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析新经济时代对垄断效应重新理解范文

浅析新经济时代对垄断效应重新理解范文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浅析新经济时代对垄断效应重新理解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浅析新经济时代对垄断效应重新理解

摘要:传统经济理论将垄断与竞争对立起来,把垄断等同于低效率。以经济全球化、网络化为主要载体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我们对垄断效应进行重新认识:垄断推动而不是抑制技术进步,增进而不是损害社会福利,促进而不是阻碍有效竞争。消除竞争崇拜,正视垄断的正效应,需要对我国的产业组织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

长期以来,传统经济理论从其特定的研究逻辑出发,把竞争与效率相等同,而将垄断视为低效率的代名词,认为垄断抑制了竞争,影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亚当斯密曾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垄断的低效率性:垄断将导致产量的减少,从而导致福利的下降;资源将被用于获取、维持和扩大垄断,从而造成资源使用的浪费;垄断在技术上是低效率的,给定相同的投入量,垄断者的产出将少于竞争者的产出。莱宾斯坦则从成本损失的角度,提出了非效率概念,即存在于垄断企业内部的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法则。事实上,并非一切竞争都是有效率的,典型的如分散竞争或过度竞争就是一种降低经济效率的竞争形式。至于新古典经济理论所推崇的完全竞争,也难以称得上是高效率的。这是因为,其一,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性质相同的、为数众多的买者之间和卖者之间以及买者与卖者之间,由于不存在直接的对抗性而不构成竞争之势。既然完全竞争市场实际上是缺乏竞争的市场,因而也就不存在得自竞争的效率。就动态而言,完全竞争是不常见均衡时的静态效率,同时也没有一种机制将它转变为动态效率。其二,完全竞争市场不能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利于企业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近些年来,经济学者的研究表明,垄断与竞争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种手段,垄断是市场对竞争成功者的一种奖赏。因此,将垄断一概称之为低效率是武断的。某些高度集中的市场,如计算机、电信和飞机制造业等正是最具有创新效率的。虽然垄断被认为把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相对于其他行业,这些垄断行业的价格却是下降的,这说明消费者的利益从而社会福利并未受到损害。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共同促进了新经济形态的形成,并决定了新经济条件下垄断的现代特征。

经济全球化下的垄断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全球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各国对全球市场份额的争夺日趋激烈。各国企业为争夺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纷纷通过内部扩张、横向并购、强强联合等形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以获取市场垄断地位。特别是第五次跨国并购浪潮,使世界市场上许多行业形成了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目前全球10大化学公司、10大半导体公司分别垄断了各自行业90%以上的国际市场;l0大轮胎企业占据着世界轮胎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航空制造业,自麦道被波音兼并后,全球只剩下波音和欧洲I空中客车两大公司;在汽车领域,美国两大汽车公司外加大众、戴姆勒一克莱斯勒、丰田等少数厂商控制着全球90%以上的汽车生产与销售;在钢铁领域,10~12家大企业控制着世界钢产量的2/3;在计算机软件业,仅微软一家就拥有全球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市场的90%、拥有运用软件80%的市场份额。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各国的市场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内市场国际化,各国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市场扩大到全球范围内,企业面临的威胁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或一国市场范围内,而是常常来自国外企业和全球市场,从而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展开竞争。

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分工体系呈现为一种由“产业内分工代替产业间分工一企业内分工代替企业间分工一产品内分工”的演变格局。在这样一种国际分工格局下,企业的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企业重构成为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重构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企业边界,主要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分拆、外包、战略联盟等形式进行外部资源的整合。这是因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外包的盛行,企业间业务的互联度越来越高,传统的纵向一体化运营越来越被横向一体化、虚拟一体化运营所代替。因此,大型企业及企业集团在日益深化和细化的国际分工体系下,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必须以培育核心竞争力为基本目标,收缩业务范围,集中力量垄断其具有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而将一些辅助性工作通过虚拟化交由合作者来完成。

