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社会主义成立以来人民福利改变参考范文,愿这些范文能点燃您思维的火花,激发您的写作灵感。欢迎深入阅读并收藏。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居民的福利状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本文从物质生活水平、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公平程度等四方面对中国居民的福利状况进行了考察。结论是:中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所享受的卫生服务以及所享受的教育服务水平有所提高;而与此同时,近年来中国居民所面临的社会不公平程度有所加剧,这些都影响了中国居民福利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福利变化/经济/健康/教育/收入公平
一、前言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为世人所瞩目。那么,如何衡量和考察这些变化呢?
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学家们会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个指标。根据《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见图1),中国1978年的实际GDP是1952年的4.714倍,由此可知这二十六年间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15%;中国1978年的人均实际GDP是1952年的2.805倍,这二十六年间人均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05%。而到了新中国成立55年时的2004年,中国实际GDP是1952年的48.616倍,这五十二年间实际GDP的年增长率约为7.76%;2004年人均实际GDP是1952年的21.316倍,这五十二年间人均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6.06%。
而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8年的实际GDP是1978年的16.512倍,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间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9.695%;2008年人均实际GDP是1978的11.918倍,改革开放以来这30年间人均实际GDP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8.521%。从GDP这一指标来看,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是惊人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图1
中国实际GDP增长指数(GDPR)、人均实际GDP增长指数(PGDPR)的变化趋势,1952=100。
数据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
然而,GDP仅仅是反映市场生产活动的一个经济总量指标,而不是一个福利指标,GDP的大小并不能直接反映社会成员所享受到的福利水平。所谓福利,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实际所享受到的物质产品、所感受到的满足、所能够减少的疾病痛苦以及其他痛苦等等,因此,影响和决定一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GDP、国民收入水平等,而且还包括消费水平、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社会公平程度、政治参与度及政治透明度、妇女社会地位等等。
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所发生的变化不仅在于中国的经济增长这一市场经济活动方面,不仅在于中国居民所获得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方面,而且还在于中国居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包括中国居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察中国居民整体福利状况的变化情况: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变化、居民健康水平的变化、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公平程度的变化。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增刊—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09》。
二、中国居民的福利变化
(一)中国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变化
由实际GDP、人均实际GDP可知,中国居民的总收入、人均收入都是一直在增加的,但是,收入的增加仅仅表示中国居民享受物质生活的可能性的增加,而真正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水平则与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有关。中国国家统计局定义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食品类支出、衣着类支出、居住类支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医疗保健类支出、交通和通讯类支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金融服务消费支出、保险服务支出、其它支出等九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水平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见图2),中国居民1978年的实际消费量是1952年的1.787倍,这二十六年间居民实际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2.26%;而到了新中国成立55年时的2004年,居民的实际消费量是1952年的10.444倍,这五十二年间居民实际消费量的年增长率约为4.62%。2008年中国居民的实际消费量是1978年的8.983倍,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年间居民实际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513%。
图2
中国居民实际消费量增长指数(CONSU)的变化趋势,1952=100
从居民的实际消费量这一指标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所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间更为明显。但是,居民实际消费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实际GDP的增长速度。
(二)中国居民健康水平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所享受到的医疗水平、健康水平不断变化,本文拟从卫生机构人员数、居民的预期寿命、居民死亡率三方面来进行考察。
从卫生机构人员数这一指标来看(见图3),1949年为54.1万人,1952年为91.9万人,1978年为310.6万人。除了2001年和2002年该指标有所下降外,到新中国成立55周年时的2004年,中国卫生机构人员数持续上升至535.4万人。到了2008年,卫生机构人员数则持续增加到了616.9万人。那么,卫生机构人员数量的增加是否可能仅仅是由于中国人口总量的增加而导致的呢?为此,可以看看卫生机构人员数量与当年全国总人口数量的比值是如何变化的,这一比值的变化趋势见图3。可见,考虑了全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全国卫生机构人员数量仍然是逐年增加的,这说明,中国居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数量是不断增加的。根据联合国网站公布的五年间隔数据,中国居民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一直稳步增加:1975年为63.2岁,1980年为65.3岁,到2005年达到了72岁。这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所享受的医疗服务的数量以及医疗服务的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图3
