先进适用技术与传统产业生产方式融合,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和实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能源、原材料单向输出以及高耗费的粗放型向具高附加值的资源节约型转变。

另外,中原作为全国的粮食主产地的特殊性,又强调了本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工业化同时也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不仅不会占用更多的耕地,而且还应该通过人口的集中而节省下来更多的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因此,通过有效适当的改革和创新,应能够解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土地问题。为探索出一条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的科学发展新道路,中原经济区需立足粮食生产优势,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技术装备,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培育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长效机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推动城乡格局向分工合理、产业对接转变,抓住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的趋势,在城乡间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和三大产业和谐共荣的发展方式。在中原经济区的可持续发展中,值得一提的还有文化产业。对于中原经济区的资源依赖型产业结构,文化产业能够促使资源与知识相结合,推动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完善,减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而该产业中明显的创新性又赋予其极大的增值能力,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从中原经济区的实际出发确立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应将文化产业建设的重点放在已有历史文化的维护和发掘以及区域信息和技术的整合提升上面,并着力引导其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产生有利影响。

三、结束语

中原经济区的建设是一个需要各方面要素合理配置、多种经济发展方式配合利用的系统工程。根据对该区域与其他经济区域的比较和区内经济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应配合区域经济学中的梯度转移理论和“点—轴”空间结构理论,实现第一阶段的非均衡发展;并依据区内的资源交通条件,重点推动产业集群,实现地区分工专业化;与此同时保证区域发展的协调稳定可持续。这就要求有一个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统筹全局、涵盖各方面经济因素的建设规划,协调统一这三种模式,最终实现中原经济区的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