在全球市场上的跨国竞争中,企业面对的竞对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能力上较之过去都大大增加了,而且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的加快,使得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赢得已不再仅靠一体化经营的综合规模,更多的是依赖某些特定环节的专业化规模和创新能力。现代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已超出了单个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范围,而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企业与产业价值链上下各环节的有效整合,企业间的竞争已经演绎为企业所有人的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在特定产品市场中能够长期保持的竞争优势,说到底是来源于企业在完整价值链上下某些特定战略环节的垄断。战略环节是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并能够为企业带来较高附加值的环节,是价值链上的制高点,抓住了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就等于抓住了整个价值链。因此,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应集中力量控制其战略环节,而把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一般环节分离出去。在PC市场上,IBM依靠其品牌历史与技术开发实力集成的价值链满足了那些注重品质要求的消费者,而戴尔公司则通过重新定义“服务”这一传统价值活动的角色,把注意力集中于影响买方的更广泛的价值活动,建立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价值链,同样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赞誉。尽管IBM和戴尔公司分别在生产技术和营销服务方面占据了垄断地位,赢得了垄断优势,但它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差异化的价值链也是相互竞争的,垄断优势同时成为它们的竞争优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公司在一个成熟的市场上参与竞争,最终能够存活下来、起主导作用的只能有3~5家。这3~5家企业控制着本产业60~70%的市场份额,并且这种3~5家企业控制市场的格局不是静态的,由于潜在竞争者的影响,这种格局将不断被新进入企业所打破。目前全球各产业的“链主”已为各领域为数不多的3~5家超级跨国公司所占有。可见,全球范围内的分工与融合已使得全球市场结构的竞争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被垄断效率所取代。

经济网络化下的垄断效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呈现出突飞猛进的势头,从而昭示了一种新型经济形式一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工业经济相比,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垄断特征及其效应发生了很大变化。

边际成本递减与边际收益递增。网结经济下,社会财富的增长主要来自生产和消费的统一过程或直接化过程,这是社会化了的直接经济。对于采取迂回生产方式的工业经济来说,社会化成本就是还回的成本。边际成本递增反映了工业经济的本质特征:其价值创造和价值耗费都处在迂回路径上或者说社会化范围内。超过一定限度,越过一定范围,它所创造的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对于网络经济来说,企业生产的主要是信息技术产品,这类产品具有共享性、外溢性、扩散性等特征,这使得信息技术产品存在特殊的成本结构。它们大多在前期研究中需要大量的开发投入,初始投入很高,而再生产成本即复制成本则很低。因此,信息技术产品的边际成本随着生产的进行不断下降,从而其边际收益递增。

显著的规模经济性与规模影响的弱化并存。在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知名度与企业规模成正比,大企业以其雄厚的资金和广泛的市场影响来提高知名度,反过来企业利用其较高的知名度使自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但电子商务使规模差距的竞争变得微不足道。中小企业可与大企业在较为公平的基础上展开竞争。在网络这个载体上,企业可以不分大小,用大体相同的费用在网上电子公告,平等地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开展经营活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结构日趋虚拟化,虚拟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划分不再明显,逐渐趋向“无界”经济。虚拟企业的功台邑和效果远远超过原来单独企.业的机动性和竞争性,它不必像工业经济下的企业那样大而全。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取决于企业的大小,不是取决于某个企业的优势,而是来源于各个相关企业多种不同的生产台邑力、功台邑特长整合在一起的台邑力,取决于能否将参与的企业有机地集成在一起。

市场垄断与市场先入者的领先地位紧密相关。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市场竞争,强化了企业之间技术竞争的激烈程度,高技术产品的竞争表现为以制定技术和产业标准为主的游戏规则的竞争。这种游戏规则由先进入者制定,后来者只能被动跟随。如果厂商控制的这项技术成为市场或产业的标准,从中可获得巨大利润和市场控制力。这样,标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控制了产业标准,也就确立了自己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操纵产业发展的方向,使潜在进人者在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微软的操作系统成为PC产业的标准后利润滚滚而来。19世纪80年代“接触打字法”使,EN的QWER—TY键盘成为产业标准后,一直使,EN至今,成为电脑键盘的标准,而性能更优越的DSK却受到冷落。因此对企言,谁首先掌握了为市场所接受的先进技术,谁就占据了在一定时期“赢家通吃”的市场垄断地位。“赢家通吃”成为网络经济中特有的一种垄断形式。但网络时代的垄断与工业经济时代的垄断还有一个很大不同,即垄断企业不能长期垄断市场,在新的动态竞争环境中,大企业的高市场份额是不稳定的,技术标准的改变和技术范式的转换,必然导致企业市场地位的变化。这使得在位厂商常常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并使其市场垄断行为大为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