中国卫生机构人员数(HS,单位为万人)、中国卫生机构人员数占当年全国总人口数比值的十万倍(HSR)的变化趋势
但是,仅仅根据这两个指标并不能说明中国居民所享受到健康水平是提高的。那么,从另外一个指标——死亡率来看,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又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居民1949年的死亡率为20‰,1952年的死亡率为17‰,在经历了1958到1961年的高死亡率之后,到1979年死亡率下降为6.21‰,为60年来的最小值。之后,该指标一直在6.34‰以上,到了新中国成立55年时的2004年,中国居民的死亡率为6.42‰。到了2008年,中国居民的死亡率上升到了7.06‰。死亡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960年,为25.49‰(见图4)。自2004年以来,中国居民的死亡率一直在上升,这说明,虽然同期的医疗服务数量以及医疗服务质量是增加的,但是,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并没有相应地得到提高。这期间,有另外一种因素更加显著地影响到了中国居民的健康状况,这其中包括环境污染问题。
图4
中国居民死亡率(DR,单位为‰)的变化趋势
(三)中国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变化
居民福利水平的变化还反映在居民所接受的教育水平的变化方面。通过接受教育,居民可以获得各种知识以有助于获得更好的福利水平。本文拟从在校生人数、专职教师数等两方面来进行考察。由于1980年以前部分年份某些数据(例如职业中学、幼儿园等的在校生人数或者专职教师数)缺失,所以,本文定义的在校生人数和专职教师人数都仅仅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普通中学、普通小学的相应人数之和,没有包括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相应人数在内。
从全国专职教师人数这一指标来看,专职教师人数1949年为93.5万人,1952年为159.2万人,1978年为871.3万人,2003年为1145.3万人,专职教师人数是持续增加的。而从全国在校生人数这一指标来看,上下波动的特征非常明显,而其大体的变化是趋势上升的:1949年在校生人数为734.1万人、1952年为1331.8万人、1978年为6099.2万人,到了2003年,在校生人数为5565万人,低于1978年的水平。而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增刊—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年在校生人数为21257.9万人,但是从2004年开始出现逐年下降,到2008年已降为20403.0万人。
另一方面,从在校生人数与专职教师人数的比值来看(见图5),其变化情况与在校生人数的变化情况基本上保持一致,即上下波动明显,从1972年开始该师生比出现下降,1991年有所回升,1995年又下降,其后有轻微的波动但都维持在大致1983年的水平上。
图5
第一种定义下的在校生人数与专职教师人数的比值(STUTEA)
(四)中国居民所面临的社会公平程度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所面临的社会公平程度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收入的公平程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大大影响了中国居民的福利水平。本文拟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比较、全国基尼系数这两方面来进行考察。
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比较来看(见图6,原1949-1977年的数据缺失),1978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67.7%,1980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6.9%。之后,二者差距达到最小是在1983年时的0.2和1989年时的0.3,而从1992开始,二者差距又逐渐扩大。二者差距的最大值出现在1999年,达到了10.5个百分比。到了新中国成立55周年的2004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7.2%、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7.7%,二者的差距接近10个百分点。此后,二者差距开始轻微缩小,到了改革开放二十九周年的200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43.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为36.3%,二者的差距降为6.8个百分点。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虽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都有上升(分别为43.7%和37.9%),但是二者的差距进一步降为5.8个百分点。因此,从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的比较来看,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性质仍然十分明显,中国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
图6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ENURBAN,单位为%)、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ENRURAL,单位为%)的变化趋势
另一方面,从全国居民整体来看,居民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状况也在不断加剧。根据程永宏(2007)(见图7,原1991年数据缺失),全国基尼系数在1981-1984年间以及1995-1996年呈现出下降,其他17个年份全国基尼系数都是比上一年呈现上升趋势。
图7
基尼系数(CGI,单位为%)的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程永宏(2007)。
三、结论
本文从居民实际消费水平的变化、居民健康水平的变化、居民受教育水平的变化以及社会公平程度的变化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居民的福利变化情况,结论是:中国居民某些方面的福利状况得到了改善,例如市场经济生产规模大大提高、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所享受的卫生服务以及所享受的教育服务水平提高,等等;而与此同时,中国居民的福利状况也有某些不利的变化,例如近年来居民的死亡率有上升的趋势、享受教育的居民人数有所下降以及居民所面临的社会不公平程度有加剧的趋势,等等。
因此,为保证中国居民福利水平全面而稳步地提高,中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更多关注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关注对居民的教育、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调节。
【参考文献】
[1]程永宏.改革以来全国总体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2]联合国.Lifeexpectancybysex(UNPopulationDivision''''squinquennialestimatesandprojections)[code13630](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数据)[Z].
姚明霞.福利经济学中非福利主义的兴起[J].教学与研究,200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2004)[Z].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Z].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杂志社.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增刊—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汇编[J]..2008-12-15。